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胀压力过高 港人深圳购物发生逆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0日09:56  南方网
通胀压力过高港人深圳购物发生逆转
物价飞涨时期的武汉街头打油诗。 南都记者 占才强 摄

通胀压力过高港人深圳购物发生逆转
武汉人常吃的热干面,如今涨到2.5元到3元。南都记者 占才强 摄

通胀压力过高港人深圳购物发生逆转
通涨压力过高,深港购物逆转

  武汉 中产物价之忧

  南都记者 占才强 发自武汉

  结婚十年,家住武昌南湖花园的温倩想和老公补拍一套婚纱照的计划最终落了空———8岁儿子这时恰巧要交一笔“奥数班”的课外培训费,攒了大半年的窘迫积蓄最终让给了孩子的未来。     

  “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们在婚纱店选的是价格最低的那种,打特价880元一套,但给儿子交了1100元报名费后,就是这点钱都拿不出来了。”谈起如今的拮据生活,32岁的家庭主妇略显尴尬和无奈。

  现在仅仅是为了能“活着”

  当年和丈夫结婚,也是为了省钱没拍婚纱照,在家境渐渐转好后,夫妇俩又萌生并商定在结婚十周年的日子,补拍一套婚纱照了却多年的遗憾,没想还是撞上了如今的“通胀”年份,“都30多岁了,做女人最后的一点浪漫都没机会了。”温倩打趣的话让人听来心酸。

  开支的拮据,已经不是第一次让武汉这个普通的家庭吞咽失望。今年国庆假期,丈夫提议带儿子去咸宁泡一次温泉,但最终也未成行,原因是旅行社报价涨了20%———其实也只多了不到200元钱,但这对近来已被迫习惯节衣缩食的温倩来说,还是“太贵了,玩不起”。

  其实,在以市民化著称的华中大城市武汉,温倩一家在外人看来还算得上是个“准小资”:温是小学老师,月收入接近2000元;丈夫在一家企业做内刊编辑,月收入2900多元———而就在几年前,武汉人在网络上讨论“月收入多少才算是白领”时,一度还将“月收入2680元”作为武汉“白领”与“蓝领”的分界线。

  “小资”的日子也曾经有过,但对温倩来讲,那已经是几年前的记忆了。自从2005年贷款在南湖花园买了一套2居室的二手房后,温感觉一家人的生活“被绑架”了:自己的工资仅够还每月的房贷,而丈夫的工资也仅够一家五口———还有两位年近七旬的爹爹婆婆(尽管爹爹每月也能领到1200元的退休金)———的最低日常生活开支;以前还经常可以到亚贸广场(武汉一家中高档商场)等买买衣服,每逢周末全家人出去下下馆子,平常水果零食不断,而这些统统在做了“房奴”之后成为一种奢侈。

  眼下,像温倩这样的家庭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不断攀高的物价。尤其是今年以来,从“菜篮子”到“米袋子”,从“气坛子”到“油瓶子”,从“穿的”到“抹的”,从“吃的”到“坐的”,价格翻着筋斗往上蹦———连开锁的都涨了价,今年下半年,温倩丈夫杨波一次开门,将钥匙断在锁孔里,喊来开锁匠,原来50元的收费涨到了80元,面对杨波的不满,开锁师傅反问他“现在还有什么没涨呢?”

  “以前还仅仅是‘房奴’,现在成‘菜奴’、‘饭奴’了,现在我们活着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活着’。”温倩如是理解疲于应对的每天生活。

  近30万人群受涨价冲击最大

  在910万常住人口、城镇职工年平均社会工资27213元(2008年数据)的武汉,温倩夫妇的年均收入刚好靠近平均线,位居中游。远不是最困难的家庭。

  11月5日,武汉市民政局救灾处副处长李超向南都记者提供的一份最新文件显示,截至今年10月,武汉市享受城市、农村低保的对象共29.9万人、13.5万户,占全市户籍人口比例为3.54%。这近30万人口,才是对物价更敏感、受物价上涨冲击最大的人群。

  在物价凶猛的当下,武汉市已在考虑对这个人群的保障问题,但还远未制度化。李超介绍,武汉市仍在摸索一个让最低生活保障的增长,能随物价上涨指数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的机制。    

  “我们每年会大致测算上一年度物价指数对低保人群生活造成的影响,然后向政府提出适当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譬如今年从5月1日起,我们就对低保标准做出过调整,中心城区的低保对象从每月300元调到360元,远城区的低保对象从每月240元调到300元,虽然上调的几十元还比较低,但我们还会进一步探索。”

  另外还有直接的物价补贴。南都记者从武汉市民政局获得一份2010年10月29日最新“物价补贴”内容为:因从8月22日起居民天然气价格上调,为确保低保家庭不受影响,从2010年9月起到2011年8月止,对使用天然气的城市低保家庭按每户每月给予4 .6元补贴,每季度发放一次。

  对仅有4.6元的补贴标准,李超给出了解释:武汉天然气调价从以前2.3元/立方米调到2.53元/立方米,涨了0.23元/立方米,而经物价部门测算,武汉每户每月大约使用量为20立方米,乘以0.23元,每户每月的补贴标准则为4.6元。

  对非低保户的中低收入人群,李超说,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救济政策,但对低收入人群中的低保边缘户,经审查确系困难的,可申请临时救助,一次性给予城市1500元、农村1000元的现金救助。

  但据南都记者了解,申请临时救助的审查极为严苛,要向居委会申请,经区局审核,市局审批,还得街道入户核查,并非所有申请者都能获批。而即便申请到一次性救助资金,相较于不断飞涨的物价,也仅是权宜之计杯水车薪。

  而临时救助遭遇的现实情况则是,据李超介绍,到目前为止,武汉市因物价上涨而提出临时救助申请的低收入家庭可谓寥寥,除了审批把关严的原因外,许多低收入家庭还碍于情面,不愿暴露隐私。

  逆转的深港物价

  南都记者 张国栋 发自深圳、香港

  在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看来,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恢复阶段,货币发行较大,因内地物价高涨和汇率变化所产生的深港物价扭转现象会持续加强。     

  11月6日,周六上午9点多,深圳师奶COCO麦拉着拉杆箱经过罗湖口岸向香港进发。两小时后,她返回罗湖的家里,拉杆箱里装满了奶粉、沐浴露、洗发水。

  COCO麦出生在一个典型的深港家庭,她的母亲和妹妹15年前移民去了香港。以往,多是母亲和妹妹越过深圳河来相聚,顺便带些便宜的肉菜返港,如今,变成是COCO麦手持购物清单,频繁往香港跑。深港往来的悄然逆转,背后隐藏的是物价曲线。

  越来越长的购物单

  COCO麦还不算最早的鸟儿,周六上午9点多,在罗湖口岸深圳方,两个港货店小老板已经满载而归,每人的小推车上堆了5大箱“益力多”优酸乳,足有1米多高。

  这两位不愿具名的小老板告诉南都记者,深圳超市“益力多”今年的售价达10个17.6元人民币,而在香港上水,售价为10个16.9港元,再加上1港币兑换人民币约0 .88元的汇率,相当于才14.8元人民币,低了近3元,所以他们经常相约去香港屯货。

  而类似赴港购物或旅游的内地客,仅在今年9月,经过罗湖口岸就多达730.5万人次。过关旅客梁先生来自深圳盐田,“2003年香港对深圳开放自由行之后,我们就开始到香港购物”,2009年4月,香港对深圳居民实行可办理一年多次往返的签注后,梁先生赴港更频繁,每个月至少一次甚至数次。

  以购物为目的的深圳客基本只在香港上水停留,目标也非常明确:在万宁超市买生活用品和化妆品,在与万宁一墙之隔的优之良品店买零食,再到药店买药,三站逛完立刻返程。

  在他们的购物清单上,以往多是“三宝”:婴儿奶粉、纸尿裤、化妆品。在万宁超市,深圳宝安的任先生说,香港奶粉的价格比内地低三四十元,且品质更可信赖,纸尿裤则要便宜20多元,自从1年前双胞胎女儿降生后,这里成了他的婴儿用品购买专场。而万宁相邻的SASA化妆品店,深圳的尹小姐说她每次来都要消费一两千元,因为香港品牌化妆品的价格比内地低三四成。

  今年以来,深圳客的购物清单逐渐丰富起来,日常必需品甚至包括水果、纸巾、油盐酱醋,媒体在新闻标题中还调侃了一把:深圳师奶香港打酱油。

  COCO麦的前上司何子龙是香港人,2008年因工作调动定居深圳,如今往返深港的频率为每周三四次,家中所需日常用品基本都是他和太太用双肩包从香港背回。他说,“我可以很绝对地讲,香港的东西比大陆便宜。”

  2008年移居深圳时,何子龙在福田一家大型超市考察过日用品价格,当时绿色外包装的飘柔洗发水,香港两瓶约35港元,大陆约30元人民币,相差无几,但大陆货品使用感觉略逊,所以他仍选择在香港购买。然而到了今年,750毫升装的“飘柔”,深圳超市卖39元人民币,香港61港元就能买两瓶。

  更令何子龙惊讶的是,由内地供给香港的粮油、水果蔬菜,原产地本该更便宜,但今年以来,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已超过香港。比如在深圳超市买5公斤装的大米,需五六十元人民币,香港一般只要50港元。

  他还“随便举个例子”说,250ml的维他奶饮料,6盒装香港售价为11-12港元,但在深圳的价格是14-15元人民币,又如新奇士橙,香港是10元港币3枚,大陆的超市则随便一枚都要三四元人民币,而且味道比他在香港吃的要“飘忽”——— 时甜时不甜。

  即使是以往很有价格优势的菜心,深圳也已贵过香港。而一年前,深圳的菜心四五元一斤,香港还要6元港币一斤。何子龙的太太几天前在深圳超市购买了某品牌的鸡汤,1公斤1盒售价为15元人民币,而香港买3盒特惠装只需30元港币,平均10元港币1盒。幸而肉类价格深圳仍有优势,何太太煲汤用的骨头,三四元人民币买到的一块在香港要15-20元港币,否则两口子不得不考虑在双肩包里塞入猪肉和牛肉。

  南都记者在深港两地的大型品牌超市做了一项对比调查,除上述奶粉、化妆品、纸尿片“三宝”之外,深圳不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确已高过香港,如食品:10斤装丝苗大米,深圳售价约42元,香港售价38.25港元;深圳鸡蛋每斤约5.98元,部分超市12个鸡蛋需要12 .9元,在香港花30港元能买到30多个;深圳食盐2元一包,香港超市为1.1港元;

  生活用纸:10卷装的维达卫生纸,深圳超市售价32.5元,香港超市卖28港元;

  水果:红富士苹果在深圳6元一斤,香港价格为4.98港元。有些水果深圳的价格甚至比香港贵3倍左右,如绿奇异果,香港售价8.8港元/5个,深圳售价3.9元/个;柚子蜜1公斤,香港售价18.9港元,深圳售价为46元。

  此前媒体在物价报道中提到李锦记510克装财神蚝油,深圳售价10.9元,而香港价钱折合人民币9.4元。就在11月6日,在深圳蛇口的一家大型超市,一位深圳主妇指着一款李锦记酱油16.8元的价格标签,不解地问售货员:“前几天不是还只是10.9元吗?”售货员答道:“那是搞活动的优惠价,现在恢复正常价格了”。

  港人赴深买菜的往事

  如今COCO麦拿小推车赴港扫货,恰如当年自己的母亲前来看望女儿时,不忘随手推个小推车,返港时带回蔬菜等价格更低廉的食品。

  早在1986年1月1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播发了一则电稿,“到深买菜港人,平均每天两万”,称“由于深圳农贸市场零售的蔬菜、瓜果、海产、肉类比香港的价格便宜,因此香港许多家庭主妇或休假的人,由九龙乘火车经罗湖海关到深圳的集市采购鲜活农副产品”。

  家住香港上水的香港师奶陈朝蓉在上世纪80年代中就开始到深圳东门市场买菜,那时候在香港一天的菜钱,可以在深圳买三天的菜,而且可用港币交易,港币的汇率高于人民币,相当划算。

  曾给香港供菜多年的深圳人杨锐堂回忆,两地农贸市场当时销售的农产品,价格与品种都存在巨大落差,如菜心,1985年深圳卖3元一斤,香港却高达30元港币。

  自1979年始即在罗湖边检站工作的陈先生曾在2007年做过粗略统计,周一至周五,到深圳买菜的香港人每天早上有1000人左右,周末和节假日将可能达到3000人。自从1997年以来,香港与内地的往来程序变得简便,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港人来得更加勤了。

  陈先生举例说,2007年在深圳,每市斤猪肉卖10元左右,而香港折合人民币要卖20多元,那么如果一些家庭主妇一次来深圳买5斤猪肉就可以省下50元钱;还有蔬菜的价差,如菠菜深圳3元1斤,香港折合人民币6元1斤,这也吸引不少香港主妇长期坚持来罗湖买菜。

  从深圳购物返港的不仅是精明的师奶,也不仅限于肉与菜。香港工联会深圳咨询中心助理主任潘志辉告诉南都记者,几年前深圳的可口可乐只需9毛钱1罐,他有个香港朋友每次过来深圳玩,总会带上个小推车,回去时就拉上几箱。

  失落的“后花园”

  潘志辉2008年由香港调往深圳工作后,深圳就成为了他与许多香港朋友聚会的基地,那时的深圳被称作港人的“后花园”。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一项统计,2007年港人到内地旅行达6970万人次。以深圳为目的地约占55%,香港居民到内地私人旅行的消费总开支达291亿元,每人次的平均消费开支约为620元。其中49%(92亿元)为住宿及膳食,37%(70亿元)为娱乐、交通及其它服务,购物则占14%(25亿元)。    

  起初与朋友相聚深圳,潘志辉经常主动埋单,四五个朋友在罗湖的餐馆吃顿饭不过百元左右,饭后洗脚或者按摩,价格也就是三四十元。

  但汇率变化越来越快,以往100元港币兑换116元人民币,到了2007年,人民币对港币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一比一的关口,现在则恰好倒了过来,100元人民币兑换116港币。

  深圳的物价上涨也非常迅速,今年9月,深圳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同月比上涨3.8%,再超3%的警戒线,高于全国3.6%的水平。其中,食品价格更是上涨8.3%,遥遥领先于非食品价格。这是自今年3月以来,CPI连续7个月站在3%高位,而近5个月更是月月突破3%通胀警戒线。

  这些数据真实地体现在潘志辉的饭桌上。今年以来,他发现与朋友在稍好的一点餐馆聚餐,像往常那样吃下来得三四百元。于是,大家开始重拾在香港的习惯:AA制,而渐渐地,香港朋友也来得少了,因为算上交通和时间成本,深圳消费优势渐失。

  即使是日常打发午饭的一份快餐,潘志辉发现深圳的价格也已追上香港。他所在的罗湖区域,一份快餐20多元人民币,不包饮料;而在香港上水,记者发现包含一杯可乐或奶茶在内的快餐在30元港币左右,而饮料在深圳一般需多加5元。

  感触更深的则是在深圳养老的香港人,潘志辉曾经帮助过的几位老人,他们带着毕生积蓄想在内地终老,却被过快上涨的物价打破了如意算盘,只能无奈返港。

  96岁的香港老太太潘焕金就是其中之一。13年前,老人家带着几十万港元返广州打算“叶落归根”,但近两年在内地物价上涨和港币贬值的双重压力之下,潘婆婆的积蓄消耗迅速,被迫从老家重返香港。

  来自香港工联会的统计数据称,2008年港籍老人返港求助个案只有90多宗,2009年就增加到110宗,但在今年前5个月,这个数字就已经达到了65宗。工联会分析,今年以来,受内地物价上涨加快、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生活在深圳、广州的大量香港老人,已经明显感知到经济上的压力。

  潘志辉估算,如今香港人在深圳生活,每月平均开支比10年前增加了三四倍,已经没有太多实惠可言,以往有些老人为了方便会自掏腰包在深圳就医,如今为了减少医疗开支,则宁愿奔波赴港,以便于享受到每天只需50元即可全包的医疗福利。

  除了在珠三角颐养天年的老人外,在内地工作的香港人数也开始减少。据香港统计处统计,2009年约有21.8万香港人在内地工作,主要集中在深圳及东莞,这个数字比2005年时的23.7万减少近两万。

  有人为了节约开支不惜两城奔波,也有人看准“商机”,试图从差价中牟利。11月6日,南都记者在罗湖过关返回深圳时,身后几位带着沉重行李的通关者都被截住了。一名海关关员摊摊手对记者说,“你都看到了,两地价格差距这么大,有这么多的利益,就会有这么多事。”

  这样的局面似乎还会继续。在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看来,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恢复阶段,货币发行较大,价格上涨是必然,而因内地物价高涨和汇率变化所产生的深港物价扭转现象会持续加强,在高价格的时代来临后,内地的工资水平并未随之上涨,在通涨的压力下,居民才会选择异地消费来减轻生活压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物价 物价上涨 油价 菜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