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震区新视野)北川中学重建后的追问
(音响1, 北川中学校歌《多难兴邦》出,压混)
北川中学的命运,因为两年前“5·12”特大地震而改变。地震前,它只是中国西南四川省一所很普通的中学,知名度仅限于北川及周边地区;忽然而至的地震导致学校千余名师生去世,这所中学的悲情和不屈,成为了那场惨烈灾难的标志性记忆之一。
两年后的九月,新北川中学师生在刚刚竣工的校园里举行新学期的开学典礼,北川中学师生正式在崭新的校园里开始了学习生活。在关注校舍质量的同时,更多中国人关注着那场灾难对学生们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是否因为那场变故而改变?灾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对他们有着怎样的作用?他们的理想是否因为地震而发生变化?学校和政府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爱心围绕下的北川中学教育质量如何提升?等等等等。
地震后,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向北川中学进行了爱心援助。随后,这所普通中学里的师生便在几亿甚至十几亿人的关注下学习和生活。两年间,政要、企业家、慈善人士以及成群的媒体记者涌入学校。过多的关注给尚未真正成熟的学生们带来了一些困惑和负面影响。女学生刘舒屏就希望社会能让他们过平静的生活。
(音响2 张讲话出)
“我们也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也需要普通的生活,不希望太多的人关注我们。”
关注多了有弊也有利,很多学生正是借此得以走出小县城到大城市接受心理和生理治疗,或是到其他地方投亲奔友,视野也由此开阔。女学生谭燕就对此深有感触。
(音响3 谭讲话出)
“以前我不喜欢说话,看见(生人)我就躲,一说话就会脸红到脖子,现在我不会了,我现在比较能说话,我觉得(和外界交流)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地震以前我对我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可是现在我没有那么依赖他们了,我觉得我能自立了”。
而北川中学里经历过那场大地震的孩子,有的在一夜之间长大,明白了谦让和承担的重要。比如高一女学生田雨。
(音响4 田讲话出)
“人,活在世界上,与人交往不能太自私,要替别人想,这样才能在集体和社会中过得更好,不要总是想着自己,不能把所有的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把痛苦交给别人,要多替别人想。”
有的忍受着身体上的残疾,默默经历心理上的几番挣扎。比如现在高三毕业班的女学生李玉,地震使她失去了右腿。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玉都不愿开口说话,自己残疾了,她感到很悲哀。但在新学期开学仪式上,她笑容灿烂,眼神坚定,安装假肢后,她行走时与正常人没有太大的不同。
(音响5 李讲话出)
“我们班上原本有60几个同学,死了50几个,我是不幸中的万幸。所以说我现在应该更加有信心的学习,不要考虑别人异样的眼光看你,只要做自己就可以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和正常人一样。”。
面对不少像李玉这样在地震中致残并在心理上留下伤痕的学生,新北川中学的管理者和新校园的援建方进行了周到的安排——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疏导培训,再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帮助同学们走出心理的黑色地带。而援建方在规划校园建设时,更是在细节上充分尊重师生们的意见——为了避免勾起学生们关于地震的惨痛回忆而不建地下室,为了突发事件时便于疏散而增加楼梯的数量,为了方便残疾学生而扩大楼道和校门的宽度、建了很多便于轮椅前进的陡坡和其他无障碍设施。
在中国侨联援建北川中学副指挥长王增厚看来,新北川中学的建设,从设计到施工,都以为学生们提供最安全、最方便、最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为出发点。他更强调,最首要的就是校舍的安全问题,从校园选址开始,应对次生灾害就被重点考虑。
(音响6 王讲话出)
“整个设计准确的说是按照抗震烈度8度设计。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工程结构是非常安全的。同时我们规划选择的位置也好,整个在平地上,不会将来有泥石流的冲击威胁到学校。(此外,)学校400米的操场可能以后会成为整个北川县城的紧急避难所。”
新北川中学占地约15公顷,可容纳5200名学生,共有6栋教学楼、4栋宿舍楼、1栋办公楼、16块篮球场地、2个操场。整个校园以白色、绿色和灰色为主色调,如同一幅中国水墨画,展现着浓浓的羌寨风情。在板房中度过了两年时光的北川中学的师生们将在崭新的校园中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有女同学说,住进整洁温馨的宿舍,看到新校园这么漂亮,觉得自己像公主一样。
在同学们惊喜的同时,老师们的担心也来了。班主任张梁老师感受尤深。
(音响7 张讲话出)
“以前(学校)是在板房里,现在是在楼房里面,校舍的数量增加了,以前校舍数量少。因此,学生在管理上,他们要适应这些,老师和学生都需要重新磨合。”
但学校毕竟不是美丽的公园,也不是高科技产品和社会爱心的展示基地。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才是考量一所学校实力的真正指标。所以,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在开学典礼上说:
(音响8 刘讲话出)
“真正的重建才刚刚起步。”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师资力量,两年来,北川中学先后引进了80多名“外援”教师,现在,共有教师近200名。但可惜是,这支庞大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却只有25岁。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成为了学校发展遇到的瓶颈。
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优秀学校都为北川中学的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与此同时,北京、香港等地的学校也通过派出优秀教师的方式对北川中学进行“教学援建”。这些来自北京、香港的老师,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传授给当地的老师。
北川中学高二年级的语文老师邱瑾就是一名去年刚调到学校的年轻教师。今年8月,她刚刚赴香港参加了培训。谈到教学水平,邱瑾一点不避讳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音响9 邱瑾音响出)
“去年一共来了9名老师,语文组的老师来自北京四中,我们也去听他的课,确实非常不错,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平时也有一些交流,(我们)确实学到很多。还有去年来的一个英语老师,他援助的经验比较多,对我们带来的一些经验给我的帮助非常非常大。”
失去右腿的李玉和其他几个在那场地震中致残的孩子们,共同的理想是考上大学学习会计专业。也许是因为自己行动不便,他们共同选择了这个可以长期伏案的职业。他们也相信,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
(音响10 音乐课声出,渐混至结束)
新校舍的建成和使用,对灾难后的北川中学而言,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句点。更多忧虑随之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这所学校的关注必然会逐渐减少,但这种从默默无名到成为焦点、又从万众瞩目到逐渐远离公众视线的落差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学校和社会又该如何引导学生们正视这一问题?也许,这正是未来中国社会和北川中学共同面临的新难题。
(重访震区报道组供稿 蔡珊珊采写 刘轶瑶签 20/10 电话:2434)
音响标识:北川中学追问
音响种类:透视中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