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12”地震受损文化遗迹进行修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0日15:06  CRI透视中国
“5•12”地震受损文化遗迹进行修复
美丽的北川新县城。

“5•12”地震受损文化遗迹进行修复
篝火广场特色商铺前。

“5•12”地震受损文化遗迹进行修复
北川新县城优美的街景。

“5•12”地震受损文化遗迹进行修复
古羌水磨漆店。

  《透视中国》(震区新视野)不让任何一种文化遗迹因地震而消失

  (音响1,孩子呼喊声)

  “都江堰欢迎您!”

  今天,位于中国四川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景区里游人如织,这座世界上惟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且至今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引得中外游客们啧啧称奇。如果不是尚在修复中的古建筑二王庙紧闭的庙门和里面不断响起的凿石声,人们似乎很再记起两年前“5•12”大地震对这座著名古建筑浩劫般的破坏。

  二王庙古建筑群是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2000多年前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如今,因为尚在修复,都江堰的游人们虽然与这座古建筑近在咫尺,但却只能从图片和视频上领略它曾经的独特风韵。

  (音响2,地震声)

  “5•12”地震后,二王庙庙门残缺不全,地上四处是残砖断瓦,建筑群内的多个大殿坍塌,石头和砖头堆砌的部分垮塌相当严重。因此,当都江堰景区里的其他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毕重新迎客时,二王庙的维修工程仍在继续。

  为什么二王庙的损毁格外严重?都江堰文物局局长樊拓宇介绍说,这主要源于它所处的位置。

  (音响3,樊讲话出)

  “尤以二王庙的损坏比较大,因为它建在一个比较松散的古滑坡体上。”

  地震后的一个半月,都江堰古建筑群的抢救保护成为了地震灾区第一个启动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修旧如旧、还原古韵是二王庙重建和维修的第一原则。为了还原真实的古建筑,废墟里的每一片古代砖瓦都被小心翼翼地拾起,重新利用。樊拓宇介绍说:

  (音响4,樊讲话出)

  “比如说整体垮塌的二王庙牌楼,在垮塌过程中它的木结构构件基本损失殆尽,但我们尽可能在废墟里选择了能用的东西,包括雕花这类的构件。如果缺了,我们尽可能补配。然后在构件中,尽可能选择能用的大木构件进行重建,而且完全按照原来的造型、原来的结构、原来的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进行修复。”

  (音响5,工地敲击打凿声出)

  而二王庙里的每一个建筑细节,从屋顶到廊柱、从雕刻到打磨,都一丝不苟忠于原样。监督施工的专家赵琛来自河北省文物局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他指着一块精美的雕花木板介绍说:

  (音响6,赵讲话出)

  “就是这个雕花,这个施工队都有一些细木工,就是做细活的。一个木工,大小的工具有三十六把,各种各样的刀子全都有。这种匾额、额枋、花桠,他能把人物雕得特别细,就是完全可以做到和以前一样。”

  与此同时,二王庙的山体加固工程也在继续,施工人员们通过在滑坡体上钻洞、浇筑钢筋混凝土柱等方式,稳固滑坡体,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那200多名日日凿刻打磨的的工人本着对历史敬重、对细节负责的原则,历经两年多的加班抢修,确保了二王庙的重建修复工程今年通过了国家阶段性验收。这座驰名中外的古建筑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向游人正式开放。

  尊崇历史的中国人,尽最大努力,不让任何一种承载着历史和传统的文化遗迹因地震而从地面被抹平。二王庙如此,羌族村寨也如此。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甲骨文里有文字记载的古老民族。“5•12”地震的震中区域正是30多万四川羌族人的聚居地,地震使得羌寨的碉楼、吊脚楼垮塌损毁严重,羌族民居等建筑受到大面积破坏,羌族文化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猫儿石村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地震中,村里90%的房屋倒塌。猫儿石村村长王孝虎介绍说,仅凭村民的力量,难以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兼顾传统文化的保护,但政府在重建过程中格外看重羌族文化的传承,建起了一座富有浓郁羌族特色的吉娜羌寨。

  (音响7,王讲话出)

  “在重建过程中,主要是政府引导。原址重建在规划的时候就把这种民族元素融合起来的。”

  吉娜羌寨的所有建筑都在现代技术中融入了羌族特色,寨中还建起了传统的羌族碉楼。村里的居民也开起了家庭旅店,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游客的增多也使另一项羌族传统工艺——羌绣焕发了生机。羌绣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娜羌寨的妇女都擅长手工缝制精美实用的羌绣物品。地震过后,许多羌族村民依靠手工劳动做起了羌绣生意,不但为家庭增加了收入,还传承发展了这门古老的手艺。

  (音响8 绣花妇女讲话出)

  “我们主要就是绣花,我们这些花、这些手巾,都是自己绣的,自己绣,我们自己画。”

  像吉娜羌寨一样,曾经的震区里,一座座富有羌族特色的小镇拔地而起。这些羌族村镇的建设,引进了新的“绿色”发展理念。比如汶川县的水磨镇。  

  在水磨镇,来自广东的援建工作组成员李军透露,援建组并没有在到达后急于动土施工,而是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研,最终决定摒弃地震前当地落后的发展模式。

  (音响9 李讲话出)

  “水磨镇震前是阿坝州的高能耗工业园区,它有63家高能耗企业,污染非常严重。这个对当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环境破坏还是很严重的。我们认为灾前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不想把我们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再带到这里来。”

  经过与镇上的居民商议,援建组决定将水磨镇高能耗高污染工厂全部迁出。

  可是,怎么才能通过物化的建筑为羌族文化传承尽一份力呢?援建组不仅让老街复原再生,而且从老台阶到碎瓷片,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物件。对此,李军说:

  (音响10,李讲话出)

  “我们重建的时候更考虑怎么能挖掘传承它的历史元素,破旧的台阶都是明朝宋朝时期的台阶。影屏上提了四个字‘大爱无疆’,‘大爱无疆’上的青花碎瓷片是在挖老街修路的时候挖出来的碎的青花碎瓷片,充分利用起来一个一个贴上去。”

  水磨镇这个曾经以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主要产业的羌族村镇,如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羌族文化名镇”。

  屹立千年的古建筑曾经经历过多少次地动山摇,每一次灾难过后,中国人都会把它修整好,让蕴含在砖瓦之中的文化和历史得以代代传承。中国大地上那些古老的民族曾经经历过多少次天塌地陷,每一次灾难过后,他们都重新拾起祖先的遗物,让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生不息。历经灾难而不屈不倒,这样的精神早已融入到中国每一件古物、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之中。

  (重访震区报道组供稿  英语中心张赫采 刘轶瑶签 20/10 电话:1197)

  音响标识:震区文化920

  音响种类:透视中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