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震区新视野):震后心理恢复--渐行渐远的痛
(音响1,出谭燕讲话)
“一年多来我没有(再)做过关于地震的梦。”
谭燕16岁,四川北川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这位文静清秀的女孩子在跟记者聊天时,随口说出了这句话。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大地震夺去了她姐姐年轻的生命,家里的房子也塌了。从此,地震的阴影就一直伴随着小谭的生活。
(音响2,出谭燕讲话)
“有时候还梦到一些房子倒塌,自己就很害怕,然后就惊醒了。”
地震以后,随着学校不断搬迁,小谭也过着颠沛的生活。在那段日子里,同学之间交流成为了抚慰彼此心灵的一剂良药。
(音响3,出谭燕讲话)
“与同学相处,有时候就会忘掉那些不高兴啊。然后大家说说笑笑,就慢慢地变得开朗起来了。”
对于小谭来说,能到新建成的北川中学上学,是件让人开心的事。
(音响4,出谭讲话出)
“我觉得这个新学校挺好的,觉得这些房子啊,还有这些设施啊,都挺适合我们的。以前学校,只有一块光秃秃的黑板,(其他)什么都没有。”
谭燕走出地震造成的阴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而更多的人或许仍在与自己的内心进行着挣扎。
“5.12”地震发生后,北川中学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所学校有两栋五层教学楼在地震中垮塌,有1000多名师生不幸遇难,而逃过劫难的师生们心灵也受到了重创。
龙迪,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川中学站站长。从2008年6月2日至今两年多,她所带领的“安心”团队一直在北川中学进行心理救助。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外界过多的关注使北川中学的师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此,25岁的北川中学语文老师邱瑾感触颇深。
(音响5,出邱讲话)
“从我们老师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压力肯定是会很大的。如果你稍微有一点点做得不好呢,他们可能就会把那个缺点放大。”
为了不辜负各界的关爱,北川中学两年来一直在教学上下足了功夫。不过,在龙迪看来,这种情况客观上使得老师和同学们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亲友进行沟通,而独立的时空,对于系统地治疗心灵创伤至关重要。
(音响6,出龙讲话)
“人在(受到)创伤的时候呢,那个时候给他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他来整理认知和情绪是重要的。他有诉说的机会,他说的过程中其实就在修复。就像那个拼图啊,那片子都散了嘛,但片子还都在,你听的过程就是他慢慢把那些(片子)重新按照原来(架构)拼一下,可能修改一点,但他基本结构出来,他就不慌了。”
在情绪和思维没有调整好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是事倍功半的。因此,龙迪希望学校能够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平衡好教学和学生心理疗伤的时间。
在地震灾区,心理恢复实践以多种方式存在着。在汶川县水磨镇,有一个成立于2008年9月的社工站。这个社工站成立之初,主要是为当地的小学提供心理服务的。
由于当地的小学没有太大的升学压力,加之来自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少,因此校园的气氛比较轻松,这为学校师生的心理康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社工站负责人杨玲告诉记者,因为当地学校师生的心理恢复得很好,所以现在社工站将服务重点更多地向社区居民倾斜。
(音响7 出杨讲话)
“(居民们)最初会更多地会讲到自己遭遇的不幸。”
为了让当地的居民尽快走出地震阴影,在社工站的组织下,当地妇女成立了一个跳舞队,同时经常组织老人们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整个水磨镇的社区活动日渐增多。
(音响8,出杨讲话)
“(开始的时候是)我们和志愿者和学生一起给社区做活动,到(现在)是社区居民自己参与。这种(情况),我觉得是一种很大的转变。”
水磨居民的心理状态变化,还得益于当地重建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每逢节假日,这里游人络绎不绝。与外界的交流增多了,水磨的居民自然也就活跃起来。
不过,这样理想的康复条件毕竟不多。面对众多需求,社工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水磨社工站社工黄铭告诉记者:
(音响9,出黄讲话)
“我们只能服务到一部分人,还有更多的人,我们是服务不到的。”
这两年,社会各界的关爱都汇聚到了“5.12”地震灾区。但是,如何善用这些关爱,仍然值得思考。与基础设施重建不同,心理恢复更为复杂,需要的时间也更加漫长。两年多过去了,经历了那场浩劫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希望深埋在他们心里的那些痛苦能够渐渐远去。
(重访震区报道组供稿 张一夫撰写 审核:张军勇 20/10 电话:1154)
音响标识:921心理救助
音响种类:透视中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