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关新政致携带iPad入境受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0日17:38  新民周刊

  裸奔回国?

  旨在打击电子产品走私的海关新政引越管越宽,查税旋风从iPad刮到了化妆品、名牌包,境外消费似被套上了“金箍”。

  记者/任蕙兰

  中国的海外留学生最近有些不爽。一个美国留学论坛上,名为“请广大国外同学注意,以后回国请裸奔”的帖子盖起了高楼。

  这是因为,海关开始“较真”了。他们依据早已颁布的公告,入境居民旅客携带在境外获取总值超过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要求对超出部分征税。对不可分割的单件物品,如名贵手表、名牌手提包等,则要全额征税。

  5000元人民币能带什么?或许留学生回国前真的要盘算一下了,欧米茄手表要不要摘下来?反正iPhone4也能看时间,不过带了iPhone4就不得不把佳能EOS抛下了,iPad更不用想了。另外,顺便再考虑一下,要不要把身上那家阿玛尼的商标遮掉?

  “裸体进关”固然是夸张的戏言,但不少“果粉”已经遭遇了狙击。如果你从香港飞往上海或法兰克福,看上去又很像一个电子产品粉丝(比如背着个巨大的双肩包),那你很可能被海关要求打开行李搜查。如果恰巧里面有一台iPad,而你又拿不出申报单,很遗憾,你将付出1000元“买路钱”,虽然你买这台“电子护垫”可能只花了3000多元。

  不久前刚从香港归来的康翎很郁闷,因为这一切恰巧发生在他身上,更令他抓狂的是,自己的iPad是一个月前在上海买的,只不过他有一个大多数人都有的坏习惯:出关前申报时马马虎虎。“自己用的也要交税,简直是雁过拔毛。”他的遭遇得到朋友们的普遍同情,也引起了大家对最近海关严查iPad的焦虑。

  为什么铆牢iPad

  为什么海关铆牢了iPad?也许可以用“枪打出头鸟”来解释:因为它风头最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买了苹果四代,而我买了四袋苹果。”对“果粉”来说,更远的距离是:苹果店就开在家门口,预约单上却有几百个名字排在你前面。

  富士康的加工速度和苹果的铺货速度决定了内地“果粉”需要漫长等待,如果不把苹果的“饥渴营销”战略算在内。

  香港作为全球iPad“价格洼地”,令无数“果粉”、水客和黄牛趋之若鹜,一台最热销的16GB版iPad售价为3888港元,约合3300多元人民币,而同款在内地售价为4300元人民币, “果粉”的一次自由行可以消除“饥渴”,还能获取1000元的差价。而水客在香港深圳之间,一台iPad可赚400多元,每天出手两三台就是千元收入。

  海关开始“较真”,“出血”的不止是水客,还有习惯了游香港捎几样新鲜玩意儿回家的普通消费者。根据规定,iPad被归类入20种不予免税商品中的微型计算机一项,旅客从境外获得携带入境必须缴税,完税价格为每件5000元,税率为20%。

  有人不乐意了:征税的税基谁说了算?在香港购买的iPad才3000多元,但在确定税基时定为5000元,而且现在很多电脑产品(比如上网本)价格根本不到5000元,如果一律计为5000元,显然是不公平的。

  “5000元的税基不是针对iPad。”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研究所所长助理汪蔚青解释道,“早在2007年海关就制定了《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进口税税则归类表》和《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完税价格表》。电子产品型号配置不同,价格差异很大,面市一段时间价格会跌很多,很难对每一个产品去单独定价。”

  对此,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则公开表示,根据 WTO货物贸易项下的海关估价协议,如果消费者向海关纳税,应以正常交易价格缴纳税款。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在香港以3000元购买了iPad,那么最终应该以3000元作为税基。

  有学者针对屠新泉的观点提出,《海关估价协议》中“适用范围”一项表明,“该协议适用于商业意义上正常进口的货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非商业性进口,包括旅客入境物品或行李邮递物品等”被列在“不适用本协议”的几种情况中。换句话说,旅客携带入境的iPad属于个人物品,并非货物,不应该拿海关估价协议说事儿。

  可是,假设一台全新的iPad以“正常进口”的渠道入境,应按照“正常交易价格”——比如3000元作为税基纳税,而旅客包里那台半新不旧,屏幕上还有指印、油迹的iPad反而要按照5000元交税,这个道理很多人是想不通的。

  物品还是货品

  旨在打击电子产品走私的海关新政引越管越宽,查税旋风从iPad刮到了化妆品、名牌包,境外消费似被套上了“金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2010年第54号公告》规定,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内,对入境居民旅客携带的在境外获取总值超过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和对入境非居民旅客携带拟留在中国境内总值超出2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仅对超出部分征税。对不可分割的单件物品,如名贵手表、名牌手提包等,则要全额征税。

  事到临头,即使你携带的苹果产品或佳能相机是国外早已下架的旧款,海关关员也不会听你喋喋不休、甚至声嘶力竭的解释。衡量是不是“境外获取”,看的是你在出境前是不是申报。

  比如说,在机场你从皮夹里掏出身份证,而这只皮夹正好是爱马仕的,你忘了在出境前为它申报,不管这只皮夹的边角是不是磨损了,都可能被看作“境外获取”,算在5000元的“总值”之内。

  海关新政成了一把双刃剑,打击代购的同时也令普通旅客怨声载道,有人形容这是“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说到底,货物和物品之间那条线太模糊。

  海关总署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在今年8月曾经解释说,根据《海关法》,我国对进境商品区别为货物、物品等不同监管对象,适用不同的管理要求。具有牟利性的商品,不是物品,而是货物。对于货物,无论价值多少,都要照章纳税。

  但在具体执行上,“自用”是个模糊的概念,海关没法断定你买的兰寇香水是送给同事还是拿到网店出售,可以量化的只有“合理数量”。

  “5000元一刀切,就是为了在操作上更便捷。实践上很难区分携带入境的商品是自用还是牟利,要看数量是否合理,除了烟、酒和20种不予免税的产品以外,5000元以内的携带品一般情况下默认为自用,享受免税。”天津财经大学副教授刘荣表示。

  “果粉”聚集的各大论坛上都能看到如何在香港购买iPad逃避关税的技术帖。有一招似乎得到广泛认可:准备一台装有各种iPad应用软件的笔记本,保护膜和保护套一份,在香港购得iPad之后把软件装进去,贴上保护膜,装上保护套,制造出“使用中”的假象,不过最重要的一步是,出关前先申报。

  但汪蔚青教授指出,这煞费苦心的一系列流程有一个明显漏洞:出关填写申报表时,要详细注明iPad或是其他电子产品的序列号,这是独一无二的“身份认证”。

  从理论上来说,这一招可以用于赴港购买奶粉、化妆品、名牌手袋等各种不需要填写序列号的商品,旅客只要出关前在申报表上勾满一堆商品,入关时即可堂而皇之地带回来。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美华从深圳到香港看望堂姐美侬,看到客厅里有一只LV的圆桶包,随口赞了两句。美侬说:是旧的,你不嫌弃的话就拿去背吧。什么时候不喜欢了,还给我就是了。

  美华或许会欣然接受,但是且慢!按照目前海关的规定,美华在出关前没有申报过这只LV挎包,带入关时很可能会被征税,而且名牌手袋属于不可分割物品,要按照全额征税,税率为20%。这款圆桶包市场价大约2万港币,就要被征4000多元人民币,当然,前提是海关按照市场定价来制定这款包的税基。

  如果美华想要借到这只包,又避免被海关课以重税,该怎么办?她需要先回深圳,再去一次香港,在出关前申报一下LV挎包。不过,还是需要一点运气,就是海关官员在她出关时没有要求美华出示一下这只仅仅存在于申报单上的LV包。美华从堂姐家取了挎包再入关,出具申报单,顺利的话可以过关。

  只是这样的话,也太……太折腾了吧!

  有专家指出,“海关会查看你的港澳通行证,如果显示短期内多次出入关,而且申报表上又填了一堆商品,很可能会检查你的行李里面到底有没有这些东西。”

  海关你忙得过来吗

  海关和消费者之间的斗智斗勇不断在升级。

  价格优势支撑起香港“购物天堂”的地位。可笑的是,“天堂”里最热门的除了“Apple”,还有真正的红富士苹果。

  随着香港与深圳的物价出现“倒挂”,深圳主妇们流行“去香港打酱油”。有媒体算了一笔账:“在深圳卖2块钱一包的食盐,香港超市卖1.1港元,折合人民币才9毛多;红富士苹果深圳已卖到6块钱一斤,平均一个都要4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10港元能买四个;深圳的鸡蛋已经涨到9毛钱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鸡蛋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买30个,折成人民币一个还不到7毛钱;10卷装的维达卫生纸,深圳的超市卖32.5元,香港超市才卖28港元;750毫升装的飘柔洗发水深圳超市卖39块钱,香港61港元就能买两瓶……”

  面对一批批提着鸡蛋、牛奶和苹果从香港返回深圳的家庭主妇,海关即使想要“税税平安”,恐怕也心有余力不足了吧。

  哪里有价差,哪里就有黄牛。若是家庭主妇将砂糖、食盐、有机酱油成箱扛回内地倒卖(价值在5000元以下),相信赚回的不止是深圳、香港之间40元钱的路费。毕竟,海关很难判断你箱子里的5罐奶粉是自家孩子吃的,还是要放到淘宝小店卖的。

  海关的这种困窘让人联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个场景:大超市刚刚进入内地时顾客如潮,盥洗室里人满为患,有些人把货架上的内衣、丝袜十条八条地穿在身上,皮鞋“以旧换新”,烧鸡、饮料统统吃进肚子,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出门去,管理方根本束手无策。

  监管需要成本,人多就是“力量”。

  问题的关键还是价格落差。人们不免要问:为什么东西都那么贵呀!

  一个WiFi版16GB的iPad,香港的售价比在德国或法国便宜200美元。不过如果把海关查税风险和机票钱算上,这两个国家的“果粉”更应该考虑去卢森堡旅行,那里的iPad比法国和德国便宜35美元。

  《经济学人》杂志列过一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iPad价格表,德国和法国高居榜首,iPad售价近700美元;其次是英国和西班牙,在680美元左右;卢森堡是欧洲的“价格洼地”,如果把收入考虑进去,卢森堡的消费者买iPad最合算,他们只需花费人均GDP的0.8%就能买到一台。香港和美国iPad税前定价最低,但美国各州对iPad征收销售税,所以香港仍是全球“价格洼地”。

  iPad国际市场的售价高于美国,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将此归咎于税收。根据英国法律,产品售价必须包含约18%的增值税,16GB WiFi版iPad在英国售价为429英镑,税前价格仅为365英镑。iPad在德国的售价高于其他欧洲国家,是因为德国政府刚刚通过向计算机类产品征收版权税的法律。

  iPad在中国的售价在《经济学人》列举的15个国家里居中,虽然中国是iPad的加工地,但中国工厂生产的苹果笔记本先要被运往香港,再运到内地销售,被征收20%的进口税。

  溢价情况不止出现在进口电子产品上,“中国制造”的耐克鞋在美国商店卖165美元一双,在中国却要卖到190美元;中国组装的索尼宽屏电视机在美国的百思买卖800美元一台,消费者在国美看到的价格要高出30%。

  中国是以向西方消费者输送低价商品而闻名的“世界工厂”,本国居民却没享受到廉价的好处。

  美国《洛杉矶时报》在报道这种反常情况时称,跨国公司在中国抬高产品价格,是“做了个理智的决定”。他们采取的策略是,用高价将自己的产品打造成一种奢侈品。“对于一个城市居民年收入不过2800美元的国家来说,这似乎很反常,但高价往往会给产品带来额外声誉。”中国的消费阶层正在兴起,消费高价的国际品牌产品让人们感觉“在买中产阶级的生活”。当然,这也使制造者的最低工资线上升。

  一言以蔽之:此地钱少,人傻。所以,在美国是工薪阶层一大桶一大桶往购货车里扔的冰激凌,到了中国就成了用迷你小勺表演情调的奢侈品。用刻薄一点的话来概括,“脑残”也有成本。

  幸亏哈根达斯在常温下会溶化,否则海关的监管目录上肯定又要添上一项了——他们真的要累坏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