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程院院士:三峡175米后发电完全可达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1日17:05  CRI透视中国

  按照三峡集团公司发布的消息,本月26日,三峡水库第三次试验性蓄水水位将正式达到175米,这也将是三峡水库进行试验性蓄水以来,第一次达到175米的蓄水目标。

  那么,三峡工程在水位达到175米之后,将会发挥怎样的综合效应?三峡水库库区的地质、生态环境又会受到什么影响?围绕三峡工程所产生的后续问题,我们又将如何应对?带着这些疑问,本台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先生。这位曾经担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的老三峡人,对记者疑问进行了一一解答。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三峡正进入175米试验性蓄水的关键时期,为什么还要把175米蓄水叫试验性蓄水?或者说,三峡的175米蓄水还要经过大致几次试验,才能最终完成?

  陆佑楣:(一个主要是)观测一下泥沙的变化情况,一个是看看移民搬迁的情况,也要看看库区两岸岩石跟土壤边坡的稳定情况,所以提出了一个试验性蓄水,经过这几年的试验性蓄水,在2008年已经到了172.8,172.8离175也就2.2米的差距。那个时候在重庆库区发生了一些土质的滑坡体,不是岩石的滑坡,当时就决定暂时停下来,看看情况再说。到去年2009年,那时水量不够,没有蓄上去,只到了171米多,所以三峡水库建成以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到过175。

  所谓的试验性,就是加强观察,就算今年到了175,那还叫不叫试验?我认为无所谓,明年还要到175,要经过不断的观察,到了175会发生一些什么问题,要进行长期的观察,但基本可以肯定,175米是安全的,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泥沙问题经过156的水位运行跟这几年的试验性蓄水来看,上游的泥沙量已经大大减少,这个主要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来沙量比预计的要减少50%,这是很大的一个数量,泥沙量已经不是制约三峡蓄水的问题了。

  为什么泥沙量减少,主要是天然来的泥沙量在减少,上游很多干支流水库形成之后,一部分泥沙量就留在了上游水库,分散了;另外一方面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植被改造,植被保护,水土保持,这样就减少了泥沙的下泄。现在来看,泥沙已经不是175的制约因素,移民的工作也已经全部完成。那么岸坡会不会再发生一些塌方,那就需要观察,就是到了175之后,今后就算正式蓄水了,但也并不能排出还会发生一些滑坡,这也需要长期的观察。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那么正式蓄水到175米之后,这个防洪效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陆佑楣:175米当然是完全按照原定的目标,就可以使所有的效益达到原来的目标。首先是防洪,因为在汛期时候水位是145米,有足够的库容,221亿库容,可以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的提高到百年一遇,这样就能保证下游的安全。在下游缺水的时候,水库的水也可以适当的补助。所有库容越大越有利,但是库容不能无限大,论证决定是175米,到175米我们心里就踏实了,每年汛期可以保证有221亿的库容来拦洪,这样心中就有数了,上游水库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虽然岸坡有点土方滑坡了,这是难免的,要过多年以后逐步收敛,岸坡会逐步稳定,所有水库都是这样。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也是三峡工程的重要效应,是不是到了175米之后,发的电会更多?

  陆佑楣:到了175米后,发电是完全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蓄到175米以后,要用到明年5月份,因为长江的来水量少了,我们可以用这一库水,充分得到发电的效应,假如到不了175米,水位只有170米,还差5米,5米的库容也很大,发电的效益当然会受到影响。水的发电就是流量乘以水头,两个数字乘起来,就是发电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水能资源。有了175m的水位,对发电的效益就更有保证。一年(发)850亿度电的话,相当于节约了4000万吨煤炭,少向大气排二氧化碳1亿吨。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峡水库正式蓄水到175米之后,是不是川江航运的效应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陆佑楣:当然水位越高,航运的效应也就越好。假如是175米,那么水库的末端是在重庆;如果是156米或者145米,那么水库的末端就不是在重庆,这样的话,在156米或某水位以上到重庆的河段,就可能得不到太多的改善。同时,航道的改善,也大大改善了航运的条件。每年过坝的运量大概达到6000万吨左右,设计过坝的运量可以达到1亿吨。长江的水运是最节能的,它所需要需要的柴油动力是最少的,是很经济的,应该充分发挥水运的作用。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外界普遍关注的是,三峡水库蓄水到175米之后,库区的生态地质环境会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比如发生一些更大规模的滑坡,从而引发一些地质灾难事件?

  陆佑楣:世界上任何水库,蓄水过程都会导致岸坡产生一定的滑坡,但这个滑坡的规模在原来的设计过程、可行性研究过程都有了充分的论证,在水库蓄水以后,在初期它是会产生一定滑坡,这个并不会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岸坡的不稳定它是一个收敛的过程,不是越来越扩大,因为岸坡有土质的,有石头的,石头的不用害怕,因为石头的有滑坡倾向的,都已经进行了加固。那么土质的岸坡会发生一定的滑坡,这个首先是移民都不可能居住在这些可能的滑坡体上,都已经搬迁,有一些滑下来,也不会很大的影响,绝对不会产生堰塞湖,这个是做可行性研究时充分论证了的,后期水库运行期还会加强观察,不会出现重大的滑坡事故,现在也看不到这种迹象。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最近几年来,包括三峡库区在内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极端气候现象,有人就质疑是不是由于三峡水库的原因,您怎么看待这种质疑?

  陆佑楣:(中国水库)储水的功能太低,那么增加一点水面,对整个环境是绝对有利的,说会不会导致气候变化,不会。从能源效应来讲,最大的应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这么多,对大气环境都是有利的。前几年,说三峡修了三峡大坝,重庆下了暴雨,或者变成大旱,这都是误导,因为三峡大坝至把长江水位只提高了100多米,100多米影响不了大气候,局部气候,江边的气候会改善一点。三峡大坝对局部气候只会有利,不会有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峡工程在做论证的时候,有些方面的情况,比如滑坡等是可以预计的,但总有一些情况是我们预计之外的,比如地震?

  陆佑楣:我想在中国的大地上,各种灾害是不断的,滑坡体、泥石流、地震,各种因素都会出现,并不是因为有了三峡水库而造成的,这种自然的变化人类是无能为力的,人只有想办法来躲避,来防护。三峡水库的形成,跟三峡水库有关系的因素都考虑了,不会说因为修建了三峡水库而使库区原来的状况变得更加严重的恶劣。移民规划方面,移民部门都做过规划,基本上要躲开可能发生的滑坡地带。地震也进行了长期的分析,不会因为三峡水库的蓄水造成很大的地震。

  全世界的地震资料显示,由于水库诱发的地震是存在的,但震级都不大。由于地表层应力发生的局部变化,可能会产生的低量级的地震。三峡水库建成以后,也设计了许多地震监测站,不断监测地震的效应怎么样,到目前为止,地震的级别都很低,基本较多是人无感的地震,所以也不会说由于三峡水库会引起很大的地震。至于水库的诱发地震,世界上所有水坝的统计显示,都是收敛的,逐步减少的。因为水的比重是1,两岸的山体,一两千米高,山体的比重2.4到2.8左右,两岸的山本身就很重,中央的水位也不会到很高,水压远远低于两岸的压力,所有不会由于水压力的增高造成大规模的地震。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峡工程应该说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在三峡工程全面发挥综合效应之后,国家也在围绕三峡工程的后续工作做一些规划,您认为这些规划应该重点指向哪些领域?重点放在什么地方?

  陆佑楣:作为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什么叫完成,完成就是我把原来的预定目标、原来预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设计的目标都达到了,那么这个工程是可以画一个句号。工程接着要运行,运行是长期的,运行要检测各种数据,是不是保证安全,让他始终保持原有的目标长远的能保持简单再生产,这个工作是必须要坚持的。

  由于三峡水库形成了以后,给上游下游都带来了一定的有利和不利的方面,那应该是长期的进行调整的。这个调整,按道理说现在提出的一些后三峡的事情,都是本来这个地区应该搞的,库区有继续经济发展的规划,而不是说是三峡工程的后续工程。

  下游河岸的提防不够稳定,河岸不够稳定,那本来就是这个地方的问题,没有三峡水库,它也在不断的塌方,你要进行一定的加固,这个就是要政府要来判断,哪些事情是三峡引起的,就应该在三峡的发电效应提取来补偿,要算清楚,总要画个句号,不能无限制的下去。

  长江两岸要做的事情多了,防洪的堤防是不是都达到了国家的规定,大城市要达到多少年一遇,中小城市江边都应该按照国家的规定来做好它的发展工作,保证城市更安全,保证居民生活的更好。这是一个长期的本身的经济发展,跟三峡工程要有一个界限,要给它画清楚 ,所以我曾经说过,不要称之为三峡的后续工程,而是各个地区自己的发展规划。

  记者:汪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