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求职者心态逐渐发生变化 国企岗位成首选目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4日12:25  法治周末

  曾经,“进外企”是年轻人心中奋斗的目标;然而,风水轮流转,如今,国企岗位变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大学毕业生首选“国字头”企业;在外企奋斗的白领突然辞职转投国企……而人们权衡一份工作好坏的标准,也在悄然生变

  法治周末记者 尹丽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高欣

  “左思右想好几天,我终于下定决心———跳槽。”11月19日,回想当初辞职时的情形,小孔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今年3月,小孔离开了已经做到中层的一家奥地利企业,选择在国企开始新的工作生活。

  在小孔看来,让自己跳槽的因素大致有三个:安全感、晋升空间以及文化。“在国企工作,虽然工资不及外企,但让我有安全感。另外,我在外企顶多能奋斗到中层,重要的职位更多为外国人牢牢掌握。”她说,“两国文化上的差异也让我觉得很难适应。”

  比如,小孔曾经觉得完全可以口头约定的东西,非要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显得双方很不信任”;如果上厕所花了10分钟,很可能会被外籍上司认为是在偷懒儿,因为“在老外们看来,大多数人只花5分钟就解决了”。

  “现在在国企,虽然也不排除以后跳槽的可能,但我已经确定了大致的方向。”小孔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已经向看似风光无限的外企生活“说了再见”。

  小孔的想法很可能代表了不少人的感受。

  在《法治周末》记者对10位“80后”的采访中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在相当的条件下,自己更倾向于去国企工作。其中,只有1位男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去外企的可能性较大。但他也并不保证自己会被前辈们说服而改变自己的选择。

  某知名招聘网站高级职业顾问把冉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称,有权威调查结果显示,“国企热”正在流行。

  2007年至2009年,在接受该项调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在国企工作”成为不少人的求职首选,而且这些人所占的比重在逐年递增;“首选去外企工作的学生比例则呈现下降趋势。”把冉说。

  今年出炉的一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则显示,33家国有大型企业跻身“最佳雇主”前50强,占上榜企业的六成以上,涉及通信、金融、化工等行业。而外资企业则跌出前三,落到第五及之后。

  “国字头”企业最受追捧

  1985年,以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的统包统配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模式。至今,这一模式已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

  而在2000年前后,外企以知名度高、收入高、培训多等优势,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们心目中最佳的就业选择。

  然而,风水轮流转,近几年来,国企岗位变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

  某财经院校会计专业的女生小陈就在今年的求职中,获得了湖北一个待遇不错的国企岗位,引来不少人羡慕的眼光。

  小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一进入研究生三年级,她就开始找工作了。不过,自认为比周围女生更偏好有挑战性的工作的她,从一开始就往外企投简历,随后,因为没考上国家公务员,她把找工作的重心放在大城市的大型国企上。

  “我觉得,在国企工作其实还挺好的。”小陈说,“大型国企的实力雄厚,资薪待遇比一些地方公务员要好,但又不会像在外企,工作压力那么大。”

  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小陈并没有在外企工作的经历。不过,尽管身在“象牙塔”,在找工作的时候,她已经从周围人身上获得不少经验。

  “我有两个年轻的阿姨,以前在外企干得挺不错,而且都是知名的外企。有一个甚至干到了中层。但是,她们也没能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逃出来,都被裁员了。现在,她们的事业只能重新开始。”小陈说,这两个亲人的经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女生嘛,还是稳一点儿好。”她说。

  而希望在国企工作,获得一份“稳定”并非只是女性的需求。

  作为一个“80后”男生,小曲在日企经过了3个月试用期后,作出了“走人”的决定。随后,他进入北京市昌平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工作。

  当与《法治周末》记者谈及国企与外企工作的差别时,小曲显得颇有感触。“我早就想写点儿这方面的东西了,但又担心自己理解的不够深。”

  小曲觉得,在国企工作,显然没有在外企压力那么大,尽管外企加班有限制,而国企则并不一定这样。“外企所追求的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如果你学习的过程慢了,那就会被碾轧过去。”他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另外,在他眼里,外企更多的是看实力,但在国企,只要跨进了门槛,如果能力落后,一般也不会被“扫地出门”。

  社会学家周孝正曾尖锐地指出,大学生最想到大中型国企谋职的现象表明,众多人才进入非生产性领域后,只想把精力放在从社会已有的生产成果中分得更多的份额,从而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从长远来看,这对生产和创造性领域将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其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不利的。

  但把冉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曾为不少大型国企“管理培训生计划”出谋划策的她认为,在国企工作,越来越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而在不少大中型国企,他们的压力只是“相对比一些外企小一些”。

  逐渐接近的企业“面孔”

  孟飞(化名)应该很能领会把冉所说的“相对”二字。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自从进入某国企当上一名财务工作人员后,他大有被国企二字“忽悠”了的感觉。

  在研究生毕业时,孟飞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忙于各种笔试、面试,最终获得了好几个不错的工作机会,其中既包括大型国有银行,也有外资会计师事务所。

  在他纠结不清到底该选哪一个的时候,周围的朋友都推荐他现在所在的单位,原因是“国企,必然是稳定、轻松,而大国企的日子过得更舒服”。

  但正式工作以后,孟飞却感觉,如愿进入大型国企的自己,过得轻松不到哪儿去。“我之前从没想过,现在的单位还常常加班。”他说。

  孟飞昔日的同窗则半开玩笑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自从孟飞正式工作之后,满脑子都是报表,和朋友的话好像都少了,而他一开口,必先抱怨“最近又在加班”。

  “其实我也是嘴上说说而已,现在不加班的企业已经很少了。”孟飞说。

  小黎是《法治周末》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的唯一“更愿意去外企工作”的男生。他说,在心里,一冒出国企和外企这两个词,就会浮现这样相应的感觉:“国企的员工,我会觉得是‘唯领导’,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比较压抑;外企的员工则应该是年轻、干练、张扬的。”

  “我的规划是在外企工作几年后就去国外读博士。”小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但是,这个规划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改变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他说,“据我所知,现在在一些国有银行的总部,员工也能得到很多的锻炼,视野也很宽阔。”

  改变规划的另一个潜在力量很可能来自于小黎的学兄学姐。“前一阵我向一个关系不错的学姐请教,她已经工作好几年了。虽然没有直接建议我去国企工作,但我还是能感觉得到,她觉得去国企工作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他说。

  把冉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企与外企普遍在管理上都会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她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如今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一定地位的大国企,其管理体制已经与过去迥然不同。因此,国企中的“闲人”减少是必然的趋势。

  求职者心态生变

  “我喜欢那种大家在一起、就像一个家庭的企业。这样即使工作很忙碌,我也不会觉得累啊。”大四学生刘叶(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言语中很是向往。

  尽管决定试试考研,但刘叶仍然没能“挡住校园招聘会的诱惑”。在投简历、简单的面试环节之后,她获得了一家珠宝厂商提供的职位。“但这个工作肯定吸引不了我。”她坦言。

  在刘叶看来,面试、笔试是否规范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实力的标尺之一。轻松有序、富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她心中“好企业”的必备条件。而只有进入了好企业,她才更可能成为有竞争力的好员工。

  “和老外一起工作,我担心自己过不了语言关。国企,是离我最近、最好的工作单位。”刘叶说。

  已经大学毕业的小李现在还在找工作。她对《法治周末》记者说,看到同学已经有了各自的工作,自己已经有些着急。但她觉得,自己“不工作则已,要工作就要找个最适合自己的”。

  “同事和领导都很亲切,但办事的效率很高。大家都觉得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视加班为工作效率不高的表现。我喜欢的企业,大致就是这样的氛围吧。”小李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在求职过程中,他喜欢从老员工的状态、言语里获得一些信息。“因为没考公务员,家里又希望我找稳定点的工作,所以以后进国企的可能性比较大吧。如果实在找不到我理想的,那也就只能将就了。”她说。

  在一次关于择业的调查中,把冉发现,“85后”甚至“90后”的求职者,心态正在发生变化。

  “我特别吃惊。”把冉如此表述自己发现这一变化后的心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找工作大都权衡入职后的收入高低,并以此来评价一个企业的好与不好,但“这些年轻人很重视将来的个人发展,同时他们会看中企业中一些软性的东西,比如品牌、企业文化甚至是领导者的风格等”。她说,同时,工作和生活是否能平衡也被他们纳入着重考虑的范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求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