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校招生联盟有助改变应试化 公平性仍有欠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30日10:46  《新世纪》周刊

  高校联考和自主招生正在改变当前教育应试化、招生录取不公平的现状,但中国仍面临高校自主权有限的瓶颈

  《新世纪》周刊

  记者 张艳玲 兰方

  高校招生“战国”时代来临。2010年11月25日,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八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决定在2011年自主招生选拔录取中实行联考。它们还将在学生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探索更大规模和范围合作。网友戏称之为“同济联盟”。

  此前的2010年11月21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七所院校联合发布公告,称将在自主选拔录取中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根据笔试成绩确定参加面试考生名单。加入这一联盟的院校至11月25日已扩大到13所。这即是所谓的“北约”。

  与之相对还有以清华大学为首、被称为“华约” 的同盟。2009年,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校首次联合开展自主招生,今年又有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加盟其中。在此两大“盟约”之外,北化工等四院校也已进行联考。

  高校联盟的出现,意味着自2001年起,以深化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为出发点的自主招生改革,将一改“散兵作战”的局面,而以扩大的规模形成同盟,分别以不同形式的联考,加之多元选拔的面试,来为高校和考生提供更多选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认为,此举将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在教育部11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续梅称,高考和自主招生是并行的,大的原则是坚持高考制度第一位;联考是一个新的东西,自主招生不能操之过急。

  联考试水

  目前,各大“盟约”招考模式大致相同。“华约”委托专业考试机构举办“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北约”则集合各校师资力量联合命题。学生在各“盟约”内可自主申请两到三所学校;高校则根据自己需求,选择性参考联考中的成绩指标,并通过更多元的面试最终录取学生。

  参与联考的高校解释,此举目的有二:一是节约学校和学生的考试成本,避免学生在不同城市、不同高校间来回奔波;二是增加双方的选择机会。

  此外,人们似乎还从中看到了学界呼吁多年的高校招生改革未来图景:将统一考试成绩作为一种评价指标,待成绩公布后,大学自主确定申请者的高考成绩门槛;然后结合申请者的中学成绩、中学推荐、中学综合表现以及大学的面试考察,择优录取。

  在这已为欧美不少国家采纳的通行模式中,统一考试指向公平性,多元素考察指向多元化。二者结合可改变当前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应试化、招生录取不公平的现状。

  尽管当前参与各大联盟的高校数量及招生名额有限,但有乐见其成者,相信由高校主导的高水平测试,将打破高考一统天下的局面,学生可用该成绩向更多的大学申请,不再“一考定终身”;也有持谨慎态度者,认为此举仅是阶段性探索,受其影响的高校与学生均有限,难成未来主流。

  高招改革曲折

  联考的出现,与此前中国高考制度向地方放权有关。由于出题权下放到地方,打破了传统的统考模式,统一录用标准缺失形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而招生指标由各地制定,更加剧了招生领域的不公。

  1977年,中国重启高考制度。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选拔方式延续至今。然而,由于不少高校将高考分数作为选拔学生的惟一标准,并以简单的一两分差别作为判断录取与否的硬性尺度,招致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抨击。同时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也越来越遭受质疑。

  此后,高考制度改革也和市场化改革类似,大学招生和考试权逐渐下放到地方。一个主要的做法是,各高校在不同区域间差别性地下放录取指标。这种举措原本旨在协调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事实上却成为对本地学生优惠录取,造成招生录取中因地而异的不公平局面。

  自2000年开始,教育部又启动了自主命题试点。到2010年,已有16个省份自主命题,以往的统考模式就此被打破。在主管部门看来,这是为了兼顾各地差异,方便各省市统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但在学者看来,各自为阵的自主命题,导致招生录取没有统一标准,把本不公平的招生工作更加复杂化。

  北京大学宪法学者张千帆认为,在这个领域,中央恰恰下放了不该下放的权力。就和经济管制权的下放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一样,招生考试权的下放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

  面对社会的不满,改革呼声强烈。普遍的共识,是将考试作为评价指标,而非选拔指标,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而在录取中则需促进机会公平,并建立多元化的录取机制。

  不彻底的尝试

  自主招生的出现以及大学间的联合,似乎在形成多元化的层面,向着理想图景迈进了一步。2001年,自主招生改革启动,其目的即是“打破高考垄断、探索招生方式多元化”。

  自2001年起首批三所高校试点后,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选取了22所“211工程”重点大学,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选拔录取的改革试点。2004年,全国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增至28所。2010年,进行自主招生的院校达80所。

  按照规定,自主招生选拔由高校自行组织,各校多在11月底公布自主招生简章,通常面向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及学科特长生。考试一般由笔试、面试两部分组成。通过考试的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在高考录取时,考生可获得20分或不等的优惠。

  近一两年,各高校招生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从2009年起,生源质量好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将不再设定5%的上限,北京大学公布的自主招生比例将达到10%。对少数特别优秀的考生,高校可以突破原有的限制,不要求考生分数必须达到生源所在地同批次分数线。

  不过,照此前的格局,学校自主命题的考试仅在该校适用,参考学生有限,其影响力与全国高考不可同日而语。而当前联考的出现,则似乎渐渐切入“打破高考垄断”的题中之义。

  如“华约”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即已向着社会化的考试品牌发展。厦门大学招生办张主任告诉本刊记者,“北约”选择联合命题的方式,也是为了集合各校的师资力量,打造更科学的测试方案。

  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看来,不同的联考品牌完全可能更加社会化,并与高考品牌相竞争。作为不同的考试,品牌间可以通过公信力、质量等方面的竞争,获得更多学校的认可,成为更多学校所采纳的评价指标。

  不过,在当前各高校的自主权限范围内,联考所覆盖的学生面还十分有限,且学生参加完自主招生后还要进行高考。不少家长担心,越来越多的联考事实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更为家长所质疑的是,联考是否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几大名校近年来对尖子生、“状元”的争夺日趋白热化,不少专家指出,当前的联考模式有“圈地选羊”之嫌,加剧了生源的竞争。如此前北大与清华等名校的自主招生,往往在同一天进行,考生不得不作出取舍。

  熊丙奇指出,“高校联考+自主面试”是可行的,但当前考试是与学校捆绑,因而在事实上会成为高校抢生源的工具。各个学校考试时间基本是同一天,联考进一步限制了考生参加另一阵营学校的考试。更重要的是,学生最终还需参加高考,获得降分资格后只能报一所学校,最后沦为各高校之间争夺生源的“炮灰”。

  公平性难题

  更大的难题,是在自主招生考试的公平性上。

  与由行政部门主持的高考相比,由高校主持的联考,其甄选成本相对高昂。尤其对比5%的招生名额,高校不可能组织面向全国考生的考试。谁有资格参与自主招生选拔,便成为难题。

  各校自主招生的简章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普遍是“优秀”的高中应届生。何为优秀,并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的教师赖兵告诉本刊记者,重点中学一般都能拿到自主招生的指标,由学校推荐优秀的学生。

  此外,没有推荐名额的学校,或者未被学校推荐的学生,还可以自行去各高校网站下载表格自荐,不过基本都石沉大海。

  北大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的报告印证了上述说法。该报告在调查了北大、清华两校的自主招生名额分配情况后发现,虽然其自主招生面向全国,各地的招生比例没有公开,但可以肯定北京市考试通过考试的比例远大于其他地区。

  即便在北京市,各个中学的考生参加自主招生的机会也是不平等的。并非所有北京申请人都有机会,他们首先得经过一轮“初审”筛选过程,初审“合格者”才有机会进入笔试和面试,而只有30所左右的北京市中学所推荐的学生才符合初审“合格”的标准。

  重点学校在自主招生中优势地位的制度化体现,即是北京大学所推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得北京大学“实名推荐”资质的全国39所重点中学校长,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可实名推荐优秀的学生。合格的学生将免于参加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笔试,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

  在此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学生弱势地位十分明显。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一中高三班主任姜成老师说,县级中学几乎没有人能参加自主招生的笔试,而获得该信息的学生人数也十分有限。在承德市实验中学老师袁福山看来,包括北大推行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内的各种招生改革,只是全国少数重点中学的游戏。

  宪法学者们对此表示担忧。张千帆指出,自主招生考试命题灵活多样,并不按照课本内容命题;农村考生从小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知识面较城市孩子更窄。在面试环节,考试的口头能力、反应速度、整体形象等方面,农村孩子也很难有优势。更何况面试在学校所在地进行,为参加考试所付出的物质投资也是不少农村家庭难以承担的。最为关键的,农村中学很难进入高校所认定的“合格”学校的范围内。

  不可否认的是,以联考为趋势的自主招生,虽然打破了以往高考模式的垄断,但在招生数量有限且降分幅度有限的情况下,多元化作用有限。而考生参加自主招生机会的不均等,反而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招生中的不公平。

  呼吁进一步放权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认为,上述问题不难解决:先进行全国统考,在此基础上,各大学也可以自主考试。他说:“无论考试方式和组织主体如何,都必须保证对全国的考试完全开放、平等。”

  至于作为选拔基础的全国统考,是高考还是其他社会机构或者高校主持的联考,他认为应该由大学自己决定。不少学者进一步指出,大学的自主招生比例也没有必要局限在5%或10%范围内,完全可以达到100%。

  2007年,中南大学在湖南开始了“综合评价录取”试点。根据这个获得教育部特批的试点方案,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中南大学将划定一条“考核资格线”,达线的考生可以申请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考核。最终考生的高考成绩和学校的考核成绩共同构成综合评价成绩,并作为学校录取的依据。录取工作在本科第一批录取工作之前开展,不影响落榜考生继续参与正常的录取程序。至于考核内容,则十分“特别”,包括公民素质、科学思维、人文素养、人际交往、创新想象以及个性特长。

  尽管此番探索仅在湖南省内小范围进行,但无疑为后来者提供先鉴。2010年11月9日,北京大学网站上公布北大11名教授联名致信北大校长要求招生改革的公开信。包括文东茅在内的11位教授认为,北京大学应当进一步加大招生改革力度,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

  他们建议的方案,即是以高考成绩作为基本门槛,学生根据高考成绩再向北大提交申请,并参加多学科专家团队组织的面试,以此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

  联名信称,为了实现这一改革,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以确保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原则,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不过,这样的方案,需要教育部门对高校进一步的放权。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介绍,当初教育部之所以会限制自主招生的学校和招生比例,并且要求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还要参加高考,就是担心操作不规范,存在腐败、舞弊,造成新的不公平。

  当前各高校公信力、信誉度还有待建立,高校的权限究竟放到哪一步为宜,教育部表态:“谨慎地推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招生联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