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务员考试人数屡创新高 考生3年考试10余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2日11:43  半月谈

  11月26日,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工作正式结束,最终报名人数达到1415138人。这场年度“盛世”越来越像一场庞大而疯狂的“约会”,而他们的“意中人”最终只能接受百万大军中的少数“幸运儿”。其中最狂热的“追求者”们再次创下了历史上的报名-招录比记录——4961∶1!

  “国家能源局节能与科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这就是那个受到近五千人狂热追求的岗位。它也成为了这个冬天最新的“史上最火公职”。然而不出意外的话,它的记录将像那些前任“一样”,被下一年度公务员考试的疯狂“趋附者”们再一次刷新……

  这场犹如当年美国“淘金热”般的“疯潮”何时才会退去?

  考生自白:算算公务员考试的代价

  经过连续3年十多次考试后,来自古交的孟非(化名)至今还没有圆了公务员梦。孟非是省内一所高校2007年的毕业生,连续3年时间,他在和同学们合租的房子里,每天起床洗漱之后就是埋头苦读,无论是国家级、省级、还是县级公务员考试,他都报名参加过。而且除过在省内考之外,三年里他还参加过陕西、河南等省的公务员考试。

  孟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一年参加公务员考试3至4次。每次考试报名费90元,交通费由于地点不同平均约300元,食宿费200元;3年一共报了四次辅导班,累计共12000元,外加资料费2000元;面试时的置装费1000元,请人面授面试技巧1000元;笔试通过后面试、政审、体检,往返交通、食宿等共计3000元。按每年3次考试算,三年下来,孟非为报考公务员净支2万余元,这还不包括他为考公务员留在太原的食宿费用。

  “我每个月包括吃饭、买衣服以及人际交往在内,花销在1500元左右,如果加上这部分花销又多了5万。”孟非说。

  和清晰的金钱账相比,经济系毕业的孟非还时常会盘算自己三年的机会成本账。“青年时代最好的三年时间都给了各地的公务员考场和培训班,”孟非回忆说,毕业当年他原本可以去一家合资企业上班,但在周围同学的“劝说”下,开始了漫长的“考公”路,三年时间他全职“考公”,为此失去了众多工作机会。同时,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原本相恋5年的女友也提出了分手。

  因为执着考公务员他认识了不少朋友,他发现在这个圈子里他的成本并不是最高的,一些辞职考、待业考、全班考等各种各样的极端类型,花销远比他高出许多……

  孙强(化名)终于成为了湖北省某乡镇政府的公务员。为了这个公务员身份,他足足苦熬了三年。

  2007年,孙强大学毕业,在就业潮流冲击下,孙强没有留在城市,来到了湖北省的一个乡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2007年初,中组部决定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并且在湖北、浙江等五省市,开展从村两委主职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的试点。孙强所在的县每年都有两三个公务员指标留给大学生村官和基层干部,对于那些多年在基层工作的农村干部来说,这是一个甚为难得的转正机会。

  2008年、2009年,孙强连续两次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但都没有成功。后通过熟人介绍,孙强找了一名老师进行面对面培训,“一堂课3000元”,主要培训笔试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和面试两部分。几个月不定期地培训下来,孙强花掉了3万元。当然,“天价培训”也给孙强带来了回报。在第三次公务员考试中,他终于从上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正式录取为乡镇公务员。

  孙强大概算了一下为当公务员付出的成本:报名费约100元,体检费200多元,备考资料100元,交通费100元,为此买了一套西装和一双体能测试穿的跑鞋共500元……几项成本合计没超过1000元。但如果加上培训费用,数字一下子翻了几十倍。

  面对个人报考公务员的投入,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绝大多数的考生来说,参加公考的投入和产出是不对称的;尤其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研究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考试,而结果是不可控的,因为关卡太多,环节过长,竞争风险极大。所以,虽然我支持学生参加国考,却不赞成他们在这条路上孤注一掷。因为确实有很多人,为了公考而失去了太多其他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录用1名公务员:全社会付出成本超2.6万元

  2006年7月,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电子政务和绩效管理研究室副研究员余仲华、杜新宇的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

  文章称,2006年国考职位10282个,报名人数近100万,36.5万人参加考试,总成本超过2.7亿元,录用1名公务员成本高达2.6万元。这只是招聘一个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普通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成本。

  文章显示, 2006年参加国考的考生总成本包括报名费2190万元、资料费8000万元、培训费用1500万元、考生面试费用2748.2万元和生活、交通等其他费用12967.5万元,合计27405.7万元。

  同时,考试主办方总成本包括命题费39.3万元、组织策划470.5万元、执行人员人工成本73万元、试卷印刷费63.2万元、考点场租527.4万元、考务人工成本193.6万元、试卷评阅和面试费611.5万元等,共计1978.5万元。

  由这两组成本可得出全社会范围的招考总成本,即两组之和减去避免重复计算的考生报名费,得出27194.2万元。职位平均成本为招考总成本与招考职位数之比,即:27194.2万元÷10282个=2.6万元/人。

  文章认为,招考过程中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各种各样的经费开支,尤其是各种杂费,难以一一计算,一部分经济成本不得不在计算中忽略,因此本文估算数字实际上是保守估计。

  相关人士向记者分析,从公务员招录过程看,经济成本相对较高。与2006年相比,目前相关费用只增不减。“因为我国2006年全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增1.5%,增速大大低于当年政府设定的3%的目标;而2010年10月CPI已经达到4.4%。所以,录用1名公务员的成本比当年的2.6万元只高不低。”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副所长张车伟看来,上述研究者计算的是录用一个公务员全社会付出的成本,并非政府直接财政投入成本,“随着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的增多,相应的培训、时间及财力都会提高,成本自然会提高更多。现在从几千人中挑一个,过于激烈的竞争,难免会造成考试录用成本上升,目前的考试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通过考试录用一个人的节约成本的理念。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是不值当的。”

  更有学者提出,在公务员招录实施过程中,缺乏预算约束机制。“这种情况主要体现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程序上,如采取海外招聘公共部门关键人员中,往往不惜重金,花费大量的财力,最后却效果甚微。”

  海外声音:“考碗大军”将成为中国发展阻力

  面对中国的百万“考碗大军”,法国媒体评论称,如今“红领”已取代“白领”,成为中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工作。韩国媒体也说:“全中国似乎都因公务员考试而忙碌起来。”

  新加坡媒体指出,中国的“公务员热”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文章认为,近年来,中国社会各阶层已出现过度求稳的心态,比如人人争抢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在一个平衡规范、保障健全、法制体系完备的社会环境里,公务员仅仅是比较稳定的职业,并不符合那些创业心很强的人才。

  “可以说,目前中国‘考碗热’折射出人们的信心不足,没有人再去专心踏实发展实业、积极创业。长此以往,国家崛起所必须经历的高端工业化进程将饱受铁饭碗心态不利影响。”文章说。

  此外,英国媒体也指出,中国经济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之际,对铁饭碗的竞争仍旧激烈。

  该媒体分析,在对“稳定”的追求之外,权力现在也成为青年人热衷“考碗”的重要原因。文章称,尽管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私人投资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在这个国家中,权力和地位的光环仍令政府职位深深吸引着很多人,其中包括一流大学的毕业生。

  形势所逼:“考碗大军”会将“疯狂约会”进行到底

  资深公考专家、华图教育高级副总裁于洪泽接受采访时指出,“国考”年年热,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跟目前毕业生找工作难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不仅仅是公务员热,还包括考研热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就业问题。”于洪泽说。

  另外,他表示,报考公务员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报考公务员的应届毕业生,至少有60%都是家里希望报考。”

  于洪泽认为,这些都与目前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在企业工作,竞争比较激烈,而公务员人们一直都认为是比较稳定的,多数考生本身又有着求稳怕乱的心理,自然就导致了公务员报考热”。

  他还指出,“考碗热”的本质原因,是多数中国学生面对未来职业生涯、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没有一定的目标,“凡是眼前看到的东西都愿意去试试”。

  于洪泽说,从目前来看,我国在政策的引导上,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且效果非常明显。

  如大学生村官、三扶一支计划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

  于洪泽表示,这一政策符合中国社会现实,中国社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这就特别需要公务员,特别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岗位,首先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中历练,才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加上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两者结合,对事物的判断都很清楚,更能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年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关招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从70%上升到85%。”这就是一个政策性的引导。

  对于今年公务员报考热,于洪泽总结——“热而不乱,浓而不烈”,报考很理性,每天报考人数稳步增加,这与去年整个报考过程大不一样,去年报考后期人数激增。

  于洪泽分析,公务员报考热这一问题在中国还会持续,政策的引导还会进行。

  公务员招考的狂热,是一场关乎个人生存、个人发展和价值观走向的惨烈角逐。在连年畸形的考录比例数据之下,是无数作为“分子”者折戟沉沙的慨叹。在这场青年如“过江之鲫”挣扎跃进“公家池塘”的艰难旅途之中,天量社会资源浪费于无形。

  一位博士生告诉记者,自己报考公务员,主要是看中三个方面:首先,公务员工作更稳定。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担心“裁员下岗”、“新人抢位”之类的窘境。其次,公务员有公费医疗。不需要缴纳社保,而且公费医疗比医保好,即使是伤风感冒都可以报销。第三,公务员退休后保障充分。除了继续享受公费医疗外,工资和退休前一样,而且在公务员整体涨工资的时候,退休公务员同样享受“加工资”的福利待遇。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要求。基于此,胡仙芝分析认为,下一步,改革缩小各行业、各岗位的福利待遇差距是大势所趋。“十七大五中全会指出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方面,要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再分配要更加强调公平。公务员收入属于再分配的范畴,由此推断,公务员收入的合理化改革也是在所难免。”

  合理化公务员收入之外,为求职青年创造更能够发挥自己才干、更加稳定的社会就业环境同样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也同样是一条标本兼治的根本途径。

  (本文综合广州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网、新华网及中国经济网等媒体稿件)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