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空巢老人最易成事故受害者 安全防范措施引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14:24  新民周刊

  “空巢”安全何时到来?

  上海“11.15”火灾中,那些“空巢”老人的逃生,显得尤为艰难。而在日常生活中,独居老人也最容易成为各种安全事故的受害者。在这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城市里,老人安全的“空巢”生活还有多远?

  记者/黄 祺 实习生/戴金翱

  “空巢”难以回避

  上海“11.15”火灾后,一家人劫后余生的描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火灾时一对老年夫妇和幼小的外孙女在家,女婿也碰巧在家休息。发现失火时,女婿冷静指挥一家人从脚手架逃离,最终安全获救。“要不是女婿在家,我们两个老的肯定逃不出来。”老年夫妇面对新闻镜头说。但失火大楼中更多的老人没有他们幸运,最终确认死亡的人员中,多数是老人。这场特大火灾是一个最典型的缩影,在各种意外危险面前,身体机能衰弱的老人,很难有逃离和避险的能力。

  根据《2009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书》,上海户籍人口中,共有“纯老家庭”老年人92.21万人,占60岁以上老人的三分之一,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8.87万人。“纯老家庭”又常常被称为“空巢”老人家庭,这种家庭中,因种种原因老人没有与儿女生活在一起,子女也无法经常照料老人的生活。“空巢”老人家庭,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增加的结果,中国城市中“空巢”老人家庭的数量,正在快速增加。

  这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难以回避的社会难题。过去几十年中,发达国家更早地步入“空巢”家庭激增的阶段。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与中国一样,日本的年轻人背负沉重的生活压力为事业打拼,这样的社会形态制造了数量庞大的“空巢”老人家庭和独居老人。在日本,“空巢”老人意外事故不断出现。今年日本东京的酷暑,曾经在一个月间导致100人死于高温,这其中,室内死亡人数达到96人,而70岁以上的高龄者83人,一人独居者超过七成。

  日本本身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一次台风、地震后,“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都是受害最为严重的群体。台风过后的电视新闻画面里,总是能看到步履蹒跚的老人,弓着腰用小桶将屋内的积水一点一点舀出去。台风、地震避难所里,也以高龄的避难者居多,因为大多数老人处于相对贫困的状况,他们的房屋往往年久失修,抵抗灾害的能力有限。

  在告别了传统的大家庭式乡土社会以后,中国的城市中,“空巢”老人意外事件同样开始频繁出现。2009年上海一位老人在家中化为白骨的新闻,曾经引起巨大轰动。悲剧发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一位60多岁时髦、漂亮的老太一直独自居住,很少有亲友探望。物业工人在工作中偶然发现屋内的白骨,邻居们这才想起,老太已经消失近2年。最近的一起事故发生在11月29日,一名70多岁的独居老人,被发现因煤气中毒死于家中。

  社区网络得失

  在日常生活中,“空巢”老人要面对的危险还有更多。疾病突发时无法求助、外出走失后无法联系亲人,甚至烧饭、洗浴中的意外,都可能给老人带来危及生命的危险。

  “空巢”老人这样的“现代病”,只能依靠“现代”方法来治疗。在很多国家,针对“空巢”老人家庭的安全保障,建立了众多的服务机构。中国的城市管理者,在最近几年中也开始将“空巢”老人的安全保障作为重要的社区工作。上海目前针对“空巢”老人的安全保障,主要依托传统的行政社区网络,依靠政府统一的扶助政策为老人提供服务。

  在上海各区,一些“空巢”家庭获得试用紧急呼叫装置的机会,在发生老人白骨事件的社区,65岁的老人就可以申请安装紧急呼叫装置。在以往的报道中,国内呼叫装置的技术实力,已经不逊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类似系统。一种由国内电信巨头推出的紧急呼叫装置,拥有“一键4通”家庭救助功能。也就是说,如果老人在家中遇到紧急情况,摁下电话机上的红色键,系统就会自动发出3条求助短信和1个呼叫电话,分别发送到事先设定的老人亲属手机上、社区帮困志愿者电话上和社区信息管理平台上,并且同时会通过语音拨号自动呼叫老人家属的电话,免提功能让老人不用拿起话筒。另外,救助短信还可自动转发给相应的救助服务实体,比如:“我是家住某街道某号的某某,我有高血压,现在发生危急情况,快来救我!”

  尽管技术已经成熟,但作为防范“空巢”老人意外的服务系统,更加重要的并非硬件技术,而是后台的接报和应急处理能力。这一点,上海显然还未能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这让各种应急呼叫装置,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至今,老人应急呼叫系统在上海各区尚处于“试用”状态,距离提供常规服务还有不小的距离。

  单一依靠行政力量推广的紧急呼叫系统,目前看来发展缓慢,以年龄为标准一刀切的政策,也让更多需要紧急呼叫服务的老人被拒之门外。老人白骨事件后,有舆论质疑居委会为何不能发现独居老人的失踪,而居委会工作人员解释说,社区安装“安康通”(一种紧急呼叫装置)、定时探访达到年龄的老人等“便老措施”有年龄限制。胡老太两年前只有60岁,并没有达到安装“安康通”等便民措施“需65岁以上老人”的要求。

  “平安钟”启示

  香港与上海两座城市,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在防范“空巢”老人意外的措施上,香港“平安钟”系统的成功,也许可以成为上海学习的目标。事实上,上海各社区目前推广的紧急呼叫系统,就已经借鉴了香港“平安钟”的经验,但香港“平安钟”的服务能力和运营机制,却要成熟得多。

  香港“平安钟”是一种与住宅电话相连的报警装置,除了主机还有颈链式和手表式的遥控器,就算使用者发生意外时远离主机,也可以遥控呼救。

  “平安钟”的背后是一个24小时服务平台,当使用者在家里遇到紧急事故需要求助时,只要按动随身佩戴的遥控器或主机上的求助按钮,主机就会自动接至呼叫服务中心。呼叫中心值班人员的电脑屏幕上,可以立即显示求助者的身份以及其他详细资料。接报后,呼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平安钟与使用者通话,了解具体情况。

  根据情况,呼叫中心服务员会及时致电报警或联络救护车中心,派遣救护人员到场协助。同时,呼叫中心还会通知使用者的紧急联络人,报告使用者的情况。呼叫中心还会将求助者的病历记录传真至相关急诊室,以加快救援。如果使用者用平安钟呼叫后,呼叫中心人员呼叫两分钟内,使用者仍然没有回答,呼叫中心会按照紧急事故处理,通知消防处派人上门进行紧急救援任务。

  2008年1月,香港遭遇寒流,1月29日当天,超过1000人次按动“平安钟”,而在之前的近一周时间里,有近7000人次按动“平安钟”。到目前,“平安钟”在香港老人中越来越受欢迎,11月份,有近7万人次使用“平安钟”,其中3000多人需要送入急诊室,30次需要协助报警。

  香港“平安钟”的成功,得益于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化的运作方式。“平安钟”服务系统,由一家叫做“长者安居服务协会”的非营利组织提供,社会团体的运营,有着灵活多样的特性。“平安钟”对申请者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不论年龄大小、居住区域和居住情况,都可以申请使用,每月服务费用100港元。

  当然,“平安钟”也通过向政府福利部门申请津贴的方式,实现它的“慈善”功能,如独居,或者同住者为65岁以上、长期患病者或伤残人士,就符合申请社会福利署资助的条件。事实上,这种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一方面让政府承担了对老年弱势群体的扶助责任,另一方面,也让需要“平安钟”服务的其他人群,有了享用服务的机会。

  香港“平安钟”更为重要的运营基础,是大量专业社工人员的服务能力。“平安钟”提供的服务,除了紧急情况的报警和送诊,还包括情绪辅导,服务平台的服务语言为普通话、英语及国内方言如客家话等。如果没有稳定和专业的社工群体,这样的周到服务就无法实现。香港拥有数量庞大的社工群体,他们的收入像政府公务员一样相对稳定,他们接受过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公众对他们有着“爱心”“慈善”的印象,所以,专业社工往往有较强的职业荣誉感。

  不少与香港毗邻的沿海发达城市,都曾向香港“平安钟”取经,甚至移植“平安钟”,但多数实验都无疾而终。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和专业的社工群体,是香港“平安钟”的基础,在尚未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内地城市,对“平安钟”的模仿只能是皮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