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解读基层医卫补偿机制:医改进入核心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17:03  央视《今日观察》

  1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该会议提出了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规划足额安排,人员的经费由政府合理安排补助等一些相关政策。CCTV2《今日观察》播出《建立基层医疗机构补机制 看病还贵吗?》,以下为节目实录:

  1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该会议提出了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规划足额安排,人员的经费由政府合理安排补助等一些相关政策。新举措出台之后,谁会受益?补偿举措对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王小丫和特邀评论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张鸿共同评论。

  “兜底”社区医院、乡镇医院收支缺口,国家明确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政策,新举措实施,谁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张鸿:由政府出钱补偿医院 将有效降低药品价格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们希望最终的受益者是患者,现在各基层医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即医保里有一个用药目录,此目录里的药可以用,而且不贵。据统计,使用目录中的药能便宜30%左右。该制度实行一段时间后,广西梧州降低了药物支出40%多,有的地方降低30%多,20%等等。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患者减少了支出,医院的收入就减少了。在很多基层医院,即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的绝大多数的收入来源来自卖药,乡镇医院收入来源大概60%,其中50%都是来自卖药,原来有一个15%的加成,现在不允许了,由政府出钱补偿。

  李玲:医改进入核心阶段 

  政府下决心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医改终于进入了一个核心的阶段,也就是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药是不可能便宜的。过去政府该承担的责任是没有承担,把自己的口袋捂得很紧,医院只能自己想办法挣钱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现在政府痛下决心要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我相信老百姓一定会受益。

  王虎峰: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补偿能直接、有效的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补偿机制是改革的一道坎。我们已经在基层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但推行以后,基层医疗机构收入马上下降。如果能及时对机构进行补偿,既可以保证基层药物制度的实施,又调整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结构,这样可以直接的减轻居民基层的医疗负担,所以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补偿能比较直接、有效的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疗服务站负责人:服务站按照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 就无法享受政府15%的补贴

  (南宁清秀区大板医疗服务站负责人)

  现在各项政策的指向只是引导我们就参保的人员获得怎样的待遇,但流动人口现在还做不到“一卡通”,因为他没有参加当地的医疗保险,在我们这儿拿药不能通过医保刷卡机来收费,这意味着我们销售给他的药品在医保部分拿不到15%的补贴。

  李玲:如果能真正解决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问题,老百姓将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现在基层医疗机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现在的自我生存的环境是留不住人才的,合格的人才都被大医院,大城市给拔走了,因此它的生存压力更大。真正建立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让老百姓能够去基层,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让老百姓能信得过。这次政府的补偿机制,如果能真正解决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问题,老百姓将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基层最重要的是人,合格的基层医务人员是最重要的,所以应该把更多的钱是投到人身上,而不是投到硬件的身上。

  张鸿:要在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形成跷板来协调之间的差别  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今日观察》评论员)

  一个医院吸引患者首先是靠服务,靠医术,这就形成了马太效应,即好的在不断好的循环,坏的在不断坏循环。据了解,两个相同资质的医学院的毕业生,一个分到特别好的医院,一个分到社区医院,两年以后,两个人立马高下立现。因为在好的医院,你可以接触大量的病例,经验非常丰富,而在社区医院就没有这种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医术。那么怎么解决这种状况?现在有些地方,比如厦门采取的措施是将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直接进行医术对接,大医院的医生定期的到社区医院坐诊,收入不低于大医院的收入水平,而患者在社区医院里就医,则能够享受更高的报销。通过这样的措施鼓励大家到社区医院就医,患者多了之后,好的医生也来的多了,这样就自然的形成一个跷板来协调社区医院和大医院在医术上的差别,从而进入到另外一个相对好一点的循环。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能否取得实效?细化执行如何落到实处?

  李玲:建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  中央财政完全能够承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建立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涉及到钱的问题,那么在财政上承担这一笔投入是应该完全没有问题的。2010年的中央财政快上10万亿的收入了,所以这不是一个财力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我特别希望是中央财政能更多的承担责任,因为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财力来承担,而且现在我们有很多的流动人口,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应该把这些流动人口基本医疗都解决,但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来承担这个责任。

  其实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以后,就能把很多病防患于未然。小病得到解决,就不会变成大病。从大帐来算,其实是节约了国家的钱,否则将来社保也拖不起大家都是生了大病之后来治,特别中国现在面对的是慢性病的一个爆发期,又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将起非常大的作用来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李玲:中国应利用自身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优势 走出一条保证基本医疗卫生的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中国应该利用自身的政治制度的优势,文化的优势,走出一条中国人保证基本医疗卫生的路。如果我们仅仅都是购买服务,那么基层医疗机构如果公共卫生做得很好,把病都防住了,后面没有病人了,他就拿不到钱,实际上他就没有收入了,所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就会变成一个矛盾的对立体。现在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很大的程度上实际上是医疗机构过度的有激励机制,拼命的治,拼命的看,浪费了很多的医疗资源,所以我们应该把这个扭过来,应该真正回归到给老百姓保健康的医疗改革的路上。

  我们在下一步的医改里,一个是投钱的问题,另外一个是钱要投到实处,要把我们投的钱真正变成老百姓的实惠,而不是变成了硬件,变成了药,变成了器材,变成了更多的检查和服务。

  张鸿:政府投入应明确 指标应清晰量化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关于财政支出, “十一五”期间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从50%多降到了38%,政府承担的费用比例从17%上升到了27%。而国际上的惯例是个人承担比例在30%以下,政府和社会承担的超过了70%,这就需要大量的政府投入。而这个投入需要明确到底是中央投还是地方投,指标也应该清晰量化。另外,38%能不能降到30%以下?可以降到30%以下了,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吗?不一定,因为这个百分比是一个平均数,有的人可以报销100%,95%,有的人只能报销20%、30%、40%,所以这也需要调节均衡。

  王虎峰:让补偿的费用起到应有的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如何让补偿的费用起到应有的效果,还有工作同时要做:一个是要补偿到位,已经明确的应该由政府来补贴的,一定要不打折扣补到位;第二,要边补边改,因为会议精神里提到的不但是补偿费用,还有要调整医疗服务的收费,并且新增收费的这一部分要由医保其他的来支付,不增加群众负担;再一点,我们在增加政府投入的时候,还要加强绩效管理,让政府的投入转化为有效的,有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很关键,我们不要说以前没有补上,现在补上就可以了,要让投入的钱真正的能够转化为老百姓所需要的服务。

  张鸿:医疗机制要尽量保证多覆盖

  (《今日观察》评论员)

  首先要尽量保证多覆盖,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医保系统内的,但事实上,社会里有很多医保系统外的人,他们承受着高药价,高医疗费的压力。

  李玲:各级政府要把老百姓看病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现在西方国家都陷在高昂的医疗费用的“陷阱”里,特别是美国,这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老龄化。中国一定要避开这个“陷阱”。我们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建一套制度,给老百姓提供一个终身的健康维护,尽可能不得大病,得了病以后要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和看得好病。对于这一套政策,我们有我们的制度优势,很多国家做不了的事,我们可以做。关键是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的理念上,真正的把医改,把老百姓看病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