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开放课始于七年前 对网民仍然陌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9日14:58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开放课的“七年之痒”

  从2003年起,中国高校便开始打造自己的“精品课程”,国际教育资源开放运动也于此时进入中国,但7年之后,对众多中国网民来说,它们仍是“陌生人”

  文/马多思  刘艳平

  从2010年初开始,一股开放课热潮在中国大陆网友中蔓延开来,这些被称为“淘课族”“网课粉”的群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增长,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代表推出的开放课对这些年轻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在国外开放课程火爆网络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名校的开放课在哪里?中国高校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开放课程?为什么在这轮“淘课”盛宴中,中国高校拿不出自己特色的菜品?

  分享与动机

  “我们宣传得太不够了,宣传方面就要靠你们媒体帮忙了。”11月23日中午,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终身教授、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主席王逢旦有些无奈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这个名为“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的机构位于北京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大楼内一间小办公室内,在中国做着推广开放课的工作。

  CORE的成立缘于MIT的开放课程计划。2002年前后,MIT认为需要公开课程的最大人群应该在中国,想到中国推广,在初期尝试不力后,得知王逢旦教授从1978年起就开始在中国做教育交流工作,于是找到他,委托他全权代理MIT在中国开放课程的推广。2003年秋,通过王逢旦的努力,在(中国)教育部和一些高校的支持下,CORE在北京成立。

  作为一个大学联合体机构,CORE由26所大学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及44所地方广播电视大学会员单位构成,其宗旨是吸引以MIT为代表的世界优秀大学的开放资源,用以提高中国教育质量,同时把中国的“精品课程”推广到国外去。因为课程的推广是义务行为,CORE的运营费用主要依靠美国惠勒特基金会每年20万美元的资助。

  “钱真的很少,我作为管理者一分工资不拿,我的各种费用都是自己想办法负担。”王逢旦说。

  因为资金所限,CORE的运作离不开大量志愿者的参与。目前,CORE拥有上千名志愿者,已翻译出500门国外开放课程,还把20多门中国“精品课程”译成英文让世界共享。此外,CORE还多次组织召开国际会议,交流中外开放课程。同时,他们还用MIT开放课与中国很多大学的课程做对比研究,分析中国的教学方法与MIT的有什么不同。

  在清华大学教务处,李向荣一直负责清华与CORE的合作事项。工作内容并不复杂,CORE每年都向全国高校发布项目安排,每年5月合作的高校就去看CORE更新的开放课程,对感兴趣的开放课程进行申报,申报内容包括翻译课程在教学中的使用,然后写一个应用报告提交给CORE。翻译好的课程,CORE会上传到自己的网站上。简言之,就是把开放课程本土化,在会员院校中进行教学应用、对比和研究。

  通过CORE,开放课算是进入了中国。但首先遭遇的问题是国内机构对推广者动机的怀疑——世界一流高校的课程,可以免费借鉴参考,会有这样的好事?至今,仍有不少人对国外高校的做法心存疑惑。

  2003年,当王逢旦向中国的大学校长们推荐开放课程计划时,一些学校领导上来就质疑:“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不会是有什么目的吧?”每当这时,王逢旦就会反问一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看到校长们默不做声,他接着说:“把知识传播给下一代,人类共同开发的智慧为全人类分享,这会有什么问题呢?”

  “(开放课程)就是一种分享知识的精神。”李向荣说,“在和CORE合作过程中,我觉得共享精神似乎完全融入到了MIT这些老师的文化和生活中,中国的老师可能在这方面还不能和他们相比。”

  门庭冷落的“精品”

  就在CORE开始把开放课介绍给国内高校的同时,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与资助下,带有中国特色的开放课程“精品课工程”出炉。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阐释“精品课工程”建设目的:“(精品课程)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授上讲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王龙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室教师,对“精品课工程”有着长期的研究。据他介绍,“精品课工程”是世界范围内开放教育资源实践的一部分,中国的精品课与国外的公开课相比,精品课采取逐级遴选、内外结合的方式,为激励和保障课程质量,教育部会给予精品课资金支持和荣誉评选。一些高校会对获得承担精品课程资格的骨干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时给予优先考虑,课程教学建设经费也会予以优先支持。

  CORE高级主管延二芳认为,教育部推出“精品课工程”,有个背景就是高考扩招后,一些地区的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精品课的推出,希望对这些教育落后地区和一些教学质量不高的院校起到指导和提高的作用。

  在CORE“掌门人”王逢旦看来,国内精品课与国外开放课有本质区别:中国的精品课有政府支持,学校积极性高,参与精品课的教师可以从国家获得经济与名誉的奖励;国外的开放课没有政府参与,各学校都是自己找钱,授课教授们也许会因为开放课获得很大声誉,有更多的学生愿意报他的课,他的著作可能也会因此更受欢迎,但这都是来自民间的认同;同时,王逢旦认为国内的精品课内容“深”且“芜杂”,不如国外的开放课程那样适合学生学习掌握。“另外精品课几乎没有更新,做完就完了。而国外开放课程总是留下教授的邮箱甚至电话,他们有时会根据观看者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课程。”

  笔者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看到,截至2010年11月10日,国家级精品课程已达3523门,省级精品课程8409门,校级精品课程8034门。

  但现实状况是,“淘课族”们对国内精品课的了解甚少,一些知晓的网友也对其评价不高,有网友在百度知道中写到:花那么多钱做了很多重复的精品课,但很多人不能用,因为没有权限。很多精品课就为拿到资金,拿到项目,做完一件事情就结束了,哪管推广?

  “那些‘精品’,不是网页打不开,就是堆砌了一些不知所云的所谓论文!”北京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直言不讳。他曾帮导师申请过国家级精品课程。“只要录一段上课视频,再把课件什么的交上去就行了,根本没有从接受者的角度进行过任何考虑和设计。”他坚信,这样的网上课程,对自学者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笔者发现,其实像北大、人大等一些高校也有自己的开放式课程。为检验国内大学的精品课是否能顺畅地观看,笔者点击人民大学网首页的“开放课程”,即可进入一个名为“网上人大开放课程”的页面。用户经过简单注册后,就可以选择课程开始“上课”了。

  课程包括管理类、法学类、文学类、经济类、基础类五大类22门课。随意点击一门课,出现的是课程大纲、课程讲解、综合练习、例题分析、相关案例、样卷、参考文献。但课程以文本和PPT形式呈现,没有老师、没有学生、没有课堂互动。“和自己看书也没什么不一样”,一位网友留言说,“上过一次就够了,觉得很没劲。”

  在北大教学网上,可以找到108门公开课,与人大相比,北大的公开课看起来精致许多,附有资料图片和视频,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作业。清华大学网站上也有精品课设置,打开还比较顺畅。

  事实上,目前许多国内高校都在自己网站推出了“精品课程”,这是按照教育部推行的“全国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设置,将各个学科的优秀课件放在网上。但是,除少数院校外,很多尝试观看的人都在抱怨“不是打不开,就是一堆枯燥的PPT”,形式大于内容,根本没有从听课者的角度考虑过。

  不仅是网民,CORE主席助理卢健也经常遇到打不开某些大学精品课网页的事情,他认为国内只有财大气粗的清华,能做到精品课网页始终能顺畅打开,内容也比较精致,水准在国内是最高的。

  “不是钱的问题”

  总体而言,无论是高校的“精品课”还是CORE网站上公布的开放课,与“人人字幕组”、新浪、网易等提供开放课视频的网站相比,都有些门庭冷落、乏人问津。

  对此,王逢旦认为,一是因为国内高校以及CORE宣传乏力;另一方面,他觉得现在受追捧的开放课都是中国网友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的基础类课程,“而且有中文字幕”。而CORE组织高校翻译的课程很多是专业程度很深的课程,不易引起普通网民的兴趣。“MIT的开放课程除了有适合大众观看的外,也有很多是属于与世界各高校资源互换共享的部分,那里的很多课件只适合学术界的专业人员。”

  但真正原因可能不仅如此,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无论是参与开放课内容建设的门户网站还是像“人人字幕组”这样有大量网民基础的网络论坛,其人气都是国内院校及CORE的网站所无法比拟的。对此,CORE主席助理卢健,近日拨通了“人人字幕组”的联系电话,希望双方有所合作。“既然大家做的事情有交集,都是想把外国名牌大学的开放课程更好地介绍到中国,能不能探讨一下合作的可能?”卢健在电话中表达了他们的意愿,对此建议,“人人字幕组”给了明确答复,“完全可以合作”。

  但是,除了网站人气问题,在内容建设本身,CORE及高校网站也缺少亲和力。CORE翻译的都是文本格式的内容,而视频节目中却没有中文字幕,所以一直不被网民关注。不仅如此,国内的精品课被翻译成外文的也少之又少,在CORE网站上,目前只有区区的20多门。王逢旦解释这种现象时说:“中译英要比英译中难很多,而且成本也更大。”

  翻译问题限制的是国内开放课向国外推广的力度,而对于国内精品课在国内也乏人追捧,则有更深层面的原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沈士团谈到了中国老师们的顾虑:“有的课程我们和别的学校一样,已经放到校园网上去了,但是要放到社会的网上去,你就要琢磨我们的很多课程水平是否能达到。有的老师也怕自己的课件被抄。”

  清华大学的李向荣则干脆不看好开放课在中国的发展:“不是钱的问题,MIT在开放课程中有专门的工作小组,组织工作做好了,教师的时间负担就很小。清华可能还做不到,老师参与开放课花费精力很大。另外清华的课程建设还任重道远,首先要把自己的东西搞好,才能拿出来。但这个日程表我就说不好了,总之我没看出有什么太大希望。”

  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认为,国人骨子里就没有资源共享的习惯:“开放课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开放课)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理念,我们总是习惯于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为什么说我国很多科学研究低水平重复?就是因为互相不通气,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

  除此之外,资金依然是国内开放课不得不面对的制约因素。随着惠勒特基金会给付的经费难以为继,王逢旦不得不考虑CORE如何支撑下去的办法。“免费的原则我们要绝对遵守,开放课程是绝对免费的,但我们可以做服务,比如帮助学生参加考试。我们也在想,是不是把一些公司的介绍放到我们的网上去,以增加收入来源。另外也想过设立会员制,与普通网民比,会员将有考试的权力……不论怎样,提供免费资源的同时是需要运营成本支撑的,没有任何收入,最后只能导致免费资源枯竭。”   ★

  开放课挑战中国高等教育

  “开放课”把高等教育全球化带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面对优质教育资源,中国教育界应该如何回应

  文/薛涌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学好英语不用上大学》,称在中国大学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的同时,以美国常青藤为主的一些世界名校,正把自己的课程免费搬上网,使所有人都可以分享。参与的大学不仅自己投入大量资金,也得到了各种基金会的资助。可以预见,网上这种“开放课堂”将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年轻人与其缴纳高昂的学费到平庸的中国大学课堂里混,不如先把英语学好、然后专心啃下十几或几十门由世界一流学者主讲的课程。

  这个观点在当时也许异想天开。但是,今年这种网上的“开放课”突然在中国火爆起来,乃至新浪、网易等商业门户网站纷纷开始转播。许多年轻白领因为“开放课”而有了“网瘾”,并且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切磋。比起“开放课”来,他们的大学教育显得索然无味,甚至相当“垃圾”。这一趋势如果继续的话,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上大学呢?

  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正处于急剧的全球化过程中。看看发达国家大学中的外籍教授和学生的比例就知道,高等教育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领域。“开放课”把这种全球化带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教育界也必须对之作出回应。

  那么,应该怎么回应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讨论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这种“开放课”所代表的新教学方式,在国外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第二,为了吸收“开放课”所提供的知识,中国教育界应该作什么?

  在网上“开放课”领域打头阵的,是美国的一些名校。美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强调“公共服务精神”,以别于欧洲大学,一方面又保持着强大的私立传统,似乎和“公共精神”有所矛盾。其实,这种“美国大学传统”,就和盖茨、巴菲特所代表的慈善精神一样,坚信私人的业绩从来都有回馈社会的道德承担,由此而产生的“公共服务”,使许多通过政府来行使的“公权力”成为不必要。当欧洲大学必须从政府拿钱来履行其公共职责之时,美国的大学则可能通过私立的方式更有效地对社会提供服务。不过,到了9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期,美国的名校越来越热,财富越来越多,乃至遇到有钱多得花不出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各校纷纷和企业进行赢利性的合作,比如在医药、高科技等研究领域,高校经常为了专利而对新创造的知识保密,背离了其传播知识的职能,因而遭到舆论的质疑和谴责。于是,大学一方面被强烈的“公共服务精神”传统所推动,牢记自己的社会使命,一方面又受到社会各界对于其知识保密的攻击,必须证明自己仍然是“学术为天下公器”的信奉者。这样就使一些最有名的大学把自己的课程免费在网上公开。

  遗憾的是,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哪怕是一些最富的大学也遭受了沉重打击,财富大为缩水,扩张网上的“公开课”很难排在议事日程上。但是,一旦经济恢复,这一潮流会再度成势,乃至一些二、三流大学也会投入其中。美国的大学有4000所左右,人才分布均匀,许多小大学也藏龙卧虎,拥有着一流学者。一旦低层级的大学参与,网上的“开放课”就将变得更加目不暇接。

  其实,“开放课”还只是事情的一端。在商业领域,美国最近崛起了“教学公司”(teaching company)这种私人企业,到各高校搜罗明星教授,把他们的课程制作成光盘在市场上销售。这样,明星教授就像动不动出唱片的歌星一样,有了市场价值。而一个课程整套光盘的售价也不过几十美元而已,比起到大学选课来,其价格实在是微不足道。这种在市场上能够轻易购买的光盘,种类比目前已有的“开放课”要多得多。我曾对国内私营教育机构推荐:这些光盘的知识含量,在国内完全能超过一个“一流大学”,不妨全盘引进办一个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大学。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建议?因为这些新媒体固然提供了眼花缭乱的课程,但中国的公众要真正消化吸收也并非全无困难。首先是语言关。目前“开放课”的火爆,和一些网站对这些课程提供中文字幕有直接关系。但是,从长远来看,中文字幕翻译毕竟数量有限,很难跟上国外“开放课”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这些“开放课”虽然多为一流学者主讲,但其听众和学生主要并不在中国,教授本身对中国也无了解。虽然多是基础课程,其内容如何和中国观众的知识背景衔接,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些课程,如《幸福》《死亡》等等,对这种衔接的要求也许并不高。但是,一旦讲到稍微具体一些的题目,如《弥尔顿》《佛罗伦萨》等等,则需要受众有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否则,“公开课”对中国的影响要么肤浅,要么无法长久。

  这些也是中国教育界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承认,即使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其基础课程能够达到这些“开放课”或光盘课水平的可谓凤毛麟角。如果学生能够充分消化这些课程的内容,其所受的教育就可能远比中国任何一所大学所提供的要好。与其到处请高薪教授,为什么不以这些白来的高质量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呢?比如,一些大学或私营教育机构,可以雇佣一批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背景的助教,逐字逐句地帮助学生听懂这些课程,并解析其中的疑义。同时,根据这些课程列出的参考书,组织学生研读、讨论、考试、写读书报告。另外,可以聘用少量的教授,针对这些课程的内容,给学生讲授一些背景性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必要的接受框架。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也降低了教育费用。

  应该说,这些外来课程,多属于“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的范畴。这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软肋。几年前,我曾撰文称“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此说一度被指责为耸人听闻。但看看现在的国际排名,香港、新加坡的大学确实在国际排名中已经赶超北大清华。甚至香港城市大学也到了与清华并驾齐驱的程度。国际排名固然不能作为衡量大学水平的唯一尺度,但多少也为我们评价高等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不仅如此,香港目前正在推出优惠政策,鼓励西方的大学来港建校园。新加坡国立大学不断和美国一流大学成立联合课程,最近又决定和耶鲁大学合办博雅学院,引进世界一流的“原装”本科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大学与亚洲一流的距离正在拉大。

  网上的“公开课”和市场上的光盘课,则为中国引进一流的“原装”本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些“原装”课程,也应该刺激一些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大学的诞生。要知道,不管在欧洲的非英语国家,还是在印度、新加坡、中国香港,乃至日本、韩国,都有大量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大学。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崛起,直接受益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的关系也越来越深。但是,在发展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大学方面则几乎是个零。现在正是“补课”的时机。在这方面,一些有远见的民营教育机构也许更有竞争力。我相信,这些新大学一旦出现,就将在教育质量、教育费用等方面摇撼中国高等教育界既得利益者的统治。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网络公开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