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校自主招生四大联盟称并未构建考试联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4日01:28  中国经济周刊

  高校自主招生四大联盟:我们不是大联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   宋雪莲︱北京、天津报道

  已经存在了8年的高校自主招生,今年分外热闹。

  11月20日,随着中国人民大学的加入,以清华大学为首的“七校联考”成立,被戏称为“华约”。

  11月21日,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七校联盟”宣布成立,5天后,随着山东大学等高校的加入,该联盟扩大为“十三校联盟”,被戏称为“北约”。

  11月25日,以工科见长的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8所高校联合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共同推进招生改革,宣布合作自主招生,随后,重庆大学加入,该联盟被戏称为“G9”(G为工科之意)。

  正当人们还在感慨“三足鼎立”的2011年高校自主招生,势必掀起一场激烈的招生大战时,早在2005年便已成立,但默默无闻的首个“高考联盟”(包括北京交通大学等)宣布联合招生规模扩至5所高校,被戏称为“第四方面军”。

  至此,全国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80所高校中,已有34所以“集团”形式亮相。“集团”中囊括了国内几乎所有的知名高校。

  “只知道抢生源,不知道好好做教育。”“这是在高考之外变相增加了一场‘小高考’,增加了考生的负担。”“获得自主招生推荐指标的中学,大多是城市的重点中学,这对贫困地区的学生不公平。”诸如此类的质疑,从第一家联盟成立以来就不曾停止。

  高校自主招生大联盟(下称“高招联盟”),到底想干什么?

  嘉宾

  龚克

  天津大学校长

  虞立红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

  卢晓东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

  谢瑾

  北京师范大学

  附属实验中学教师

  “高招联盟”不是考试联盟

  龚克:就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9所高校组成的“G9”来讲,大家关注更多的还是自主联考。其实,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联合考试,而是共同选拔适合工程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并非“高招联盟”这一概念所能涵盖的。

  “G9”实际上是由几个月前成立的“中欧工程教育平台”演变而来的。其实,本来计划成立的联盟比现在这个更大。在联考背后是国内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将来真正的作用还是发挥在这方面。因为我们这些高校在过去工程教育方面积累的经验,以及与不同行业间的联系,已形成了工程教育的丰富资源。高校之间的合作,实际上是这些工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我们现在不应该叫它“G9”,因为今后也许会发展成“G10”,甚至更庞大的队伍。

  虞立红: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已走过了8个年头,不论在观念的更新,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年的自主选拔录取联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高校角度看,加强高校间合作,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一直是国家、高校积极推进和鼓励的。我们也在多方面开展着广泛的合作,比如,北师大励耘实验班与北大元培班的交流,北师大认可北大暑期课程学分,两校相互推荐优秀本科生读研等。我们一直在探索多元化的校际合作,联考应该是深化高校间合作的一个方面。通过文化课考试联合命题、有效测量方法的共同探究等,来提高自主选拔录取测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某高校负责人(应本人要求隐去身份):今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对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上有“适当的放权”,鼓励“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客观上促进了各联盟纷纷形成。

  “高招联盟”可以让各高校更好地自主招生。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80所高校,以往受限于时间、精力和成本的投入,大多只把考点设在学校所在地,这无形中增加了考生的成本,也限制了高校在全国范围内自主选择合适的生源。联盟成立后,各高校可以整合资源,在全国设置考点,方便考生就近赴考,对于高校来说也节约了成本,省时省力。

  “高招联盟”还可以互相借势,扩大影响力。其实今年1月,清华等高校也进行了“五校联考”。但这些都没有此次四个联盟同时出现给人带来的震撼大。

  “掐尖儿”不是坏事

  龚克:生源竞争是世界范围内高教领域的普遍现象,关键是这种竞争应当是良性而不是恶性的,即竞争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选择的基础上,而不能通过高额奖学金搞所谓“求生”、“拉生”活动。同时也要清楚,如果想吸引一流的学生,首先必须能够提供一流的教育质量和独具魅力的特色。

  虞立红:选拔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优秀高中生或者说“尖儿”入校深造,是每所大学招办的任务,所以说它不是坏事。自主选拔录取作为现今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其特点就是综合评价,它更符合高校人才选拔的需要。我们选择的不只是学业表现好的,而是兼具兴趣、特长和发展潜质的学生。

  卢晓东:由于北大、清华的特殊地位,舆论往往以两校变相争取优质生源、“掐尖儿”来对招生政策改革的价值和目标作出判断。这是一种狭隘的视角。生源优秀与否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影响其实不大。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招生范围只有400万左右的人口基数,小于北京市两个区县之和,但其国际排名几乎从未低于北大、清华。而英国牛津、剑桥在英伦三岛的竞争生源人口基数也不过中国一省而已。和生源相比,如何提升和改进教育质量更是当务之急。

  高校期待更大的自主权

  龚克:目前高考最大的不公平就是不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而只是“看分选人”。之前北京大学的11名教授建议北大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方式,这实质是指出了高考的弊端——错不在统考而在统招。

  自主招生正是在加分基础上,打破了统招。9所高校的工科联盟,是一种跨校合作,大家看到的是“联考”,但其实质是共同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几所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是工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将来高校的这种“自主”还可以适当地扩大比例,社会也应该宽容改革,给教育改革以空间。

  谢瑾:目前各中学对“优秀学生”的量化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按成绩排队,多少偏离了自主招生中选拔某方面有特长学生的初衷。“联盟考试”如果能够最终走到高校完全自主招生的局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一个“资格考试”获得加分,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某高校负责人: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是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不同的高校各有“个性”,高考分数不可能反映它所需要的学生的特点。今年各高校的“集体发声”只是第一步。大家真正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联盟的形式,进一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权。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作用,国内高校很难达到国外大学完全自营的局面,所以,现阶段“戴着镣铐跳舞”也就成了“缓兵之计”。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经济周刊

更多关于 自主招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