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我国须通过制度改革化解房地产泡沫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1日00:11  中国经济周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力民生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周海滨   实习生  王双|北京报道

  再过10天,中国经济就将步入“十二五”开局之年。

  开局之年如何“开局”?

  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信号:明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先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差距扩大的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前发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首次单独成章,“扩大内需”战略上升到新高度。

  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肩负着两重使命,一是化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持续冲击以及去年以来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些做法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2011年的经济能在通胀预期越来越强的压力下平稳发展;二是通过启动2011年的经济发展,为“十二五”的整体发展开好头,起好步,定好调。“所以,2011年的经济发展既不能太快,快了会加剧通胀压力与经济泡沫,也使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不可能;又不能太慢,经济一下子失速过大,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政治问题。2011年的经济工作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两者不能偏废。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两句话八个字: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在辛鸣看来,所谓积极稳健,是指严峻的经济形势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懈怠,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又让我们必须有所作为,积极理所当然;但是勉强的高增长不仅是不可持续的,还会有很大的副作用,跑得太快是要摔跟头的。稳健,稳步健康是化解目前经济矛盾与经济压力的必由之路。

  所谓审慎灵活,审慎是指不要拍脑袋,不要鼠目寸光,要瞻前顾后,要胸有全局;灵活是指不要僵化,要适时、及时、迅捷地对经济形势作出判断与反应。明年的经济形势会越发复杂多变,一项经济政策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重申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多位专家均认为,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主要是针对国内的通胀预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没必要两个都全面收紧,并认为这不失为一个最优的组合。

  嘉宾

  周天勇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

  辛鸣  中央党校教授

  王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研究员

  曾刚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袁钢明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货币政策转为“稳健”意在遏制通胀

  周天勇:政府旨在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而之所以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我们的需求还是不足,还需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二是“十二五”是民生之年,明年又是“十二五”头一年,是重点,民生方面需要较大的财政支出;三是一些国债项目还需要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投资。

  曾刚:针对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理论上是最优的一个搭配。一方面,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不明确。另一方面,国内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外部因素未来会影响到中国。此外,前期较大的全球性货币投放,已经造成通胀压力。此种情况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弥补经济总需求的不足,拉动经济的成长,针对的是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稳健的货币政策是针对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这个搭配在目前的全球和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下是比较经典的。

  袁钢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没有说“控制通货膨胀”,还是采用了一个比较轻的说法“管理通胀预期”,说明中央经济会议上并没有把通胀看做是一个压倒一切的重大冲击。通胀会对经济增长有很大影响,而经济下滑的威胁比通胀预期上升的威胁还要严重。对物价的调控必须要在不过度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进行。

  改善民生要真“给力”

  辛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这包括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房建设、信访工作几个方面。所谓“扎扎实实”,用现在一个时髦的词来讲,就是“给力”。民生建设要真给力,在认识上给力,在行动上给力,在政策上给力,在花钱上给力。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货币政策改为稳健,依然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就在于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把更多的钱花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这就是“扎扎实实”最具体的表现。

  王军:目前民生有两大问题:一是资产的价格在上涨,比如说房地产的泡沫,尽管经历了几轮强有力的调控,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房价依然在上涨;另一个是物价也在上涨,通货也在膨胀。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民生的很突出的问题。所以我想,来年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应该的。

  保障性住房建设我比较关心。如果能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位,就算是做了实事了。另外就是物价问题。未来一段时期,如果各项政策能见到实效,把物价控制住,防止房价过快上涨,这样人民群众可以得到直接的实惠。

  未来要想让调控政策真正地贯彻落实,让民众真正得实惠。恐怕还要从根本上,从制度建设上取得一定的突破。比如整个房地产的基本制度、税收制度,以及新兴产业对于房地产的替代作用,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划分等等,我觉得是决定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向的根本性制度因素。在未来,我们要通过改革来化解房地产市场泡沫,打破目前这个僵局。

  所以总体说来,房地产市场泡沫如何平稳化解,以及对于通货膨胀如何尽快遏制它目前的走势,既是宏观调控也是保障民生的重大挑战。

  收入体制改革要加快步伐

  辛鸣:要把发展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的实践,单靠决策层一厢情愿地正面推动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的体制、制度配合。中国社会这些年来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碰到的障碍,出现的阻力,尽管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细究其根底,无一不是不适宜、不合理、不科学的制度、体制在作怪。因此,发展要靠改革发力。我们要改革一系列与转变发展方式不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改革一系列阻碍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

  为什么要说改革的顶层设计?我是研究制度出身的,制度哲学研究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制度变革是系统工程,上层制度制约着下层制度的变迁。如果没有一个宏观的、总体的、从制度最高处着手的改革规划,下一层或下几层的制度变革是不可能的,勉强改变甚至会发生变异。

  我们还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例,如果经济发展制度不变革,这一制度的改善是不可能的。过度依赖资本要素的发展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提高劳动收入的。而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与完善又需要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协调配合。在这个时候,只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高瞻远瞩,下层的具体制度、体制才会有真正、有效的变革。

  王军:扩大消费需求是长期的任务,也是国家战略。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外部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一个大国来说,从中长期看,主要应靠内生的市场规模来保证增长。

  中国在反危机时出台的一些政策,短期内见效很明显,但长期来看,需要把这些政策进行调整,使其机制化、常态化。应着力于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起到真正扩大内需的作用。

  这就涉及到收入体制的改革,要加快步伐,要调整扩大内需的方式,以及增加居民收入的方式。收入要快于物价上涨,GDP的增速起码要和物价的增速相一致。

  出口好比饭后水果,解馋但不管饱

  辛鸣: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把经济重心放在出口上是很有问题的。出口好比饭后水果,有了肯定比没有要好,但毕竟不是大米馒头,能解馋不能管饱。现在的国际贸易环境已经让我们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外需是靠不住的。

  而内需说到底就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一个有充分内需的国家,老百姓是幸福的。中国社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扩大内需、提高社会消费上来,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手段,更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

  所以在现阶段平衡两驾马车主要体现在做实内需,做强外贸。内需要真正去扩大,外贸要在竞争力和产业档次提升上下工夫。

  但是我们不依赖出口,并不等于我们放弃出口。第一,放弃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更是没有必要的;第二,只要我们改变过度出口的贸易模式,中国制造还是有明显优势的。虽然劳动力成本在相对上升,但与国际、特别是发达国家劳动力相比,成本优势依然明显。同时,几十年来中国制造积累的生产能力、生产水平也是其他一些后发展国家近期很难赶得上的。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经济周刊

更多关于 房地产 泡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