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产品涨价背后信息化短板:产地市场信息不对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2日10:48  半月谈

  编者按:今日开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对来年农村的建设发展进行整体布局,所确定的一系列政策指向直接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那么,当前“三农”问题中存在哪些亟待厘清的新问题,应如何应对?半月谈网将就此进行连续解读。

  “如果去年10月能公布山东大蒜种植面积,那么南方冬蒜种植面积就可能增加,今年大蒜价格涨幅就可能较小;如果2009年玉米产量测算准确,今年的玉米库存就不会如此紧张;如果现在公布全国稻米的库存和产需状况,农民和粮商有望更加从容;如果……”中国玉米网总裁冯利臣通过一系列假设,解释当前粮价上涨是如何在预料之中,又如何可以未雨绸缪。

  针对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今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多头上涨除了与产地供应量和市场需求之间矛盾加大的因素外,部分农产品价格也与产地市场信息不对称有关。

  “信息越透明,流言就越少,市场就越平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市场经济运行日益信息化和金融化,市场调控的有效方式,就是定期并及时地发布权威信息,尤其要发布具有前瞻性和预警性的信息。

  为了增加农产品价格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农产品资源的市场调配能力,需要在农村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通过这一渠道及时向农户和市场反映价格及需求变动情况,有效抑制农产品价格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走势。

  农业信息化建设何以滞后

  农村信息化薄弱使农民徘徊在信息社会之外。吉林省政协委员左斌曾就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作过专题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农村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民还徘徊在信息社会之外。在农民接受信息的工具方面,广播电视这个传统媒体在农村已基本普及,但电脑的拥有率平均不到5%,即便是交通便利、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也只有6.25%。其中,电脑的上网率只占所有被调查农户的0.44%。

  而从农民对信息化的认识来看,左斌发现,农民认为可获得信息的途径排在前面的依次是广播电视、乡村板报、乡村自办的广播、农贸集市、科技进村服务和农技推广站,而只有很少数农民认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富霞农业种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富霞表示,目前,各地都纷纷由财政投资建立农业网站、语言热线、农业频道等,但在农民中的实际普及率并不高。郝富霞在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农民对这些途径了解很少,真正接受过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这说明,政府投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既资源浪费,又不能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

  目前,一些经济状况较差的乡村以及一些山区,仍然是信息化建设的“盲区”。由于通讯光缆等基础设施没有到位,农民即便有渴求信息的欲望,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也无法购置接受信息的工具或有通讯设施无法正常使用,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导致农民在观念上接受新鲜事物较慢。

  目前,多重障碍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郝富霞认为,影响农村信息化的因素有很多,如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资源共享机制;信息资源缺乏,尤其可供农民选用的有效资源远远不足;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匮乏,研究力量分散、总体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村级信息站点建设缓慢,没有达到全覆盖。以吉林省为例,目前,全省村级信息站点2068个,2009年新建村级信息站点413个。按照这一速度,尚需10余年时间达到村级信息站点全覆盖。从全国情况看,除南方一些发达省份外,广大中西部地区村级信息站点建设普遍缓慢。

  二是网络费用影响农民上网积极性,网络延伸不到位。网络信息的应用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上网须购置必要的设备,须交纳上网费用,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很多农民都反映,现在的上网费用超过自己能接受的程度,直接影响农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积极性。

  三是与相关部门协调不够,缺少信息资有效整合利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在很多地方还缺乏与电信、气象等部门的合作,没有实现各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也没有得到电信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还无法较好地给农民提供更方便、更全面的信息服务,这也影响了农民使用信息网络的积极性。

  四是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上较为薄弱。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目前,这方面还是薄弱环节。信息人才扎堆于城市,农村里的信息服务人员很少受过专业训练,很多人本身就是农民,在网络服务方面缺少培训,难以为农民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信息过剩”了,农民为何还患“信息近视”

  记者采访发现,近年来在农资和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都很大的情况下,农民更加注重市场信息。对农民来说,现有模式提供的信息可以说是海量的,让他们应接不暇。但是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对泥沙俱下的信息,农民群众却显得有些无所适从。记者在采访甘肃创造六种模式的一些市县时,农民普遍反映,现在信息太多了,缺乏有用的。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是“专”“准”“精”,海量的信息使农民难以取舍,种什么、种多少,农民心里没底,仍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信息过剩”了,为什么还会出现“信息近视”?究其原因,一是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滞后,针对农民的信息服务措施薄弱,在传递过程中存在信息支离破碎、不系统、不完整等缺陷。二是基层信息人才短缺,尤其是信息研究人员更加匮乏,在网络建设、信息采集等方面缺少技术人才,且研究力量分散、水平低,越到基层信息人才短缺就越突出,制约了信息的深加工。三是农业信息资源缺乏。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尤其是能提供给农民用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群众采集农业信息困难,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四是信息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据统计,目前甘肃拥有涉农信息资源的共有近20个部门。如何将这些部门拥有的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向广大农民提供服务,尚没有比较有效的办法,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公共资源难度较大。五是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农民中仍然有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受教育水平偏低,不仅影响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也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效,对信息的分析利用更是困难。

  甘肃省发改委分析认为,农民患“信息近视”也凸显出政府服务的缺位。对农业信息的分析、开发,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围绕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和市场走势帮农民分析,进行信息整合,系统连续地、有组织、有计划、有专业部门负责的将有关农业信息传播给农民群众。但是,由于直接面对市场的还是农民群众,对信息运用最多的也是农民群众,信息最终还是要靠农民群众自己搜集、分析和判断,所以政府在帮助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和培训,尤其是要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民群众学会搜集、分析、利用、传递信息。一些专家认为,农民群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克服“信息近视症”。

  一是学会搜集信息。搜集信息的方式很多,比如利用网上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在网上搜索;也可直接查阅农业网站的相关内容栏目;没有网络,也可委托专家、大户、农业信息员搜集信息等等。

  二是学会分析信息。网上搜集来的信息并非每条都是“金点子”,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分析加工信息应该把握几条原则:首先,应围绕自己的主导产业。从事什么行业、需要什么信息,就搜集什么信息,从而使搜集来的信息有针对性,能为我所用。其次,应注意所搜集信息的地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各地农业生产的种植制度、品种选择、采收管理、市场运销等方面差异明显,在一个地区成功的案例未必适合另一个地区,不能生搬硬套。再次,应注意所搜集信息的时效性。任何信息都有时效性,对网上搜集来的信息一定要考虑这一点。另外,还应学会辨别所搜集信息的真伪和利用价值。有些情况下,农民群众对信息无法进行分析、确定真伪,可请教咨询能人、专家。

  三是学会利用信息。网上搜集来的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后,就可以为我所用。利用信息的过程就是和农民自己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要注意因地制宜、活学活用。

  四是学会传递信息。传递信息包括信息的传入和传出两个方面。信息传入就是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包括网上更新信息、接收电子邮件、网上留言、网上下载信息、接收音频、视频等等。学会接收信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积累经验。信息传出就是对外发出信息的过程,包括发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网上发布供求信息等等,学会信息传出有助于农民推销产品,购买种子农资,联络招揽客户等等。(半月谈网/记者 任芳 连振祥)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