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访谈·外交傲慢或自信】
【主题】消灭中国傲慢论,用事实说话
【作者】本报记者 邓媛 帅蓉 发自北京
【访谈对象】
吴建民: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中国驻荷兰、瑞士、法国大使
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美国外交学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访谈动机】
两年前,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曾撰文《中国式巧实力》,称赞中国在外交方面“很能干”。他把中国“巧妙的地缘政治本能”与美国的“无能”和“傲慢”相对比,以羡慕的口吻提到北京忠实于韬光养晦的原则。
然而,仅仅两年后,马凯硕的论点即被更多西方学者斥为“像是异想天开的亲华情绪”,因为“中国最近在东亚地区的外交所显示出的实力本身”,说明“中国问题观察家过去常常描述的‘微笑外交’已经被北京扭转成‘皱眉’”。
什么叫“皱眉”?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价值64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计划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烈抗议,措辞比以往几轮对台军售后的反应都要严厉,并要制裁相关美国公司。
据外电披露,3月,中国官员对美国明确表态,南海是北京的一项“核心利益”。在随后几个月关于南海问题的博弈上,中国都没有立场退让或缓和的表现。
9月,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与日本巡逻船相撞后,日本在中国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放还中国船长……
“中国的态度错了吗?”美国学者细数了中国与日俱增的“强硬”表现后,视之其与中国傲慢和过于自信有关。但是,这又如何解释中国一以贯之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到底是中国“傲慢地”调整了政策、还是外界尚不适应中国的自信发声?
【先驱语录】
吴建民:我们国家怎么强大的?这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平等不是“装孙子”,而是相互尊重
易明:与其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起人们担忧,不如说中国如何使用其日益增长的实力来影响周边地区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正文】
【小题】中国不需改变“韬光养晦”
《国际先驱导报》:你觉得中国外交与过去相比,有变强硬的趋势吗?
易明:我们确实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过去几年里变得更加强硬、更不愿意妥协了。比如,中国在今年夏天针对南海和东海问题的言行;中国在面对朝鲜半岛危机时对朝鲜的庇护;并且我们还认为中国利用稀土作为政治杠杆。这些做法都显示中国更不愿意与邻国合作,并更倾向于在发生政策分歧时选择与它们进行对抗。
我认为,很显然,中国实施“韬光养晦”的时代已经过去。我并不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傲慢的,但它变得更加咄咄逼人了。在数年前主宰着中国外交政策思维的内部辩论现在看来似乎已经得到解决,那些主张中国实行更积极外交政策的人得到了支持。中国不再隐藏其能力,而且越来越喜欢表达自己的意愿。
Q:如果站在中国的角度去分析,外界为何会得出“中国的外交政策变得更加强硬”的结论呢?
吴建民:过去一年里,回顾中国外交情况,我们面临的挑战源源不断。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它不是偶尔出现的,而是在中国大变化、世界大变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世界大变化什么意思?第一,时代变了,是从战争与革命时代变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这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变化;第二,国际关系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中国在崛起,亚洲在崛起。
以前是以大西洋为重心,欧美主宰世界事务,它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但现在是往太平洋转移,于是亚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提高,这种状况是400年以来最大的变化。
人们不适应。西方世界习惯了对世界发号施令,如果出现了新的力量,他们也对世界事务发表观点,那么原有的人便会不适应。这是一个大的背景。过去大国崛起,大国力量此消彼涨,总是带来腥风血雨。这一次,我想从中国的政策来讲,我们是和平发展,不会从战争中找出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你的力量慢慢起来,他的力量相对停滞或者在低谷徘徊,这样它就对外界的行动特别敏感。
从中国来讲,自己反思,人家地位下降,比较敏感,我们走到了世界中心,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我们讲话更需要讲究策略,因为中国人所追求的是发展,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只把成果留给中国人,而是与世界分享的。中国人不走战争道路,就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Q:中国需要改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吗?
吴建民:不需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政策,过去30年来看,它行之有效。“韬光养晦”,就是不要锋芒毕露、颐指气使,而要夹起尾巴做人。想想看,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是夹起尾巴做人好,还是飞扬跋扈好?所以我说“韬光养晦”的方针要永远坚持下去,这样发展的阻力会小一点。这会引导中国处理好国际关系,也会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小题】有所作为不是无所作为
Q:“夹起尾巴做人”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总要等到核心利益被侵蚀才会有所行动,那样会不会太被动了?
吴建民:这个问题最终引导出来的是中国还要去结盟,还要去打仗。我想,必须看到世界的潮流,和平发展是世界发展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和平谈判来解决问题。
在朝鲜问题上,中国认为,保持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是大家的共同利益;谁破坏了和平稳定我们都坚决反对;任何一方玩火我们都反对。
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上,我想从邓小平的大智慧中学习他的大战略。国家与国家之间当然会有分歧,但另一方面,中日之间不只是一个钓鱼岛的问题,中国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之间不只是一个南海诸岛的问题。历史遗留下很多问题,但不同问题需放在不同地位。邓小平1978年曾说,钓鱼岛交给后代去解决。这就是从中日各自的当务之急上提出的。中国人要清醒地认识到,有的问题是今天能解决的,有的是明天、后天能解决的,我们不能把后天能解决的拿到今天解决。
中国最大利益是什么?和平发展。过去30年发展的不错,再有三五十年这样的环境会更好,所以邓小平提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除非有外界侵略,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要使周边环境稳定。中国过去30年的大发展,钓鱼岛等问题不是依然存在吗?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看待任何分歧的时候,首先不能忘掉大局:中国的大局、世界的大局。冲动闹翻,损害的反而是中国利益、地区利益。
Q:中国反应式的外交方式正在变,是不是今后“有所作为”的空间会更积极一些?
吴建民:当然,有所作为不是无所作为。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抗击索马里海盗,中国及时采取行动,世界赞扬;维和行动中国出兵最多,世界赞扬;我们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在大幅度的向前迈进,和世界各国的关系总体在发展,这就是有所作为。
但是主动的有所作为不是去损害人家,而是主动引导共同利益,寻找双方利益共同点,然后去发展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分歧,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易明:我想说,我们美国人长期来一直希望能与中国合作,以帮助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朝鲜核问题。然而,我们越来越觉得我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与中国并不一定相同,这使双方很难真正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中国的外交政策将反映中国的利益诉求,正如其他任何国家那样。如果美国及其他国家与中国共享利益时,那么我们就希望中国能实行更积极的外交政策。否则,我们并不一定希望中国实行更积极的外交政策。
【小题】中国崛起不是“阴谋论”
Q:如此看来,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如何慎重使用自己新增的力量?
易明:与其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起人们担忧,不如说中国如何使用其日益增长的实力来影响周边地区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中国是一支和平稳定的力量呢?还是只顾追求自身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无视良政、安全等更广泛的问题?中国官员和外交官们长期来一直表示,中国不会把经济与政治混为一谈。当然,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经济和政治往往密不可分。正是这类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担任全球领袖角色的担忧。
吴建民:几年前我和钱其琛副总理谈到一个话题。中国几十年外交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平等待人,不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我们在平等互利的情况下发展合作。这个话很平实。我们国家怎么强大的?这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平等不是“装孙子”,而是相互尊重;互利也很了不起,损害别人为己一方的关系能持久吗?显然不能。
Q:外界对中国的敏感,会伴随中国的继续发展而愈演愈烈吗?
吴建民:我想这取决于几个方面。第一取决于我们的方针,就是我们在强大起来的过程中,确实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确实是互利共赢;对方在和中国交往过程中,不是利益受损,而是也得到发展。在这样背景下,通过一次次地交往,他们慢慢意识到,中国走和平发展不是一句空话,不是欺骗,而是切切实实这么做;第二取决于外界如何对待中国。如果在崛起过程中,外国处处卡中国,和中国过意不去,那么中国的麻烦自然就多起来。不过中国人要认识到,今天的世界和过去是不一样的。处处和中国过不去的人,确实有,但西方不是铁板一块,与中国交往,他们自己也能发展,支持这种观点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通过交往、言论、行动,让外界意识到中国崛起不是“阴谋论”。现在“阴谋论”在国内外都很普遍,如果都阴谋看待这个世界,那么未来真是相当黯淡。
Q:如果外界部分人士继续鼓吹和宣扬中国发展的“阴谋论”,怎么办?
吴建民:我们自己调整心态,首先外国肯定有人这么做,我们要知道这是外国一部分人的认识,第二,他讲中国阴谋或者傲慢论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拿事实辩论。在国际上就一些事情进行辩论,你有你的看法,我坚持我的看法,这不是傲慢。(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