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宁这座城:快乐温情守护传统味道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5日13:42  央视《中国财经报道》

  庚寅纪事 人在城市

  ——南宁的味道

  提起南宁,你会想到什么?是广西的首府,还是全国文明城?是红豆的故乡,还是中国的绿城?是东盟博览会,还是国际民歌节?是联合国人居城市,还是北部湾核心城?带着这些印象,第一次来到南宁。没想到,当地人第一个向我们推荐的地方,却是这里。

  这里,是南宁市中心的一条美食街,叫做中山路。每天晚上六点,街上的夜市就会准时开张。南宁人的夜生活也是往往从这里开始。

  每天都有两三万人光顾这里。仿佛中山路就是南宁人自家的厨房。不到300米长的街上,挤满了两百多个摊位。在这里,能找到天南地北的美食,所有的口味都不会受到排斥。

  这是女孩们最爱的一种小吃,叫做酸野。“什么是酸野啊?”“水果泡辣椒。”

  新鲜的水果,是两三天前,刚刚从东南亚国家的果树上采摘下来的。“泰国荔枝。”“美国的红提。”“越南的红牡丹荔枝。”

  中山路,一座不夜城,是折射南宁城市变化的一面镜子。连续记录中山路上的72小时,寻找南宁的味道,人在南宁的故事。

  第一天20:00,第 1小时。

  我们的记录从晚上8点开始。一个飞饼摊前围了好多人。“雪梅,你真的要学一下。”“我也想。”“拍个照吧。”“你好,你们从哪里来?”“广州,朋友介绍的,直接就介绍到这里来。很有趣的。烤蛋糕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拍下来我们学着做。”

  饭店的老板陈超和老顾客正在划拳。这是南宁人的行酒令,叫做“猜码”。“经常猜码吗?”“见他就猜,不见他不猜。一见他有‘仇’的我们两个。”

  这一家四口都是本地人。“我们今天来吃宵夜,带小孩来。”

  很多南宁人,是吃着中山路的小吃长大的。“想让他们感受一下南宁的街边文化。”

  这些年轻人,来自广西民族大学。“我是法国来的学生。”“我是缅甸人。”“我是来自泰国,名字叫美贤。”“我也是来自泰国,名字叫金敏菲,知道这个吗?这个就是我们泰国的。”“越南的,在中医学院的。”

  南宁,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会城市,也是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它像一块磁石,吸引了东盟和其它国家的人在这里求学和工作。越南留学生陈平说:“我感觉南宁很合适生活,因为它不算不太大,什么都有,规划也很好。城市美,也是很好的。”

  毕业后,很多人想继续留在南宁发展。“爱我别走,如果你说,你不爱我。”“月亮代表我的心。”

  第一天22:00,第3小时。

  这是一个东盟旅游团。领队说:“我们来了三天两晚。”“感觉怎么样?”“南宁真好真美丽。”

  吃过了饭,客人们都不舍得离开。“来两个。”“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第二天6:00,第11小时。

  第二天的清晨,中山路擦去了她眼角绚烂的灯火,卸下了脸上涌动的人潮,露出了它本来的容貌。这是一条有上百年历史的老街,现在道路四周已经盖满了现代化的建筑。路北,是建设中的商场。路南,是开业不久的写字楼。但这座城市依然保持着悠闲的步调,早起的老人,穿过马路,就像走过自家的庭院。早上,他们也总要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米粉。“我们也没有什么,这个是本街的。我们在这里十多年了,二十几年了,他都来吃。”“好多年了,我来就吃牛杂粉、面、云吞。我每天要到邕江去锻炼,马上到河边,马上到河边游泳,难比得你哦。”

  这里是邕江,南宁的母亲河。1600多年前,老南宁城依江而建。明清时期,邕江水运兴旺,中山路就曾是江边一个繁华的码头。因为环境保护得好,至今邕江仍然是200多万南宁市民的饮用水源。“这都是老水友。”“多照点我们陈叔。”“像上班一样,这个是从对河游过来的,我驮你过河。”

  因为这条江,70岁的陈叔和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成为了朋友。“我这个不算老了,你看这个最老了,80了。”

  最近,南宁开始围绕邕江建设中国水城。江两岸,新的楼盘、新的园区不断涌现。但陈叔一直挂在嘴边的,是市里把江边的道路修好了,这让他的水友们游泳很方便。

  第二天8:00,第13小时。

  不管城市怎么变,南宁人的老习惯变不了。早上吃一碗米粉,白天就要开始喝凉茶了。这是一家凉茶店。一米多宽的店面,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听人说,这是中山路上最有名的一家店。“这个是中山路卖凉茶最早的。我的奶奶,是她啦。”“现在我不干了,给媳妇和女儿干了。”

  后院是个家庭小作坊。古老的石舂,已经用了快50年。“很短了。原来是这么长,磨损了。这是我们的祖房子,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东西,奶奶的奶奶了。爷爷奶奶上一辈留下来的,100年了。”

  原来最受南宁人欢迎的凉茶,是用这么原始的方式做出来的。“有没有什么秘方啊?”“没有,很简单。”“靠你调的味道,调的浓度怎么样?”

  凉茶店里的生活很简单。一家人分好工,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开始烧水、洗药材、煮茶、卖茶,一直卖到夜里两三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现在,他们每人每月的收入是一千多块钱。“什么累了都不记得了,吃苦也吃。有些顾客说,‘这么慢的你们啊,不请多一个工仔,一个员工来干活’。我说‘我们这么低调的生活,哪里请得员工’!?”

  阿婆家的凉茶,品种只有7个,每杯只卖1块钱,但在中山路上,已经开了整整五十年。“他要生冲雷公根,两杯。”“我小时候就来这里买凉茶喝了。”“只要路过这里。”“老南宁都会来这喝。”“从小在这里喝到大。”

  几年前,还有人想请阿婆他们到深圳、海南去卖茶,都被他们拒绝了。他们舍不得的,是几十年来认识的老顾客。“很愉快,每天你卖的。这个要一瓶,这个要一杯。这个要袋子装,这个要瓶子装。你忙不过来的时候,最后一数那钱,就舒服了。”

  第二天15:00,第20小时。

  如果说夜晚的中山路,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姑娘,那现在的中山路,就像一位安静缓慢的老人。炽热的阳光,清淡的生意。但很多精明的老板,会把这段时间利用起来。

  这家饭店的楼上,聚集了200多位年轻的打工者。他们在等待什么呢?

  隔壁房间,是老板何婷,她经营着中山路上最大的这家饭店。“这个是一个月的一些奖励。这些有服务之星、节约能手、微笑之星,还有飞毛腿。”

  20多年前,何婷的家人挑着扁担来到南宁卖云吞,后来创建了这家饭店。同样是外地人,同样做过打工者,何婷很清楚员工们现在的心情。“我也知道各位员工,每个月的一号,都期盼着这一天。”

  一个令人期待的时刻。十分之一的员工将会获得奖励。“第一位获奖人员是我们总店的节约能手,厨房的节约能手,烧烤部的张子龙。”“我们的掌声不断,不停。”“继续努力。”

  奖金从50元到200元不等。获奖员工还要上台发表感言。“一句话,用心就行。”

  因为害羞,635号员工没说出话。“谢谢大家。”“不要紧张。”“希望我们大家都努力团结。”

  领完红包,员工们马上开始吃饭。再过一个小时,忙碌的工作就要开始了。

  第二天17:00,第22小时。

  中山路又热闹了起来。摊主们像在公司里上班一样准时到达。因为路边的店面不够,大多数摊位都摆在路面上。在路中段的黄金位置,一家饭店准备开张了。这家店的老板叫陈超,是广西玉林人。他18岁来到南宁,在这里又整整打拼了18年。“这个地方一寸土一寸金,我们摆的时候要考虑怎么摆的多一点。”

  因为夜市的火爆,中山路的摊位费也水涨船高。像陈超这家饭店,每个月每平米要600块钱。最近物价上涨,供货的成本也变高了。对陈超来说,日子就得过得更精细,生意也要做得更认真。“上桌的时候,要放点香菜葱花在上面,又好看又好吃,稍微甜了一点点,淡一点就好了。”

  这是陈超在中山路上开的另一家店,主要经营烧烤。“这是牡蛎,我们这边喊生蚝,其实一般喊牡蛎。很自在的,随便你想吃什么都可以买。你坐在这个店你可以,这个店没有的东西。你可以到另外一个店买下来。反正整条路几千种小吃,你要是能吃的下,你所有的都买过来都没问题。你说你去大饭店有什么意思,有时候来到这,在这里坐一下,一个人气好,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吃着小吃,一边看人们路过,每个人兴高采烈地走过去,那不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情吗。”

  十几年前,陈超刚到中山路上创业时,一天的营业额只有30几块钱,自己跟一位南宁人租的房子住,一连18个月都交不出房租。但他的房东不但没有催租,还鼓励他坚持下去。这也让他下决心留在了南宁。后来,陈超买了房,买了车,儿子小陈也在附近上了小学。“我们算两有一族吧,三有四有都有了,有房、有车、有老婆、有孩子,什么都有了。南宁是一个我驻足就不想离开的地方,因为很简单,很多外面的人都懂。它这个地方,语言这块包容性很强,什么地方的语言都可以说。他也能听,也能融合。也不是很排外那种。”

  南宁,自古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市区人口增长了近30倍。因为这样的特点,南宁一直显得开放和包容。“我觉得我现在也是南宁人了。外乡人,就是等于这个城市给了我机会。”

  现在,陈超正在写一本关于自己的小书,说是要留给儿子小陈看。书里记录的,是他如何用生存的态度进行创业,以及他遇见过的这座城市的善良和包容。

  “香蕉一份。”卖飞饼的蒋军是湖南人。四年前,他来到南宁,在一家酒店里做面点师。“有些紧张。有一点,肯定有一点。”

  在酒店的工作比较单调。下班后,蒋军就跑到中山路上来摆地摊,不但是为了赚点外快,也是因为这里能找到更多的观众。

  “又破了个洞。”在酒店打工时认识的妻子。8个月以前,夫妻俩同时辞职,专心在中山路上卖起了飞饼。

  蒋军卖饼和别人不一样。他设计了动作,配上了音乐,加上了舞蹈,还有模仿二人转丢手绢的绝活。因为花了这些心思,他一天能够卖掉200个饼。“做飞饼是种乐趣,我自己很明白,我对这个很感兴趣,不觉得很累。”

  第二天19:00,第25小时。

  “你下去。”“小杨,下去整顿这个夜市。”在中山路上,还有个特殊的人物,人们都叫他九叔。九叔是中山路夜市的001号管理员,在这里几乎人人都认识他。

  “怎么样,见了没有?”“见了。”从1982年,中山路夜市开张起,九叔就在这里做管理工作。

  经常能遇到一些顾客和九叔开玩笑。“人家找你。”

  但对于夜市上的店主们,九叔的管理很严格。“快点摆正它,快点。”“我摆正了。”“把它搞好,快点。”

  九叔当了20多年管理员,他亲眼看着中山路,从一个只有五六个小吃摊的小街道,发展成全国都有名的美食街。“有没有和您在这年头一样长的?”“有啊,六叔!坐这里,六叔过来。这是我们领导。”“老街历史太厉害了,我们从小就在中山路长大,从早到晚,就去中山北小学,放学又下学。后来搞这个夜市,不做不舒服,不说这里,南宁的、香港的、澳门的,来中山路一定要找六叔,先吃了六叔的小吃、烧烤,他们才回去包旅社、包宾馆。”

  “这个是老的了,对面的云吞是他的。”“他管了多长时间,我就做了多长时间,几十年。以前饼啊、鸭下巴、炒螺,一毛钱一碗,八分钱一碗,那个时候。”这就是吕叔的经营了20多年的店面。一个简易的路边摊,五六张桌子,十几把椅子,支撑着全家的生活。“小打小闹,又不冒风险,养家糊口。这个是我的女儿,这个是我一家人做,又不请员工。”

  第二天21:00,第28小时。

  一个特别的海鲜摊。“尝一下鲜吧。”“鲨鱼是不是天天都能打上来啊?”“不一定,这个要看渔民打的时候,能不能打到。万一没打到的话,没打到就休息,或者换品种。”“换什么品种?”“这个到时再说。没有货的话我们就只能休息。”

  一位穿着时尚的大姐。“我是车衣服的,我车了三十几年衣服。我现在眼睛老花,没办法,要做这种了。”“现在收入比以前怎么样?”“好得多了。以前是帮人家做的,现在自己做了。是老南宁了,从这里生,从这里读书,嫁人也是嫁本地的,现在还是在这里混。”

  水果摊的生意也很红火。姐妹俩在帮父母看摊。“做了20多年,都是在中山路这里。”

  今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这块国民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额4.5万亿美元的广阔区域,步入了零关税时代。南宁的街头巷尾,也弥漫起了东南亚的果香。“这几年的水果,和以前一样吗?品种。”“不大一样。比如说过年的时候,有蛇皮果,那个很好卖的。蛇皮果是印度尼西亚的。以前泰国荔枝十八块,二十块一斤,现在很便宜了,现在才八块钱七块钱这样。”

  这个年轻人一个人在逛街。原来,几个月前,他刚刚从山东老家跑到南宁来创业。“我也挺恋家的,但是在家总感觉,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好像后面总有眼睛看着你一样,搞得自己放不开手脚,我想自己先试一下。”因为看好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杨哲开了一家小型的传媒公司。下了班,他就经常跑到中山路解决自己的晚饭。在南宁认识更多的朋友,一起来中山路吃饭聊天,是他最近的心愿。

  第二天22:00,第29小时。

  我们看到了一辆很特别的汽车。这位先生叫何炅,是荷兰人。“很高兴见到你!”“你们的车很特别,你们是来中山路的吗?”“我喜欢在这购物和吃饭。”

  何炅是南宁一家外国语学校的教师。绿色的环境,“能帮就帮”的城市文化,是他选择在南宁工作的原因。“他对中山路的感觉如何?”“南宁是一个很友善的城市。人们都很愿意帮助他人,尤其对于刚到这里的外国人,他真的很需要这种帮助。”

  何炅说自己做教师,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寻找工作的价值,和生活的快乐。他发现中山路上的很多人也是这种心态。“干杯,愉快,太棒了,漂亮,看起来非常美味!我喜欢这条街,到处都是快乐的人,你不用花很多钱,就能享受到一个快乐的夜晚,在南宁很容易交到新朋友,再见!”

  “拿套餐具过来这里,华仔。”饭店老板陈超刚接到电话,一个老顾客说要介绍新客人给他。“认识十年了,我们是哥们。”

  这是一位深圳的生意人吴玲,2010年刚到南宁创业。“我自己买了写字楼在国贸,我觉得这边生活节奏没有深圳那么快,但是赚钱效率也跟深圳差不多一样。”

  陈超说:“每个人在这个城市里面都充满了希望,我很在意南宁这个地方,它真的是给我们很多的机会。”

  时间不早了,深圳的老板约我们明天到她店里看看。

  第三天00:00,第31小时。

  凌晨了,饭店老板何婷还没走。她趁着客人少,指导一下员工。“要看好区域,要不然客人一招手,我们不懂得他们在叫什么。对!要经常看一下,不要开思想小差!”

  “今晚‘地里’那边怎么样?”“各个都很积极。我们的‘地里’长。”以老板为榜样,从最基本的工作开始奋斗,是中山路上很多员工的心态。“老老实实地做一份工作。有什么梦想?自己赚够钱也开一个小店!”

  这里是饭店的后厨。服务员们等在这里,准备上菜。“一个月大概能赚多少钱?”“1200多。”“你觉得够不够?”“将就点,还行,还过得去。”

  吃完这顿晚餐,员工们就准备下班了。“这就是宵夜了,香呢!”

  第三天02:00,第33小时。

  忙碌了一个晚上,在下班前,抽点时间娱乐一下。“下班一般几点钟?”“两点半,三点。”“下班一般你们会做什么?”“睡觉,回去冲凉就睡觉了。”

  推车摆摊的人们,已经走得差不多了。“下班了。”

  租了固定店面的老板们,也准备收摊了。“收摊了!”

  “你们吃饺子?”“东北水饺。”“这么远来南宁做生意?”“我妹妹先来了的。她说南宁好 ,气候都挺好的,地方好人都往这走,地方不好人就不来了。”

  夜里三点,中山路也困了,它慢慢合上了眼睛。只有这家老牌凉茶店没有关。“水管漏了,因为等。”

  这家店已经开了29年。戴红帽子的,是60岁的蒋姐。“今天这么晚了,不把它包扎起来哪里行,肯定要包,不包浪费水。老板没来,我们都是把工作搞好才下班的,他们都是很自觉的,所以老板很放心。”

  店员们都把这家老店当成了自己的家。“一天有讲有笑的。(工作)有什么单调,因为我们不是很紧张,我们这里没什么压力。”

  本来以为蒋姐要回家了,她却拿着几杯甜品,送给了在街口拍摄的摄像大哥。“这个很好吃的。不用谢,白白!我们家很近,就在前面。”

  这种朴实让我们意外,这种亲切也温暖着我们的心。

  第三天07:00,第38小时。

  清晨,邕江两岸。新的一天开始了。

  黎姐的粉店里,又坐满了老顾客。

  为了来这里吃粉,这位老人每天需要转两次公交车。“坐公共车来的,七八年最少,最多十几年了,天天都来的。”“怎么会天天都来?”“它的味道合我的口味,好吃!”“味道不好,再近的人家都不吃。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不要偷工减料就得了。”

  凉茶店的沈姐也来了。“都是做小生意的人肯定认识,没有多远,我帮衬她的凉茶,她帮衬我的粉。”

  这是最受南宁人喜欢的老友粉。叫“老友”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典故。从前,一位老翁喜欢喝茶,和茶馆老板结成了朋友。有一次,老翁得了一场重病,很长时间没来喝茶。茶馆的老板十分挂念他,亲手制作了一面热辣酸香的面条,送到老翁家里。老翁吃了之后,病立即就好了。他非常感激,把一块“老友常临”的牌匾送给了老板。“老友粉”由此得名。这里边也蕴含着南宁人“互相帮衬”的传统。

  十点多了,我们约好要去深圳老板的公司看看。这是国贸大厦上的一家化妆品公司,员工才刚刚上班。老板吴玲说:“你看到我们家,从那边过去更漂亮了。我买了一套住房,买了一套写字楼,非常不错,我觉得这个城市。我是一个人都不认识来到南宁的。来到南宁我遇到一帮真的是非常好的,像春梅。她以前开了一个餐馆,我去她家吃一次饭,她做菜做得非常好吃,特别她做的田螺,做的家乡菜。后来餐厅要拆迁,也没有生意做,她就来到我们公司做了。”“做人要随机随缘。”“我们两个老了,跟几个好朋友我们这一伙人,我们就开一个休闲会所茶馆,像一个小俱乐部,可以聊聊天。”

  国贸大厦旁边,是开业不久的电影院和大型超市,这些现代化的新建筑,距离中山路只有几十米远。它们也给中山路上的老店带来了更多的生意。“国贸是刚刚开张的,进进出出很方便,而且营业时间延长很长,很晚了还有很多人。一般我们中山夜市就靠那边过来的人。很多晚上,百货大楼,朝阳广场一关门,人就都涌来中山路夜市。”

  十年间,南宁市区面积扩大了60多倍。但阿婆的凉茶店一点都没有变。阿婆一家人,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

  吃饭时,阿婆喜欢坐在自己家的门口,望着马路的对面。那里,曾经是中山路的一部分,现在变成了写字楼和银行。

  第三天14:00,第45小时。

  这是1909年创立的中山路北段小学。不同年代的小学生,见证着这条老街的变化。现在他们最常见的,是路边这些蓝色的围栏。

  “拍这里啊?你知道这里是什么?这里是拆!”围栏后面,是正在拆除的老房子。这些岭南风格的骑楼,已经建成了上百年。近些年来,因为危房改造、城市建设等原因,中山路一直在缩短。不久,这段100多米长的街区即将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规划中的香港商业街。

  南宁人也不知道这条街还能存在多久,但生意总要继续做,日子也总得往前走。

  “还上着班呢,怎么会跑出来喝凉茶?”40岁的陈先生,凉茶店的常客。“多久来一次中山路吃东西?”“天天来,基本上没什么事,单位有吃我都不吃,我跑过来吃。”

  关于拆迁,老南宁人的心理也挺矛盾。他们知道,房子老化了,不得不拆,环境也必须要改善。但他们最担心的是,拆迁之后,中山路的味道还能找回来吗?“再怎么盖也没有原来的风格了,再怎么盖以后凉茶店也不会搬到那边,我喜欢怀旧点,别人的习惯我不懂。反正个人,怀旧点,老传统的好。”

  在凉茶店旁边,是这家经营了20多年的米粉店。“好吃!”“来呀靓仔!”经常出差的小陈说:“就南宁的味道吧。比较乡土朴实一些,味道和人情都一样。”每次回到南宁,他都会专门开车过来,在这里吃上一碗5块钱的米粉。

  准备去上晚自习的高三学生,他们在南宁最好的中学就读。学生陈毅铨说:“比较享受传统的东西。小时候的味道,比较享受传统的东西,就因为接受太多现代的东西,想吃点老的东西。”

  在中山路上,有人因为城市拆迁要搬走,有人因为经济的发展搬了进来。23岁的壮族姑娘周娟芳,刚刚当上这边一家饭店的运营总监。“今天搬家。”“你们要住到哪里?”“这一间,有空调的那个。”“多少钱一个月?”“也有五六百块钱一个月。”“多大的房子?”“一房一厅,我们先搬小的吧。今后可能我都会在餐饮管理这方面去发展,最起码也要有自己的一份事业。”

  第三天17:00,第48小时。

  这是长须公,九叔的爱犬。每天晚饭前,九叔都会出门溜溜狗。在家时候的九叔,和穿制服的时候不大一样。“一说九叔,基本南宁市的都知道,管夜市的九叔。对老板不严厉不行啊,要惯了有什么事他不理你的。要来真的,开玩笑归开玩笑。”

  九叔还养鸟。“自己养鸟呗。不好玩,太臭了,不搞!养这个,不拉大便的。”

  听粤剧、看老电影、唱唱歌是九叔日常的消遣。“过年过节,大家一起吃饭,开唱,你唱我唱大家唱。”

  周末,九叔喜欢约上老街坊一起唱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白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草一朵,牛羊好似珍珠洒。”

  在陈超的饭店门口,我们遇到了他的儿子小陈。“等一下你到那边看一下《新闻联播》,回来告诉我,要坚持下去,告诉我怎么样,要不爸爸什么都不懂。”“他让我这样看到很多新闻,顺便告诉他,他也可以吹吹牛。”“其实每天我在网上都会查很多新闻的,我希望他看到一些东西,他告诉我,他本身又可以记得下来。”

  因为父母都在店里忙,半夜才能回家。小陈学会了哄自己睡觉。“我喜欢读科幻小说,恐怖小说。睡觉前,读了很惊险、害怕,闭上眼睛,可以早点睡觉。”

  虽然小陈只有11岁,但他帮起忙来像模像样。“这是我们店最有名的生蚝。爸爸这么辛苦,为我赚钱,我不帮点忙怎么有脸。”“你大概觉得几岁就可以帮爸爸分担了?”“明年就可以了。明年可以帮他顺菜,烤烧烤之类的,我会烤。”

  吃过晚饭,小陈去上英语补习班了。

  第三天22:00,第53小时。

  做飞饼的蒋军。今晚的顾客不太多,他抽空坐下来歇一会。“现在肯定是养家,现在有小孩,结婚,在南宁生活,在大城市生活的话,喝水都要钱,那没办法。辛苦是为了什么?想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行了。这是我跟我女儿照的照,这个里面有,今年开始上幼儿园了,六号开学。很喜欢小孩,我确实很喜欢小孩。一回家看到他,我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中山路最大的饭店。最近店里遇到了招工难的问题。老板何婷和运营总监周娟芳正在想办法。“可能会按照营业情况来调动,但是基本上是夜市,他能接受夜市才跟他谈下去。”

  两个人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相遇的。因为都喜欢养宠物,这让他们心意相通。何婷说:“觉得这个女孩子是很有爱心那种,就问她是什么行业,她说是做饮食的,刚好我们也是做饮食的,就聊得来了。”

  第四天2:00,第57小时。

  夜深了,我们又遇到了陈超。“真的累了。”

  饭店开始结算一天的收入。妻子说:“肯定是有点累了。这样一天,一个晚上,忙了那边还要来这里算账。”

  因为今天的事情没有做完,陈超还不能回家。“我们现在去海鲜市场选海鲜,选一下我们明天准备好的。主要是订生蚝,基本都是这个时候,海鲜从中山海边拿上来,这个时候基本到三点四点 。”“这几年就你的感受,南宁的变化?”“身在其中,没有多大的感觉。但是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以前去过的,现在去,总是觉得好像迷路了,真的是认不出来了,在这个地方待惯了不觉得变化有多快。要是到一些新的城区,以前改造过的城区,很多已经是很漂亮了。”

  “这算广西最大的一个海鲜市场了。这是广西的中转站,发送到其它县城和其它地方,我们一般是十几年交易历史,从海上上来的话都是很好的。”无论回去多晚,陈超第二天都必须早起,给儿子做早饭。他这么做,也是为了每天都能和孩子见上一面。

  第四天7:00,第62小时。

  今天,凉茶店像往常一样准时开门。舂茶的声音听起来已经有些熟悉了。“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愿望,就是卖凉茶。”“像这边拆迁我们都是舍不得的。有人说,你们还是不搬走。我说,不是我们不搬走,我们想,我们舍不得顾客,顾客也舍不得我们,所以我们都想晚一点再搬。这是一种传统文化,没有是可惜的。”

  这是我们在中山路逗留的最后几个小时。当灯火点亮,炊烟再次升腾,这里的人潮汹涌,繁华依旧。但九叔知道,他在这条街的日子会越来越短。“肯定要离开,百分之一千。当年是香港街要这片土地,要完了起大楼了,他自己管理了,他不能让我们老头管理了,我们只有找到地盘了,只有向外,不能在城市里了现在,烧烤的,太烟了。”

  中山路在变短,但人们的希望不会因为拆迁而变短。不管这条路怎么变,这座城市的传统、快乐、温情和美好,都是南宁人一直守护的不变的味道。

  第四天19:00,第72小时,拍摄完毕。

  策划:姜诗明

  本期主编:李洋

  编导:杨健志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