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史铁生-看到时间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5日16:21  新民周刊

  史铁生,看到时间的人

  特约撰稿/长 平

  听到史铁生辞世的消息,我并没有太多的悲哀,而是平静地重读了一遍《我与地坛》。两天后又听到司徒华辞世,一生风雨的“华叔”弥留之际躺在医院的病房,听着家人诵唱圣诗,安详离世。没有看到史铁生临终的情况报道,也猜想他不是基督徒,更知道这两个人的人生几乎没有交集,但我还是在脑海里把两个画面叠加在一起。无论身体如何痛苦,史铁生一定如同他这一生所为,以平静地思索着的灵魂,走向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上帝。

  那些曾经打动你的灵魂的作品,非常担心你去重读。因为当时的震撼,往往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坐标支持。但是我相信《我与地坛》并没有这样的忧虑,它就像它所描述的地坛那样,千百年来深邃沉默地呆在那里,任随人们经过或逗留,嬉戏玩乐也好,遐思默想也好,它宽厚的虚空之境包容了一切。史铁生的作品,就是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的地坛。你每一次经过,都会忍不住停下张望和思索。

  人们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了对于生命的体悟和感慨。用生命去写作,这是一句被中国作家滥用了的套话,但是真正施行者,我们找不出几个来,史铁生无疑是其中之一。也许因为他的身体一再不幸的遭遇,也许更是因为他的悟性和智慧,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身体和灵魂的对话,以及对于生死的探讨。这使得他将自己和同辈作家区分开来。

  这一次,我从他的作品中读到了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是时间。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要不是这一次的回顾阅读,我几乎忘了自己曾经固执地认为,一个好的作家,总是在讲述时间的故事。《我与地坛》反复地描述时间的印记,一年四季的声音与光影,千百来年的记忆与忘却,映衬着渺小而荒诞的生命过程,都是为了让我们“看见时间”。

  这一句话,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我那遥远的清平湾》中的破老汉,他的故事就是散落在黄土高原上的时光;《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和小瞎子,以及世间所有卖唱的盲人,他们用千万根琴弦来丈量生命的长度;到了《病隙碎笔》,史铁生从三天一次透析中,勉强挤出一天时间来写作,这本身就像是一个时钟的齿轮运动,顽强地在生命的虚空中记下刻度。

  在繁华喧闹的都市中,在股市起伏楼市癫狂的时代,在微博的碎片化言说中,时间看似被我们抓住并宰割,其实也许那只是它的影子,真正的时间正远远地躲着,并忍不住偷笑。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紧追时代脚步的中国,大家都在疯狂地奔跑。像史铁生这样慢慢地体验生命、追问价值的人,几乎被时代遗忘。要不是他辞世的消息传来,没有人想到还有地坛中的时间故事,或者时间中的地坛故事。

  个体的生命都一一投射到时间之中,“看见时间”是为了“看见自己的身影”。由此我终于明白,尽管史铁生成名于知青文学,但是他的理想主义里加入了那个时代少有的个人主义,这就让那些血色的青春脱离了凌空蹈虚的语境,成为对于自我价值的追寻之旅。这是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的最高价值。

  时代的喧嚣使得不少人感到厌倦,安抚厌倦之感的一个便捷之途是怀旧。出于各种目的,商业的、政治的或娱乐的,很多人对人们的怀旧情绪加以利用,引申为对红色年代的高歌。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成为对当下商业气息的批判武器。但是,同时席卷而来的,还有对个人价值的抹杀,对个体人性的侵犯,以及对于灰暗历史的粉饰。有些史铁生的同辈作家,以“无悔的青春”对当下的社会情绪巧取豪夺。

  “时间总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这是鲁迅对于总是被遗忘和涂改的历史的悲哀。但是,如果你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你就会发生,哪怕是最小的尘埃,最轻的声响,最柔弱的生命,每一个细节都被时间所记录。时间让人信任,甚至让人信仰。

  就选史铁生那样,站在自己的地坛中,慢慢地行走,然后安静地停留,看见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你会感到欣欣然,还是会被吓一跳?

  (作者为著名评论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