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台湾农民创业园”调查
文_特约记者 杨思萍 本刊记者 钟岷源 发自漳州、厦门
在福建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内,台商李志鸿正在他的茶园里忙碌着,经过近6年的发展,他的茶园有了2400亩的规模。11月16日,他将带着他生产的茶叶,参加在武夷山举行的海峡两岸茶博会。除此之外,这个月福建还将举办两场分别以林业、农业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博览会,而台农创业园亦将在这些博览会上大放异彩。
台湾农民创业园是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新型模式和重要载体,曾受中央高度重视。2006年以来,农业部会同国台办先后在大陆12个省市设立了25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同时在9个省设立了9个海峡两岸农业试验区。位于海峡西岸的福建现有4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年产值达37亿元,该省农业利用台资的数量和规模始终位居大陆第一。
目前,福建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已经超越了狭义上的农业生产,正在酝酿一场产业升级的变革——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涉及观光产业、娱乐产业、物流业等等。
在ECFA签署并生效之后,大陆将成为台湾农业最大的销售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台农创业园的境况、角色及其发展前景如何?就此相关话题,记者以福建的4个台农创业园作为样本,做实地调查和采访。
台湾优秀农业种苗入闽
10多年前,来自台湾南投县的谢东庆经过一番考察,发现漳平永福四周高山环绕,地理、气候和土壤条件均与台湾阿里山相似,于是开辟了千亩茶场,种植优质的高山茶。谢东庆此举引得台湾茶农纷至沓来,这其中也包括鸿鼎茶叶的李志鸿。2004年,李志鸿回漳平省亲,发现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相对合理的劳动力价格,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他便放弃了长期经营的古董生意,转而在大陆投资茶产业。
“阿里山的高山茶其实也是从大陆传过去的,它的母种是建瓯的矮脚乌龙茶,因为台湾的气候比较湿润,加上一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些茶叶有了一些优质的变异,来的时候我就想,不仅我们这些台胞要寻根,也要让台湾的高山茶‘衣锦还乡’。”李志鸿介绍说,他带来的以软枝乌龙为主的台湾高山茶,在福建也有不错的表现,其品质不输于台湾阿里山出产的茶叶。
在谢东庆、李志鸿等台商的努力下,如今漳平已经成为了大陆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基地,种植精致台湾高山茶面积4万亩,而台湾的茶叶种植总面积不到24万亩,且高档的精致高山茶种植不到6万亩。
与漳平创业园的发展相类似,1999年初,莆田仙游的旅台乡亲吴步琰介绍多位台商来到此地考察,确认该地适合种植落叶果树,次年他们便开始试种台湾甜柿,获得了成功。之后,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仙游的水果产业越做越大,目前已经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甜柿生产基地,吸引20多家台资企业进驻。
在福建,这样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包括以花卉为主的漳浦创业园、以茶叶为主的漳平永福创业园、以林业苗木为主的清流创业园、以台湾甜柿为主的仙游创业园。这些创业园在发展初期,都是由台湾的农业从业人员带来优质的种苗进行耕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慢慢产生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位于漳州的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大陆25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中,发展最早,也是发展最好的园区之一,30万亩的重点区域规划面积,给了台湾农业从业者创业的广阔天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漳浦籍的台胞来家乡养殖水产,1984年,一位被当地人称为“台湾邱”的台商在此投资,开启了漳浦对台农业合作的序幕。
漳浦创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洪璐向记者介绍,早期台胞的投资多半是出于“情感”上的考量,因为当时两岸关系并不明朗,能不能做得好还都在探索中,不过漳浦籍的台胞很多,在台湾2300万人口中,祖籍漳浦的就有200多万人,有了这些台湾同胞的鼎力相助,才会有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创立和发展。
福建创办台湾农民创业园有什么优势?厦大台湾研究院李非教授分析道,因为福建的自然环境与台湾相似,使得台湾的品种在引进以后,能够得到良好的适应,加上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同时,语言文化的相通,也让台湾农民没有隔阂感,而海西的政策,能把创业园中没有规范的内容纳入其中,给台湾农民带来很大的实惠。
台湾农产品尝试大陆“代工”
台湾苗栗人吴森源经营兰花种植事业多年,2008年经过朋友的介绍,他来到位于三明的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考察,发现此地的气候人文条件都十分符合他的预期,在那年的海峡两岸林博会上,他正式签下合约,首期投资400万元,在此建设名为森源兰蕙的兰花基地。
“往南一点,只能种冬季兰花,往北一点,只能种夏季兰花,而清流冬夏两季都能种植。”经过近两年的辛勤耕耘,吴森源在此经营的森源兰蕙有限公司已经有了83亩的规模,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吴森源还想出了一个好点子,“我正在培育一批种苗,打算明年请周边的农户帮我们代工种植。”
在吴森源看来,现在是发展兰花事业的最好时机,他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选育、组培、杂交优良兰花品种,并且进行大规模种植。然而个人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各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未必是件好事。吴森源向记者介绍道,台湾农林业的生产体系与大陆很不一样,研发、生产、销售,细分的程度非常高,他们公司在台湾主要从事的是研发的环节和销售的环节,如果未来能提供种苗、技术,让大陆农民“代工”生产兰花,他们再集中起来销售,这样的模式会更好。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吴凤娇曾多次到创业园中考察,对于这种农产品的“代工”现象,吴凤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对两岸农业都是有利的,不过难点在于,台农是否能够保护好自己的核心技术,目前在大陆进行的“代工”的农业品种,会相对大众化一些,一些最新的产品则很难放手让大陆农民“代工”。
学习台湾农业的先进技术,是台湾农民创业园成立的一个重要目的,漳浦创业园管委会的洪璐告诉本刊记者,不管是帮忙“代工”,还是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大陆都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漳浦创业园里的水果,不管是不是台资企业生产的,大多都套上了特制的纸袋,这就是从台湾引进的新技术,既可以提高品质,又可以避免虫害。此外,台湾有许多专门针对市场需求的研发机构,他们研发出来的芭乐、杨桃等新品种,每次生产出来都大受好评。据不完全统计,漳浦台湾创业园已经引进了200多种台湾优良农作物品种、30多项种养殖技术。这些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技术,不仅被创业园中的台商广泛使用,也被许多当地的农民学习借鉴。
学习台湾辅导农民
台湾海峡两岸农业标准化促进会理事长黄绍彭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对大陆台湾农民创业园提出意见。他指出,这些创业园在最初设计时,有一个很大的误差,就是只吸引台湾农民到大陆,却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销售的问题。另外,他还提到,台湾农民知道如何种植管理5亩这样小面积的农地,但是无法管理像500亩这样大面积的农田,面积越大,农产品不良率越高,工人越多也越不好管理,会出现种种问题。
由于两岸在农业生产体制上的不同,台湾农业从业者刚进来时确实会有些不适应。在台湾,他们有农业产销班、农委会等等辅导农民的机构。
台湾产销班是农会或农业合作社(场)组织下的农村最基层的产销组织,它的运行全依赖于农会四大功能体系的支撑。一是自上而下的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撑。二是组织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运销体系的支撑。三是比较健全的农业金融体系为产销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甚至生活的周转金,以及购置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低息贷款。四是范围不断扩大的农业保险体系,包括自然风险保险和受进口产品冲击的救助。此外还有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产销指导、市场预测、信息服务和风险救助,从而确保产销班的利益最大化。
而目前福建的农业推广体系、农产品运销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农业保险还处在艰难的成长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大多停留在生产过程中的合作,产后加工、保鲜、销售及信息服务等还尚未发育。因此,借鉴台湾经验,还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台湾农业的发展历程。
台商李志鸿在推广高山茶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就此,他对本刊记者说,“在台湾,只要不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的生产流程都是十分畅通有序,特别是政府会帮忙推广。近年来,我们的茶叶生产在漳平发展很快,但是宣传方面却做得不是很到位。”
李志鸿还认为,大陆人民对于台湾高山茶并不是十分了解,他十分期待政府赶快出手,例如可以在举行的大型活动中,把高山茶作为指定用茶,或者在各种大企业中推广,他相信只要有这种宣传渠道,不出两年,台湾高山茶的名声一定会在大陆打开。他对记者举例说,自从央视播了他们茶园中“喝豆浆的茶树”以后,很多观众都对他们的茶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是要去哪里买,到底是哪个牌子的高山茶才是“喝豆浆”的,观众根本不知道,所以目前的推广还需要下很大的劲。
至于黄绍彭提到的,大陆很多台湾农民创业园里的农民都不是台湾农民,这让许多台湾人不想参与台湾农民创业园。对此,洪璐解释说,台湾农民创业园是没有围墙的园区,由于农业种植的特点,受到气候、水土的限制,不可能集中在一块,“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只要是能够提供现代农业技术的台湾同胞,我们都很欢迎他们前来投资。”
政府的如何作为
要解决闽台农业合作中的问题,首先要强化自身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如果自身问题不解决,当地农业发展不好,农民收入不能提高,农村环境不能改善,就会造成当地农民与台湾农民之间的矛盾,台湾农民就不可能长久在福建发展,目前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组织、农民融资、农业保险等问题一直是制约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困扰农业台资发展的问题。
如果说早期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是带有两岸民间性的“情感投资”,那么,进入新世纪以后,台湾农民来大陆创业就是带有目的性的“理性投资”。福建社科院台湾问题研究员吴能远告诉本刊记者,台湾当初加入WTO是以发达地区的身份加入,在农业方面对美国让利比较多,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再加上处在经济转型期,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使得台湾农业发展困难重重。这时候,一些有技术的农民,或者是大学毕业的研发人员,他们想要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于是便带着技术来大陆投资农业。随着ECFA的签署,台湾的农民企业家也感到了未来台湾农业的发展潜力在大陆,进一步促成这些创业园的发展壮大。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方面相继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了鼓励台商投资的项目领域,制定了涉及税收、土地等方面的21条优惠政策;《关于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暂行规定》,就合作领域、税收、土地、财政金融、通关环境、台商权益保护等六个方面作了更为有利于台商投资的政策规定。与此同时,该省还强化这个领域的立法工作,以期用法规、条例规范促进闽台农业合作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虎年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特地到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考察,当时他向多位农业台商表态,“凡是对广大台商同胞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办,而且说到做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商谈过程中,我们会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农民兄弟的利益”。
如何解读政府对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密切关注,吴能远认为,透过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示范性作用,政府向台湾农民传达了很大的善意。ECFA在商谈的过程中,有些台湾的弱势群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农民等,害怕受到大陆价廉物美的产品冲击,曾经一度有所顾虑。ECFA签署生效以后,台湾经济能不能得到具体的实惠,还要有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此期间,政府通过在台湾农民创业园中一些具体的措施,能够给台湾农民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台湾农业的出路就在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