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胡鞍钢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清华教书,能与最好的学生交流,让我觉得是幸福。
由于清华百年校庆,所以去年4月我访问了哈佛、哥伦比亚等美国的著名大学,发现走到哪里,都有我的学生。有些是我教出来的学生,有些是听过我的讲座或报告。对于一个老师而言,走到全世界,只要碰见清华的学生,基本都知道我,甚至听过我的课,这也是我很愿意给学生讲很多东西的原因之一。
今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改革提出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不同的学院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选修课和公共课,请我讲一门《当代中国研究》。
之所以讲这个课程,是因为全世界最好的大学,都将这门课定为选修课,随着中国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变化。很多国外的学校都设有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这个课程不仅针对中国学生,也面对外国留学生。
我将在这个课程中,系统、纲要性地将《当代中国研究》的重要方面做普及性介绍,使其成为雅俗共赏,终身受益的课。无论你是出国留学还是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都要学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观察、研究中国。
除了教好书,我还得写好书,这也是我很重要的责任。其实能给学生留下的就是自己的著作,这些年我边讲边写,边写边讲。我的风格就是喜欢讲自己的研究,始终围绕着“国情研究”四个字。我有过上山下乡和当工人的经历,这让我对中国国情有了最初的然而又是不可缺少的感性认识,也是激发我为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最初的然而又是十分重要的原动力。没有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我是不可能走上国情研究这一道路的。
2010年,我出版了《中国:走向2015》、《胡鞍钢与世界对话》,还有一本《China in 2020 A New Type of Superpower》在美国出版,由布鲁金斯协会出版社出版,这可谓世界最好的智库。
我想今年再出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国情研究与教书育人》。这本书是对我过去30多年甚至40多年的总结。我觉得一个人成才需要几个十年的,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比如我上学上到博士(1978年~1988年)用10年;1988年到1998年,在科学院进行国情研究,这期间又10年;2000年后来到清华,又10年。经过这30年,才能从大学生成为专业人才。我的体会和感受是“三十而立,三十而始”,对我来说,30年不仅是我的人生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新一轮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资本积累的开始,在这本书里,我希望能将人生经验和研究体会赠送给青年学子。
现在,我正准备对十一五规划做第三次评估。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个规划非常振奋人心,2011年将是势不可挡的开局之年,我也预祝良好开局。(采访:本报记者 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