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克强访欧1周连发3篇署名文章 编辑称很有卖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1日11:05  南方都市报
1月9日,李克强抵达英国爱丁堡,开始对英国进行正式访问。 新华社发 1月9日,李克强抵达英国爱丁堡,开始对英国进行正式访问。 新华社发

  南都见习记者 陈佳 发自北京     据新华网10日消息,英国《金融时报》刊发了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一篇题为《中国同世界共成长》的文章。这是李克强1月4日出访欧洲三国以来,在受访国权威报纸发表的第三篇文章。在出访西班牙和德国前,他分别在西班牙《国家报》和德国《南德意志报》也发表了署名文章。专家认为,在国外媒体上如此密集地连续发表文章,对我国领导人来说尚属首次,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展现了我国领导人的自信和外交魅力。

  一周连发3篇署名文章

  今年1月4日起,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起程出访欧洲三国,每及一处均在当地权威媒体刊登署名文章,阐明中国的发展蓝图。

  在《金融时报》发表的文章中,李克强援引《诗经》中的名言“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指出中国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同时,他表示,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有益,并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在访问德国前发表在《南德意志报》的题为《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一文中,李克强副总理则阐释了中国“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蓝图,并从克服金融危机影响、扩大贸易领域、改善投资环境、推进服务业开放和深化人文交流等方面,指出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将进一步发展。在西班牙《国家报》发表的《携手互利合作共创美好未来》一文,他则强调中国的市场优势,表明会继续购买西班牙国债,支持西班牙的金融市场恢复。

  据了解,这三家报纸分别是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权威报纸之一。

  外媒称为“魅力攻势”

  李克强副总理此次在欧洲访问连番发文,被外国媒体称为“魅力攻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郭惠民认为,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媒体上连续发表文章,在国内外相当罕见。而短时间内连发三篇,在我国领导人中尚属首次。

  之前,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也曾在出访前在国外报纸接连发文。2008年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王岐山副总理也曾于2008年5月16日、17日连番发文,在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分别发表署名文章《中美节能合作将是双赢》以及《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此后的2009年,他更是在外国报纸上刊发5篇文章。5月,在赴比利时参加第二次中欧高级经济对话会、赴英国主持第二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之前,王岐山于5日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遥远的邻居》的署名文章,8日,《金融时报》再次刊登其文章,题为《中英携手应对危机》。

  2007年10月李克强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以来,已出访过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并于2010年1月出席在瑞士召开的达沃斯论坛年会。但在出访之前投文外国报纸,此次欧洲之行是第一次。

  郭惠民认为,集中在外媒发表文章,表明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领导人越来越重视主动向外界发表自己的观点,领导人本身更加自信,具有外交魅力。

  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南德意志报》外交新闻编辑史蒂芬·柯内琉斯参与了该报策划刊发李克强文章的全过程。

  李克强抵达德国第二天(7日),以《乐于见到的客人》、《来自远东的帮助》等为题的报道见诸各大报纸。柯内琉斯在接受南都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李克强的署名文章一登出,德国的各大通讯社、电台和电视就做了大量转载。1月6日晚李克强副总理与德国工商界的人士见面前,几乎每个企业家都认真阅读了这篇文章。

  柯内琉斯指出,年初德国没有什么政治新闻,李克强副总理选择这个时间到访,又发表了“有趣的”文章,人们想了解得更多,到访博得了极大的关注度。

  “报纸公关”愈发频繁

  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表示,近年来,中国的领导人出访、参与重大会议前,采用国外报纸传递信息的方式越来越频繁,比如在国外主流媒体上撰文,或者接受外国记者采访刊登记录。我国越来越重视积极应用公共外交。

  在2010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法国、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曾接受法国《费加罗报》和葡萄牙卢萨社书面采访,指出中国在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动公平公正贸易。

  曲星指出,报纸的传播面广;具有高影响力的纸媒,比如英国的《金融时报》,读者大部分是精英阶层;此外,报纸的文字可以停留、转载,对于受众的影响力较为持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认为,李克强此次出行高度重视公共外交,是因为目前我们的中欧关系的阻力主要在民意基础较弱,欧洲舆论对中国充满误解,造成了外交上的压力。传统外交只重视与国外的政府和高级官员沟通。而现在增强欧洲的民意基础则迫在眉睫。

  曲星也认为,近些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给欧洲的公众造成很大的困惑,老百姓希望了解中国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为外国媒体刊登中国领导文章提供内生动力。

  精心策划,对症下药(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冯仲平认为,如此高频率地在短时间连发三文,事先经过了精心策划。

  针对深陷欧债危机的西班牙,李克强在发表在西班牙《国家报》的文中直接宣布,将继续购买西班牙国债,并表示中国人口多,市场大,能给西班牙提供巨大商机。“如果13亿中国人每人消费一瓶橄榄油、品尝几杯葡萄酒,可能西班牙一年的产量还不够。”(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冯仲平认为,公共外交需针对目标民众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除了积极争取面对老百姓以外,还要揣测民意。在准备见报的文章中,内容、形式都要明确,才能方便舆论积极接受。

  柯内琉斯告诉南都记者,在发稿前约四五天,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发来了李克强文章的初稿。德国编辑在行文的语言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例如将长句子分短、修改一些偏中文思维的技术性表达,以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中方一一接受了这些建议。

  曲星认为,过去中国对外宣传时,喜欢按中方的习惯写文,翻译过去以后,外国人很难理解,影响了公关的效果。现在的公共外交,更加注重细节,用当地受众熟悉的语言,表达我们的立场。

  独家专访

  -->    《南德意志报》编辑柯内琉斯:

  李克强的文章“很有卖点”

  1月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访德国前一天,德国《南德意志报》的经济版发表了李克强的署名文章《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这是他出访欧洲三国所发的三篇文章中的第二篇。《南德意志报》外交新闻编辑史蒂芬·柯内琉斯参与了该报策划刊发李克强文章的全过程。他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李克强发表的文章质量高,很有“卖点”,发表之后在德国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度。

  驻德大使馆多次与《南德意志报》沟通(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柯内琉斯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在柏林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去年12月中旬就主动与《南德意志报》联系,表达了刊登特约文稿的愿望,并于元旦前后寄来了文件的初稿。文章发表前,中国大使馆与德国编辑进行了多次沟通。“每次沟通都是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传达的信息,但我们认为是李克强办公室要和我们联系的。”

  标题是德国编辑定的,内容没有任何改动

  柯内琉斯告诉南都记者,在发稿前约四五天,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发来了李克强文章的初稿,初稿是用德文撰写的。德国编辑在行文的语言方面提出了修改建议,例如将长句子分短、修改一些偏中文思维的技术性表达,以使德国读者更容易理解。中方一一接受了这些建议。“在内容上我们没有任何改动。”

  文章非常吸引眼球

  柯内琉斯认为,此次中方传达外交信息的方法非常灵活。在德国,李克强副总理并不为人熟知。但是“突然之间,大家知道他很重要,他带来了讯息。”

  李克强抵达德国第二天(7日),以《乐于见到的客人》、《来自远东的帮助》等为题的报道见诸各大报纸。柯内琉斯表示,李克强的署名文章一登出,德国的各大通讯社、电台和电视就做了大量转载。文章在关心政治和经济的读者中反响尤其强烈。1月6日晚李克强副总理与德国工商界的人士见面前,几乎每个企业家都认真阅读了这篇文章。德国的经济、政治和中国问题专家还仔细分析了其中针对投资条件、与中国企业同等待遇的段落。

  柯内琉斯指出,年初德国没有什么政治新闻,李克强副总理选择这个时间到访,又发表了“有趣的”文章,人们想了解得更多,到访博得了极大的关注度。他甚至认为,提前发表文章是很好的政治策略,文中提出的中方观点将在李克强与默克尔的会谈中成为共识。

  李克强文章观点新颖“非常有卖点”

  柯内琉斯告诉南都记者,李克强的文章观点新颖,“非常有卖点”。他认为李克强提出了三个“刺激”的观点。首先,李克强主张改善中国企业在德国和欧洲的投资条件;其次,德国投资商在中国的待遇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相关政策法律会得到完善,投资领域也会向绿色技术、服务行业拓展;第三是表明中国对欧元危机的救助,李克强表示,中国愿意帮助一些国家应对主权债务危机。

  据柯内琉斯透露,在初稿发来前,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就德国人目前关注的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我提议的话题是,中方如何考虑改善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环境,以及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问题,因为德国最近对中国在德国境内投资有不少警惕情绪。”他表示,最后的文章中都提及了这些问题。

  柯内琉斯还提到了李克强在西班牙发表的文章。针对深陷债务危机的西班牙,李克强在发表在西班牙《国家报》的文中宣布,将继续购买西班牙国债,并表示中国人口多,市场大,能给西班牙提供巨大商机,“如果13亿中国人每人消费一瓶橄榄油、品尝几杯葡萄酒,可能西班牙一年的产量还不够。”柯内琉斯认为,这样的表述令人惊喜。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