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振义:血液病领域破冰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5日12:23  瞭望

  《瞭望》文章:王振义:血液病领域破冰者

  “当时鲁迅、郭沫若等人‘弃医从文’成风。这一切都让我思考,学以致用、科学救国到底该怎么做?”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无论获得多少荣誉,得到多少财富,作为一个医生,能够留在人间的,只能是一些好的治疗方法。”面对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殊荣,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坦诚地说。

  淡定、低调,思维敏捷、步履稳健,这是86岁高龄的王振义留给本刊记者的第一印象。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它类型繁多,凶险无比,死亡率极高,素有“血癌”之称,而且,因为一直都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和死神角力的过程中,医生和患者总是失败的一方。王振义从事的就是白血病研究。

  偶然中的必然

  1924年11月生于上海的王振义,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42年免试直升进入上海震旦大学。1948年他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被留在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我在做住院医师期间,每天都认认真真地给病人开诊单、定处方。”这期间,王振义发现一些口腔科患者小手术后(如拔牙)会出血不止,一般止血疗法都不灵,又查不出什么原因。为此,王振义研读了大量文献,了解到国外已经出现轻型血友病A的报道,即血浆中凝血因子Ⅷ的水平为正常人的5%~25%,平时并不出血,小手术后出血不止,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而且鉴别血友病A及B只能依靠这种试验,但国内还没有做这种试验需要的硅胶。

  王振义大胆采用石蜡代替硅胶的方法,1953年首次在国内成功实现了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解决了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1956年,他与夫人谢竞雄合译了由Stefanini编写的《出血性疾病》一书,1958年出版。这是当时国内出血性疾病领域唯一可供参阅的书籍。

  1959年,王振义被安排负责白血病的病房工作。他告诉本刊记者,“白血病是最难治疗的肿瘤之一,其中有个特殊的类型叫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缓解率低,死亡率非常高。”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对于血液系统的肿瘤来说,主要是通过化疗进行治疗。而化疗的突出问题是,它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毒副反应大,会加剧患者出血,从而导致早期死亡。”能不能有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王振义找到了新途径。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

  1985年,一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5岁患者来到医院。当时,孩子全身出血,发高烧,生命垂危,其父母几乎要放弃治疗。王振义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首次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进行诱导分化治疗,获得成功。如今患者已经30多岁,依然健康并能正常工作。

  “由于缓解率非常高,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以上,并陆续积累了20多个病例,这就鼓励我们向全国、全世界推广”。此后,王振义课题组又报告了临床大样本量成功治疗病例,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国家著名癌症研究权威Richard教授称这一研究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国际著名癌症专家Warrell对此高度评价,称“这一结果为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树立了典范”。2009年美国“临床指南(NCCN)”将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白血病定为规范性治疗方案。

  在此基础上,王振义率领团队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白血病,可使5年生存率上升至95%。国际血液学界特将此方案誉为“上海方案”。这一方案出现后,各国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

  1978年王振义创建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并任所长(现任名誉所长),1984年起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几十年过去,他不仅带出了一个优秀团队,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陈竺、陈赛娟两位院士就是其中的代表。

  攻克白血病和其他癌症的目标

  “我当初做住院医师的时候,一位前辈‘一个人能有多少能耐?能救多少人?’的问题把我难倒了。”王振义说,“当时鲁迅、郭沫若等人‘弃医从文’成风。这一切都让我思考,学以致用、科学救国到底该怎么做?我觉得教书育人最适合我,我想到的就是踏踏实实搞研究、教学生。这和我接受的教育也有关系,我父亲从小就要求我两点:做个老实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国际同行评价王振义的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了如何使用自然物质,而不是有毒的化学物质,在人体内把癌细胞改造为正常细胞;二是初步弄清了全反式维甲酸在白血病患者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三是把传统的中国理论与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实践相结合,为治疗癌症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王振义认为,攻克白血病和其他癌症,在21世纪是完全可能的。

  虽然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但王振义仍没有放下自己挚爱的事业。他说,“我已是一匹‘老马’,已不能拉出来与年轻人在同一赛场上遛了,但我这匹‘老马’识途。从事医学教学研究工作60多年,我有许多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要把这些都留给年轻人,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