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中欧双赢的深层动力——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欧洲三国之行后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区域,双方经济高度互补、各有所长,中欧携手应对危机、扩大务实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明金维
夜幕之中,爱丁堡城堡正门大开,城堡大门两旁柱子上的熊熊烈火,在冬夜里给人以温暖和光亮;城堡内,宴会大厅华灯璀璨,气氛热烈,独具特色的苏格兰风笛声悠扬地响起,优美的高地舞蹈令人陶醉。
当地时间1月9日晚,苏格兰首席部长萨蒙德在历史悠久的爱丁堡城堡举行宴会,以当地隆重的礼仪、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热情的演出,热情欢迎来访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一行。苏格兰是李克强英国之行的第一站。
萨蒙德引用中国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开始了他的欢迎词。李克强在随后的致辞中指出,苏格兰名诗“友谊地久天长”中的“地久天长”,与2000多年前中国哲学家老子的名言“天长地久”有异曲同工之妙。
宴会最后,宾主双方同唱《友谊地久天长》。歌声中包含着宾主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歌声中更包含着彼此对于未来合作的殷切期待。
2011年1月4日至12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率团先后访问西班牙、德国和英国。9天,3个国家,5个城市,46场密集的会谈会见、演讲、参观考察等重要活动。爱丁堡城堡里出现的动人场景只是此访中无数难忘瞬间中的一个。
“双赢之举”
新世纪第一个10年刚刚过去,第二个10年已经开始。
多年来,中欧经贸关系深入发展,双方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和进出口市场。欧盟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还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第二大进口市场。
在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增长之际,中国领导人访问欧洲具有重大意义。
——此访正值中欧建交35周年之际,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关键时期,访问为中欧继往开来、携手共创美好明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访正值中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时,在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访问为中欧相互借鉴、实现优势互补再添新的动力;
——此访正值欧洲一些国家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影响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阴影下,中方表示愿与欧洲加强合作、共克时艰,传递了宝贵的信心和支持。
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媒体如此评价李克强的欧洲之行:中国与欧洲交往是双赢之举。
报道援引法国巴黎银行驻伦敦欧元区首席经济学家肯 "沃特雷托的话说:“如果你像中国那样是个出口驱动型经济体,而欧盟和欧元区是你的重要出口市场,关心那里的金融和经济形势是符合你的利益的。”推进中欧合作,有利于逐步建立中国期待的更加均衡、合理的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区域,双方经济高度互补、各有所长,中欧携手应对危机、扩大务实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之名,毫不虚传,而且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同时,西班牙、德国和英国等欧盟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格局并未改变。这些国家技术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很强,是全球重要的设计、创意中心,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其在绿色经济、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先行的优势十分明显。
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当“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双方定能相得益彰,产生令人动心的美妙前景。
李克强在访问期间指出,中欧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互补性很强,在双边和全球层面利益交融、相互依存,发展更加紧密的中欧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
李克强此行安排了多场重要参观考察活动,包括参观西班牙电网公司控制中心、德国宝马新能源汽车项目和苏格兰“海蟒”波浪发电项目等。欧洲这些领先世界的科技,一旦与“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结合起来,必将发挥巨大的协同效应,为推动两国经济增长、实现世界经济繁荣谱写出新的篇章。
“中国暖风”
当地时间1月5日,是西班牙国王胡安 "卡洛斯的73岁生日。卡洛斯国王特意选择这一天在其位于马德里西北部的萨苏埃拉王宫接待李克强副总理。
这不仅凸显了卡洛斯对此访的重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更是中西友好关系的一个真实写照。
卡洛斯国王多次在谈话中向李克强提到“信心”一词,并特别感谢李克强通过此次访问传递出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西班牙的信心。
2008年9月中旬,号称“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欧洲经济因此一度陷入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下滑。
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欧洲经济虽然开始逐步企稳复苏。但时隔不久,希腊等国又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过去半年多以来,欧元区两个成员国——希腊和爱尔兰先后因财政赤字激增和公共债务飙升,主权信用受到国际债券市场投资者质疑,最终不得不接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联手救助。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尘埃尚未完全落定,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依然暗流涌动。除希腊和爱尔兰外,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元区成员国政府也面临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
一时间,国际社会看空欧元和欧元区前景的声音不绝于耳。更有甚者,一些西方财经评论人士大肆散播“欧元崩溃论”、“欧元区分裂论”等夸大、不实论调。
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影响,近来全球金融市场继续震荡。据欧洲媒体最新报道,目前欧元区大国德国和法国正在与葡萄牙进行磋商。一旦葡萄牙国债融资出现问题,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参考希腊和爱尔兰模式,为葡萄牙提供救助。
面世12年的欧元和欧元区,正面临自诞生以来最严峻挑战。对此,李克强在访问期间多次表示,中国相信欧洲可以保持经济和金融稳定。
在中国西班牙企业家早餐会上,李克强说,中国支持西班牙采取的一系列经济金融调整措施,并愿与西班牙一起探讨各种积极有效的合作方式。中国作为负责任的长期投资者,将在国际市场上继续发挥积极和稳定的作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欧洲金融市场都是中国主要投资市场之一。
在中德工商界晚宴上,在与英国内阁成员会见、会谈时,李克强也表示,中国关注当前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赞赏相关国家、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的一系列金融稳定措施。我们相信,在欧洲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欧洲一定能够克服暂时的困难,维护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
访问期间,李克强还见证了中国与西班牙、德国和英国签署一系列经贸、投资等领域合作协议。可以说,中国政府和人民,通过李克强此访,向欧洲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民众,带去了他们最迫切需要的信心和支持,并通过加强与欧洲贸易、投资等合作,带去了相互支持的行动。
正因如此,有论者指出,在欧洲遭遇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大雪之后,李克强此访好比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为欧洲带来了一股来自中国的暖风。
“只争朝夕”
刚刚到来的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欧洲继续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关键一年。
中欧建交35年来,双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中欧合作成果丰硕。
据中国统计,2010年前11个月,中欧双边贸易额为4339亿美元,同比增长33.1%,增速高于同期中美和中日贸易额。据欧盟统计,2009年,欧盟对整个世界出口均是下降,唯独对中国出口增长了4%。2010年1月至11月,欧盟对华出口增长32.6%,远高于欧盟出口总增幅。欧盟对华出口的85%左右是制成品,可直接为欧盟创造近300万个就业岗位。欧盟累计在华投资已超过700亿美元,跃居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
展望未来,更期待中欧合作再谱新篇。
李克强在出席英国工商界晚宴时说,未来五年,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保持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围绕这个目标,将重点推进扩大国内需求、突出创新转型、注重绿色发展三方面工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发展将为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国家带来新机遇:
——中国扩大内需,将释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需求潜力,为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国家带来发展机遇;
——中国突出创新转型,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将有利于加强中国同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互补关系,为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中国注重绿色发展,将为中欧合作开拓新的领域,带来新的增长点。
中欧经贸合作,过往令人欣慰,未来值得期待,共进就在当下。
当地时间7日上午,默克尔与李克强举行会谈时,没有采用通常的交互传译,而是采用同声传译,就是要更加有效地利用会谈时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瞭望》文章:中欧深化合作正当其时
欧盟当前正经历一体化启动50余年来最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危机,欧元区完整性及欧元命运存疑
文/张健
新年伊始,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访欧洲三国——西班牙、德国和英国。此次访问是继2010年10月温家宝总理访欧、11月胡锦涛主席访欧后,中国领导人的又一次重要对欧出访活动。访问再次向欧洲传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即中国高度重视中欧关系,并愿意以实际行动支持欧洲应对危机。也正因为如此,李克强副总理访问所到之处,均受到热情接待,也引发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媒体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由于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延烧,欧盟当前正经历一体化启动50余年来最严重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危机,欧元区完整性及欧元命运存疑,欧洲一体化倒退的危险真实存在,“欧洲衰落论”流行,特别是在美国学界。
危机重压之下,欧盟及各成员国推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大幅削减福利开支,延长退休年龄,加强金融监管,稳固财政等,但这些紧缩性政策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压了欧盟国家的经济增长,希腊、葡萄牙及西班牙等国或仍陷衰退或几无增长,即便增长势头良好的德国也后劲不足,增长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欧盟国家仅靠自身力量已很难走出危机,急需借助外力,特别是急需出口市场和外来投资,对西班牙等国来说更重要的是债券买家。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欣欣向荣的中国自然更多进入欧洲视野。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欧盟及英、法、德等国领导人多次访华,寻求双边合作机会。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中欧经贸联系更为紧密,中国对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长。在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欧盟对所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额都在下降,唯独对华出口实现了增长。德国经济在欧盟内“一枝独秀”,在较大程度上与快速增长的对华出口有很大关系,以至于有德国媒体认为,德国“经济奇迹”实际上就是“中国奇迹”。德国工业联合会(BDI)1月9日发表的出口报告称,2010年第四季度,德国对华出口额激增,比经济危机前的2008年第二季度高出53%。同样,2010年1月至10月,中英货物贸易额达40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甚至中国关于欧元简单的声明和表态都能影响欧元汇率走势。
当然,欧盟对中国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最大技术转让方,欧元稳定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撇开意识形态纷争,中欧在很多领域都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应该说,金融危机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强化了中欧关系的相互依赖性,也强化了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李克强副总理对欧洲三国的成功访问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当前中欧关系的这一特点。
中欧双方对此次访问均高度重视,使访问成为一次“深度之旅”:一是时间长,长达8天;二是不仅访问了首都,还访问了有代表性的其他城市;三是行程紧凑,不仅有领导人会晤,还参观了对方先进的工厂设施,出席多场工商峰会并发表演讲;四是在访问国重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寻求增强欧洲民众对中国的理解。同样,三国热情接待,安排周到,也充分显示了欧洲国家对此次访问的重视。
中欧合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访欧期间,中国与西班牙签署了16个项目、7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涉及金融、电信、能源、油气、食品等领域;与德国签署了87亿美元合同和协议;与英国签署了总额为46.68亿美元的政府合作协议和商业合同,涉及低碳、野生动物保护、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以及金融部门合作等。这些合同和协议,既展现了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欧洲走出危机的善意,同时引进欧洲国家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这些包括科技、经贸和人文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将进一步拉近中欧距离。
中欧深化合作正当其时,既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也符合双方利益。但中欧合作要真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欧盟就必须放弃固有的对华偏见和思维,构建一个新的对华政策框架。
首先,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欧盟冷战思维模式并未完全消除,以安全、意识形态等诸多不合理理由,人为限制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这损害了中国经济发展,也对欧盟自身有害无益。中欧贸易进一步深化,欧盟这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今后就要越少越好。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资本开始更多流向欧洲,这本来有利于欧盟,但当前欧盟内仍有不少人以有色眼光看待中国对欧投资,认为中国有政治目的,这类完全不该有的猜疑和偏见也应愈少愈好。
其次,在意识形态方面,欧盟仍难改“好为人师”态度,这容易导致中欧一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当然,欧盟近来在这方面开始务实,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在2010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上提交的一份关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内部文件中承认,欧盟无法改变中国。未来,欧盟需要更多、更主动地了解中国,同时有意识地告诉民众一个更真实的中国。当然,中国对欧公共外交也有改善的余地。
再有,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变化等国际议题上,中欧也应加强协商,进一步提升战略合作水平。只有这样,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