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持韩国国债、欧洲国债,到投资美国房地产,再到“藏汇于民”,中国巨额外储正通过种种有配合的安排,逐步实现“华丽”转型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有之炘发自上海 2.8473万亿美元,这是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的最新数据。
1月11日,央行发布的《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同比增长18.7%。去年全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4481亿美元。
剧烈膨胀的外储,总是会引发很多担忧,比如投资美元资产过多。因为国家外管局的投资风格素来如同其英文简称“SAFE”一样强调“安全”,而美国国债又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的投资渠道,因此外界一度估计,中国外储资产中的美元占比可能超过80%。去年9月,有关媒体披露了中国外储结构与全球外储结构类似,也就是说,美元资产占比65%。虽然这个比例比外界估计的比例要低,但是在美元贬值的预期下,中国外储面临的贬值风险依然巨大。
这种担忧如今可以稍微缓解,仔细分辨一下最近关于韩国国债、欧洲国债和美国房地产的消息,不难看出,中国外储已经出现不再“坚守美债”的趋势,多元化投资意图明显。
增加币种
增持、减持日本国债、增持西班牙国债,增持韩国国债……从去年开始,中国的外储投资动作频繁,引发国际社会极大关注。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去年2月履新的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部门首席投资官朱长虹。朱原为全球最大债券投资公司PIMCO旗下的基金管理人,是“衍生品方面最顶尖的人才之一”。在PIMCO公司,朱长虹曾担任政府债券、机构债以及衍生品部门的投资组合经理,其投资经验与外管局重仓持有的资产类别较为相符。
朱长虹给中国巨额外储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外汇储备以购买美国国债为主的结构已发生转变。韩国金融监督院1月6日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对韩国国债净投资量共计达4.697万亿韩元(1000韩元约合5.9元人民币),且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每月对韩国国债都为净投资。
分析人士认为,韩国经济形势良好,加上韩元仍有升值空间,因此韩国国债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根据汇丰控股编制的一项指数也显示,2010年韩国国债回报率为8.5%,除了10月份之外每个月均为正回报。
在投资韩国国债的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对于日本国债的操作力度。从去年1月起,中国连续7个月增持日本国债,增持量达到2.32万亿日元(100日元约合7.9元人民币)。在此后的8月和9月,共减持2.79万亿日元,超过此前的增持量。10月,中国再度增持2625亿日元日本国债,其中,除了306亿日元为中长期债外,增值的均为短期国债。日本媒体分析认为,这反映出中国对日元短期内的升值前景存在期待。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如果说,投资韩国和日本国债,代表中国外储的短期投资方向,那么,投资欧洲国债,就是代表了中国外储的长期战略安排。
1月3日,在对西班牙进行访问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西班牙《国家报》撰文指出,:“中国是欧洲金融市场和西班牙金融市场负责任的长期投资者,我们对西班牙金融市场抱有信心,中国已经购买了西班牙国债,今后将继续购买。”
在访问期间,央行副行长易纲也表示,欧元和欧洲金融市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外汇储备最主要的投资领域之一。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承诺支持欧洲国家的债券,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投资安排,而是反映了中国外汇储备资产运用的转变,这一调整具有战略意义。
安邦咨询董事长兼首席研究员陈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国增持欧元资产,相当于雪中送炭,外汇储备是中国的金融资源,也是一种金融筹码。“由此可以争取更多欧洲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有助于减少欧洲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还能为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取得一些便利。”
另有业内人士坦言,之前我国外汇储备过于集中于美元资产,犯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大忌,随着美国印钞机的开启,外汇储备资产面临缩水尴尬。而目前欧元债务危机中的国家国债收益率明显上升,远高于美国国债收益率,是目前不可多得的投资品种。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指出,中国在欧元区深陷困境时伸出援手,既有抄底金融资产的战术意图,更有金融外交的战略考量,为未来中欧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救市之举将名利双收。
中投转型
在2.8万亿多庞大的核心外汇储备之外,还有一小部分外汇储备由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管理。2007年,财政部筹资购买了2000亿美元作为中投的注册资本金,中投公司负责管理运作这部分外储。
如果说外汇管理局的2.8万亿多外汇储备充当“养老金”功能的话,运筹帷幄的中投公司就好比用于“股票”的投资资金,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由于中投的盘子太大,一旦公布下一步的收购计划将影响交易价格,因此它的一举一动总是显得尤为神秘。
尽管如此,从各个渠道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出这家如今拥有3000亿美元资产的主权财富基金也正在转向多样化投资:加拿大能源企业泰克资源公司总裁唐纳·林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投作为泰克的长期投资者,对泰克的投资在一年期间收益达25亿美元;据纽约AREA房地产金融公司总裁威尔道透露,中投与AREA共同收购优先股,成为一栋位于麦迪逊大道650号的27层办公大楼的所有者之一;去年11月,中投公司已收购了美国第二大购物中心运营商General Growth Properties的7.6%股权;另外,中国工商银行曾向凯雷集团发放了第一笔商业地产贷款,中投则持有工商银行35%的股权。
美国房地产市场自2006年见顶,至今跌幅达40%。这是否意味着中投把握时机开始加快投资美国房市的步伐?东亚银行资金中心资深专家余屹评价:“美国房地产相对而言收益高,且背后有隐性担保,确实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投资目标。”
温州的先河
中国外储政策最新的一个变化是,允许居民直接投资海外。
最近几年,在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去海外收购企业、向资源领域进军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海外的质疑、顾虑,甚至遇到一些壁垒。“走出去的企业还是以大型国企为主,不妨给民营企业匹配一定额度的外汇信用贷款,鼓励和支持更多民营企业去海外收购。”为中非农业、能源领域牵线搭桥的中国通鉴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曹鸿如建议,“这样一方面在消除别国戒心的情况下,提升国内企业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投资主体多元了,也优化了我国外汇储备结构,提高了投资效率。”
这一“藏汇于民、藏汇于企”的思路终于在温州开了先河。2011年伊始,《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获浙江省政府批准实施,方案允许拥有温州户籍的个人申请直接投资在包括香港在内的海外市场,投资范畴限制为非金融企业,单项投资额上限是300万美元,每人每年投资总额不准超过2亿美元。这一额度着实让不少市场人士惊叹“尺度颇大”。
丝绸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凌兰芳听闻该消息后比较淡定。“之所以在温州试点,因为温州地区的资金向来暗潮涌动,此次放行对外投资可谓顺水推舟、顺应民意。”身为浙江省优秀创业企业家的他分析,这个新规传递出了几个信号:一是国家希望引导外汇流向海外,减少外汇占款投放的压力;二是决策层发出了资本账户将逐步开放的信号,以扩大个人用汇自主权为着力点,进一步放松个人其他资本项目跨境交易;三是一定程度上鼓励这些温州地区的小企业能够走出去。
“估计个人投资申请的背后大部分都是一家家小型企业,2亿美元可以在国外买工厂、开餐馆、开皮鞋厂等等,鼓励让资本闯荡世界,这是对民间资本活力的一种肯定。”凌兰芳笑言。
“中国有通过小而审慎的举措放宽对经济的限制的历史。温州有可能正被用作一个实验室,以便探索更为广泛的海外投资自由化的后果。”《华尔街日报》评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