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商演大大少于郎朗的背后
“我推崇那种天才音乐家,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认可注意,在他死后200年,成为民众热爱的音乐家。”
记者/王悦阳
“肖邦就是经典,200年后,大家仍然迷恋肖邦,被他的音乐感动,这样的经典是穿越时空的,经典艺术和文化是情感性的、精神性的,能有一种无限的价值。”
坐在上海大剧院的贵宾室,李云迪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一如既往的优雅、从容、自信,又透着些许谦和。一身漂亮的黑色西装,妥帖而显高贵,一头标志性的卷发,飞扬中带着时尚。纤细的手指,始终微微张开,双手放在沙发两侧,每说完一个话题,小指即开始轻轻敲击沙发,紧接着,其余四指紧跟而上,在1秒间完成一个连续敲击的“轮回”,透露出这位28岁年轻人的职业习惯。
的确,自从18岁代表中国参加了素有“钢琴奥运”之称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并打破了该大赛长达15年无人赢得金奖的沉寂,一举夺冠,成为该项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得主,有着“钢琴王子”之誉的李云迪凭借其卓越的钢琴才能和俊帅的个人魅力,在全球拥有众多乐迷和疯狂粉丝。不久之前,他翩然抵沪,于是有了一次与《新民周刊》记者深入对话的机会。
肖邦代言人
2010年对于李云迪而言意义非凡。这一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也是李云迪荣获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后的第十个年头。《纽约时报》曾评价说:“李云迪是一位诗人般的钢琴家,同时他有着极其敏锐的触觉(但必要时他也有非凡的力度),对音乐肢体和旋律线条的感知同样无懈可击,所有这些特质使他的肖邦臻于完美。”正是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身为肖邦代言人的李云迪也承担起了纪念伟大音乐家肖邦的重任,一年来先后举办了90场独奏会。从伦敦、纽约到日本,国内从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始一直到上海大剧院拉上帷幕,李云迪走过了包括大连、青岛、武汉、广州、重庆、杭州等十几个城市,每到一处,不仅门票销售一空,连加座都一票难求。更难得的是,一张名为《李云迪——北京现场独奏会》的全新专辑自去年10月开始预售后,目前在网上和市场上已达白金销量,不仅创下李云迪专辑销售的又一项新纪录,也拿下了所有艺人预售专辑中惊人的好成绩。
音乐界里都知道,肖邦音乐的弹奏是最具难度的,因为肖邦音乐是激情与浪漫的糅和体。“关键是很难把握其中的度。”对此,李云迪解释道,“要弹好肖邦曲,需要真正读懂肖邦。”也许是机缘,也许是他与肖邦有着相同的气质,年轻的李云迪独爱肖邦。“只要听到肖邦的曲子,我的心就会变得格外宁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下定决心要好好演绎肖邦的曲子。凭借喜好和努力,数年如一日的钻研,李云迪不仅读懂了肖邦,而且做到对肖邦音乐运用自如。“肖邦的音乐伴随着我的成长过程。肖邦是伟大的钢琴诗人,他一生中都在为钢琴创作。”只要一说起肖邦,李云迪总能滔滔不绝说上好一会,而这些话绝非肉麻的吹捧,听得出是真正走进大师内心之后的感悟,“肖邦不喜欢夸张华丽的元素,而是倾向于使用平实委婉的手法,其实这是很伟大的。一件艺术品,痕迹越多越拙劣,不显山露水才是最高的境界。”
去年年初,李云迪重访肖邦的故乡波兰,亲手摸摸当年肖邦弹过的钢琴:音量怎么这么小?研究后才得知,当年肖邦的音乐,只在两三百人的沙龙里演奏,音量无需太大。点点滴滴间,李云迪在设法走进肖邦作品。“肖邦是唯一一位把一生都奉献给钢琴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涵盖了钢琴中几乎所有的技术、音乐和艺术。我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非常挑剔,用10年甚至15年的时间来演绎,其实并不算长。”李云迪始终认为肖邦的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肖邦的作品中从没有声嘶力竭,永远那么优雅,带有贵族气息,这点非常符合中国传统,就是委婉;而他作品中的平衡感,就像是中国文化中阴阳平衡的境界,有一种柔中带刚的意境。”正是这种平和不争的精神内涵,影响了李云迪的艺术观与人生观,“我从来都不觉得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追求功名利禄上面。要不断地学习,同时也要体验人生和享受生活”。肖邦大赛获奖至今,李云迪一直都没有中断对肖邦作品的研究和演奏。随着对古典音乐的研究和把握,人生阅历的增加,都让李云迪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成熟。而这种成熟最明显的表现,无疑就是他已经能够淡然面对成败得失。
两年前的李云迪,先是因手指受伤而不得不休息;随后,围绕他与原经纪公司的解约,出现了许多猜测和传言。李云迪坦陈,初听流言时他的确“受伤”,“我平时除了练琴就是演出,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遭到许多无中生有的猜测和报道?”喧嚣与热闹过去之后,李云迪开始反思自我,他由衷地感到自己还需要学习、思索,“所以,这两年我有意减少了音乐会的数量。阅读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等很多种类的书籍,也终于有时间重温摄影等兴趣爱好。这次‘充电’,更让我想通了很多事。”
通过暂时的休息,李云迪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并以更换签约关系改变了职业环境,安排“肖邦年”的巡演计划“重新出山”。而且,他演奏风格也有了改变,“我现在演奏肖邦,与10年前演奏肖邦肯定不一样。那时,只是规规矩矩地去表现音乐,现在会加入我的很多感悟和处理,因为,我的阅历和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年里,我研究和分析了大量音乐会,充分感受到当代听众的欣赏兴趣与100年前的听众有着很大的不一样,我是肖邦音乐的当代传承者之一,演奏当然不能脱离现场观众的欣赏需求。”
“对我来说,今天有机会站在舞台上,我可以弹;可能明天大家不喜欢我了,我也可以休息,过平淡的生活。”眼前的李云迪,谈笑间云淡风轻,不禁使人觉得,对肖邦音乐的演绎,不仅是李云迪的演奏风格,原本就是他的人生态度。
琴童生涯
在西方,人们已将李云迪与波里尼、阿格里奇、齐默尔曼等当代钢琴演奏大师联系在一起,他被称为“年轻的钢琴大师”,“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在中国,他成为家喻户晓的“钢琴王子”。尽管如此,李云迪依然保持东方人特有的朴素情怀。他说:“钢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学习钢琴的过程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很多时候,也许你心情浮躁,也许遇到不顺,但是只要弹起钢琴,心情就可以变得安静,心灵就可以得到净化。”这些话绝非故作清高, 恰是李云迪钢琴生涯的真实写照。
1982年出生于重庆的李云迪,7岁时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并爱上钢琴,从此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尽管如今事业已经功成名就,但练琴对于不少艺术家来说都是一段悲酸往事。对此,李云迪却笑着表示自己并非琴痴,除了弹钢琴,与其他小孩子都没有什么两样:“虽然会贪玩,但是练琴对我来说还是很幸福的,因为我很喜欢。小时候可能很多的趣事就是乒乓球、看电视什么的,和一般孩子没什么两样,我到现在还记得机器猫。”李云迪从小每天都要练琴3个小时左右,但他坦承:学钢琴,练钢琴,都纯粹是出于自己的喜好,父母从不逼他。“艺术学习更重要的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在于提升自我素质。”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只是把学习钢琴当成提升自己素质和表达自我情怀的一种方式。正是出于这一想法,他学得很轻松,除练琴外还会安排时间进行文化学习和开展各种锻炼。“除了不会篮球,别的活动都在行。”李云迪说到此处,不禁感到有些自豪。当记者好奇地问道:“你也会在练琴的时候坐不住吗?”李云迪调皮地吐了吐舌头:“当然啦,比方说练琴的时候偷懒,上课的时候走神、不专心,比方说小时候偷偷看电视,妈妈还把电视没收了,哈哈。”一阵说笑过后,马上,李云迪又正色说道:“但要在在钢琴弹奏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付出多一倍的努力。我现在每天还是要练习4个小时钢琴,因为我一直坚信一个道理:运气是必要的,努力是必需的。”
而在父亲李川的记忆中,李云迪从小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下午4点放学,6点前完成所有的功课,然后是雷打不动的看动画片时间。7点整,当《新闻联播》片头音乐一响起,他就乖乖跑到钢琴前开始练。练到9点,再预习第二天的功课,然后睡觉。”可是,想让李云迪提前半个小时练琴,也绝对是做不到的。“我们对云迪打得最厉害的一次,是他妈妈用竹签轻轻地拍一下他的手背,因为他练琴时手形没摆好;我们骂他最狠的一次,是他规定曲目没有练到位,妈妈把他从钢琴前拉下来,把钢琴盖合上,对他说,‘你别练了,睡觉去吧!’云迪反倒去拉妈妈,央求,‘我保证睡觉前弹好!’这种反过来的激将法,对他最管用。”
正是“激将法”形成的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性格,让李云迪面对挫折学会积极应对。曾经,受到批评或被议论,李云迪会感到压力重重或心里很纠结,如今,经过一番沉淀的他却认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是多元的,所以,用多沟通的方式正确对待批评以及猜测议论,应该是艺术家生活的一部分。”以前,他一门心思地沉浸在音乐表演之中,现在,“我正在考虑与更多的琴童互动。我是但昭义老师教出来的,如今国内有4000万学琴人,我也应该像老师一样尽责任。”李云迪透露,今后演出、教学与慈善,将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李云迪也会潜心研究茶道和佛经。“这些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也会帮助我去沉淀对音乐的感受。阅读佛经,帮助我感悟人生。研究茶道,会培养人的耐心。这些很静态的东西是一种修为,让我能有真正由内而外的那种澎湃激情。我一直很羡慕古代那些归隐山林的隐士,我相信只有宁静的生活,才会带来智慧的开启。”
偶像的人生
在此次见面会的背景海报上,青暗的色调中,长发飘逸的李云迪站在钢琴边,特意拉低了领子,显得颇为性感,俊朗的外表完全让人以为是流行偶像。而李云迪的存在,也使得古典音乐能与与流行偶像结合在一起,成为亚洲古典音乐独特的现象。
用流行元素包装古典音乐,最为成功的是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他的经纪人将他打造成一个超级商业品牌。李云迪显然比较赞同包装帕瓦罗蒂对于推广古典音乐商业上的做法,“他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严肃的古典音乐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有助于古典音乐在大众间的传播。”但看似前卫实则传统的李云迪也认为,在过于商业化的领域曝光,对于一直以传统形象出现的古典音乐,有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流于低俗化。
为此,李云迪试图能维持二者的平衡,他曾经为了一次慈善演出而取消了原先安排的高额商业活动,因为担心商业活动会分散晚上演出精力。为此,李云迪每年演出的数量大大低于郎朗,但年轻的李云迪并不担心:“我看的是未来5年、10年。场次多少并不代表什么。”
同为“钢琴神童”的郎朗曾经表示只要能推进古典音乐并不太在乎商业化,对此,李云迪则有不同意见:“目前古典音乐家被包装得越来越商业化,有的是个人意愿,有的是唱片公司的计划,但我个人比较反感,活动多只能是‘明星’,很难成为大师。我推崇那种天才音乐家,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认可注意,在他死后200年,成为民众热爱的音乐家。”李云迪认为,如何从知名的钢琴家成长为有自己风格的大师,不是靠几年的名气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潜心学习,苦心孤诣,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这是年轻钢琴家应该走的道路。
年纪相仿,又都通过国际比赛扬名,李云迪已经习惯了媒体和公众经常把他与郎朗比较。“这是时代所造就的,我觉得是需要以后的历史去认可。观众是欣赏者,可以选择性地去欣赏,不一定非要做一个绝对的比较,如果大家非要比我也不在意。中国地广人多,在同一个年代同样的领域出现取得相同成绩的人物也很平常,大家专业相同,却有各自的风格,会经常被提及和比较。”他透露,自己其实和郎朗的互动不多,也基本没看过对方的演出。“大概两三年前,我们曾在机场碰到,打了个招呼。我说,郎朗你好像瘦了,他说我好像胖了,就这样。仔细想一想,大家有这样的比较也很正常。就好比穿衣服,有人喜欢鲜艳点的,有人喜欢淡雅些的,都没有问题。钢琴家应该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我支持、认同所有的钢琴家,我只在乎能不能传达出自己心中理解的音乐。”
说起今后的打算,李云迪表示,现在的自己实在太过忙碌,如果今后条件允许,一年希望只演20场,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充电、学习或休息。当记者问起“这样少的演出场次,不是没有了曝光率?”李云迪的回答十分自信:“曝光率不是我要考虑的问题。”他指着宣传材料上罗列的一大堆头衔豪气地一挥手,“什么国宝级钢琴艺术家,钢琴王子,不管叫什么,我都是李云迪,我要呈现的东西就是音乐。其实没有曝光率,我会更开心。”的确,让李云迪开心的理由是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就像前两年我对普罗科菲夫的钢琴协奏曲产生了兴趣,就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它。”而除了音乐,李云迪也爱华服、好红酒,喜欢听爵士音乐、玩HI-FI音响,对各种名车名表更是如数家珍,还热爱各地美食,从家乡风味的川菜到清淡鲜美的日本料理,每一种食物好比不同的音乐风格,各自有着难以取代的魅力。对此,李云迪特意提到了卡拉扬玩飞机和开跑车来给自己“辩护”。他觉得这一切生活中的享受绝非“不务正业”,而是一种愉悦精神的手段,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这些美好的享受激发音乐上的灵感。他相信,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类似于所谓的“通感”。诚如他对记者所说的那样:“我只希望自己是一个音乐的传播者,希望因为我的音乐,可以有更多的人喜爱古典音乐、喜爱钢琴演奏、喜爱音乐艺术、热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