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孙中山家族百年沧桑:几度濒临家破人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0日16:30  环球人物杂志
环球人物2011年第2期封面 环球人物2011年第2期封面

1901年4月,孙中山在檀香山与家人合影。 1901年4月,孙中山在檀香山与家人合影。

1922年11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 1922年11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

  早年全家支持孙中山领导革命,现在后人遍布海内外,远离政治

  当历史时光的指针跨入2011年,人们似乎猛然间听到了100年前震惊世界的轰响——那是辛亥革命的炮声。从此开启了中国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振臂一呼,风起云涌。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灰飞烟灭,民主与共和思想的清风迎面扑来 。在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复杂斗争中,孙中山及其家族也伴随着时代浪潮的翻涌,几经沉浮,沧桑巨变。

  如今,中山先生“国富民强”的愿景已经实现,他的后代遍布海内外,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2011年,纪念辛亥 革命百年之际,他们期待着在故土相聚。

  带着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之情,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走进广东孙中山故乡,探访南京总统府,拜谒中山陵,专访他的后 辈亲人,记述那令人荡气回肠的百年故事。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探访中山市翠亨村

  农家走出一代伟人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张雷

  “酸豆一株起卧龙”

  孙中山的出生地翠亨村,距广东中山市市区约25公里。2011年1月6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慕名来到这里。中 山市原名香山县,因境内有座香山而得名。按照当地人的说法,翠亨村的风水非常好,坐落在香山的“行龙干脉”上。

  1956年11月,为了纪念孙中山,政府在翠亨村建起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包括孙中山故居、孙中山 史迹展览和翠亨村民居展览等几部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翠亨村风貌,当地政府将周边一些古 屋征用,扩大了纪念馆的规模。这一工作一直延续到2009年,最后一户才搬走。

  在纪念馆的后山,政府为翠亨村人建了一个新的居住区。现在新翠亨村户籍人口有3900多人。村民多在附近镇上 从事商业或服务类行业,生活较富足,很多人有私家车。

  村民告诉记者,现在的翠亨村以“外来户”为主,姓孙的人并不多。1866年孙中山出生时,翠亨村有60余户人 家,共约200人,其中有6户姓孙,大多是贫民。后来,这几户孙姓人家或跟随孙中山参加了革命,或在战火中丧生,或到 海外谋求发展,或因家境衰败而搬离。如今,翠亨村里已无真正当年孙姓的后代。

  中山市是华侨之乡,很多人有海外关系。翠亨村所在的南朗镇,经济状况在中山市各个县区中排在前列。所以,当地 人并不依靠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来发财致富。记者看到,虽然参观者如织,但门前几乎没有兜售旅游产品的小商贩。

  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所题的“天下为公”4个大字。进入园内,走过一条百米长 的林荫小道,一栋引人注目的二层红色小楼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孙中山故居。

  纪念馆馆长萧润君告诉记者:“孙中山在翠亨村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光,受到当时进步思想的熏陶,萌发了改变现 状的爱国愿望。”

  故居小院里,有一棵参天大树,周长达2.7米,高12米,当地人称之为“酸子树”。这是孙中山17岁那年从美 国檀香山带回的种子种植的。到今年,这棵树已128岁。树原本是笔直的,但在1931年不幸被台风吹歪。郭沫若196 1年来这里参观时,曾感叹道:“酸豆一株起卧龙。”因此,这棵树也被翠亨村人称为“卧龙树”。

  孙中山故居是一座朝向西、融合了中西建筑特点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萧润君向记者介绍说:“主体建筑是1892 年由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出资、孙中山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孙中山12岁留洋,17岁回国,26岁设计了这座房子。房子的特 点是门多窗多,有22扇门和26扇窗。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在1888年就去世了,所以没有住上儿子设计的新房子。”故 居屏风后是孙中山母亲的卧室,按照当地的规矩,“屏后房”要由长辈居住。

  楼上房间里,多是岭南风格的家具和摆设,古味盎然。在楼下一间小屋里,陈列着一个铁胎搪瓷浴缸。萧润君告诉记 者:“这是孙中山从澳门购买来的,可见当时他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的认同。”

  主屋右侧,是孙中山和原配卢慕贞的卧室。在这里,他们生下1男2女:儿子孙科,长女孙娫(18岁病亡)和次女 孙婉。

  走出故居,来到老翠亨村的街上。萧润君指着街两旁向记者介绍说,孙中山17岁回国后,建议村里按照西方社会的 样子,在街上设置了街灯和更楼,并组织巡逻队防火防盗。记者看到,当年的更楼立于众多低矮的民居之中,显得格外高大。 更楼二层墙壁上还有枪孔,可俯视整个村落的情况。

  孙氏家族迁徙史

  在中山市,有两本权威的资料可考孙中山的家族史。一本是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罗香林的《国父家事源流 考》;另一本是在江西省宁都县发现的《宁都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据记载,孙中山先祖为中原望族,居住在河南陈留 (今开封)。

  远祖名孙拙,字玄几,曾出任唐朝两江节度使。他的儿子孙俐英勇善战,在平定“黄巢之乱”时有功,被封为东平侯 ,驻扎在节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孙俐卸任后在宁都定居下来。他便是孙氏家族迁往江南的始祖。

  在孙科的《八十述略》一书里,他提到孙俐的曾孙孙有敬因躲避兵祸又南迁入闽(福建)。他被称为孙氏家族入闽之 始祖。此后,孙家在福建居住了4代。直到明朝永乐年间,孙俐的第七代孙孙友松举家由福建迁到现在的广东省紫金县忠兴坝 一带落户。他成为孙家入粤的始祖。从孙友松起,再经历11世,至孙俐的第十八世孙孙鼎标。孙鼎标是位抗清义士,因为其 最后兵败,孙氏族人也多流徙离散。孙鼎标的次子孙连昌迁居到香山县,以耕渔为业。孙连昌是香山孙中山家族的始祖。

  孙连昌的孙子孙殿朝在乾隆时迁入翠亨村,孙殿朝的孙子孙敬贤就是孙中山的祖父。

  孙敬贤之前的几代人均以农耕为生,家境贫寒,属于典型中国贫民之家。到了孙敬贤这一代,凭着苦干和节俭,购得 了田地20亩。但孙敬贤一生迷信风水。他对一位姓钟的术士优礼有加,并对他的风水之说深信不疑。钟姓术士给他看了一处 坟地,说如购得此地,子孙必将发达。孙敬贤不惜变卖田地买回了这块坟地,并对坟地大加修缮。虽然坟地修好了,但其家道 也随之败落了。

  到了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这一代,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一面种田,一面做更夫,一家人常把红薯当主粮吃。

  倔强好动的“石头仔”

  孙中山原名孙文,本来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第五。二哥和三姐早年夭亡,余下长兄孙眉、四姐孙妙茜、他和六妹孙 秋绮。

  孙中山6岁就跟着姐姐孙妙茜上山打柴,捡拾猪菜。稍微大一点,各种农活都能干。他每年还要替人放几个月的牛, 以换取用人家的牛给他家犁地。

  8岁那年,一户做豆腐的人家搬来翠亨村,住在孙中山家隔壁。人们给做豆腐的主人送了个绰号,叫“豆腐秀”。“ 豆腐秀”的两个儿子非常顽皮,经常暗地里用弹弓打孙中山。孙中山气急了想追赶他俩,但很不容易追到。有一次,孙中山实 在忍无可忍,拿起一块石头追他俩,一直追到“豆腐秀”的店里,见到灶房正在煮一锅豆浆,便把石头掷了进去,“嘭”地一 声把锅打破了。“豆腐秀”随后来到孙中山家“讨说法”。

  孙中山的母亲杨夫人平素与乡亲和睦相处,待人和蔼可亲,时常帮助亲友,所以在村里颇受敬重。她知道“豆腐秀” 家生活也不容易,甘愿赔偿损失。“豆腐秀”深为感动,觉得自己儿子也有错,就不再追究。

  萧润君告诉记者,有史料记载,孙中山儿时倔强且顽皮,常爬上参天大树掏鸟窝。他的“绝活儿”是用石子掷打小鸟 ,而且掷得非常准,能把鸟打下来。村里人见他倔强好动,又爱玩石头,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石头仔”。

  孙中山出生时,南方刚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的事迹在两广地区广为流传,也成为当地民众热 议的话题。翠亨村有位曾参加过太平军的老人,叫冯观爽。在门前大树下乘凉时,他常常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孙中山非常喜 欢听。孙中山对洪秀全很是敬慕,将他视为英雄。

  每次老人讲完故事,孙中山都觉得不过瘾,就组织村里的孩子们玩“天兵抓清狗”的游戏。大家操着木棒打成一团。 孩子们推孙中山为领袖,在游戏中当“洪秀全第二”。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出去游玩,经过一座庙,见到许多人在那儿跪拜 。孙中山二话不说,上前将神像的手折断了。这一举动惊呆了很多人。曾教过孙中山私塾的一位先生给了他一句评语:“他将 来不是做人上人,就是做人下人。”

  后来,有人问孙中山革命思想来自何处时,他回答说:“我革命思想之成为体系乃是以后的事,不过给我这种念头的 ,却是幼时乡间宿老的谈话。”

  1878年,孙中山12岁,好学的他得到在檀香山做生意的哥哥孙眉的支持和帮助,被接到那里读书。此后他接受 了5年西方教育,不仅学业大大长进,更开阔了视野。

  为支持革命颠沛流离,几度濒临家破人亡

  民国崛起“第一家庭”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孙夏力

  孙中山从一个留学生成长为“国父”、大总统,他的家族也随之经历风云变幻,历尽世事沧桑。

  从医生到大总统

  早年的孙中山并没有想到革命。1883年他从檀香山回国后,先是在广州博济医校读书,1887年考入香港大学 的前身香港西医书院,胸怀的是一颗“治病救人”的心。除了医学专业外,孙中山还广泛涉猎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农业乃 至天文地理知识,被朋友称为“通天晓”。

  但随着“开眼见世界”,孙中山对国内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牢骚也一天比一天多。父母商量早点给他讨个媳妇,以拴住 他不安分的心。父母相中了同乡人卢慕贞,她比孙中山小一岁,虽长得不算十分标致,却以精明能干为村人称道。加上卢慕贞 的父亲卢耀显认识孙中山的哥哥孙眉,算得上门当户对,两家都欣然同意。孙眉还从檀香山寄钱回家,促弟弟早日成婚。面对 父母兄长的良苦用心,孙中山不敢违命,1885年夏回乡成亲。1891年,卢慕贞生下长子孙科,在家侍奉公婆,甚是孝 顺。

  同年,仍在香港读书的孙中山在一次教会活动中,认识了18岁女子陈粹芬。陈粹芬于1873年出生在香港新界的 屯门,眉清目秀、举止豪爽、吃苦耐劳。她虽然没有读书识字,但为人机智果敢。两人初次见面,就畅谈了效仿洪秀全、推翻 满清的豪情壮志。年纪轻轻的孙中山博闻强识,意气风发,让陈粹芬为之倾倒。此后的17年,孙中山为了革命,一直辗转于 加拿大、日本、檀香山及香港等地。陈粹芬一直陪伴在他左右,担任联络工作。在他们居住的地点,陈粹芬负责接待革命同志 ,从烧饭做菜到洗衣服,一切粗活无所不包,任劳任怨。但两人一辈子没有举行正式的婚礼,人们通常称陈粹芬为孙中山的“ 平妻”。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政府列为头号通缉犯,家人也受到牵连,卢慕贞带着孩子投奔在檀香山开农 场、多次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孙眉。1907年,孙眉的生意也宣告破产,卢慕贞和两个女儿只好随孙眉迁居香港九龙,在 那里开办了小型农场维持生计,生活极其艰辛。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次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入住总统府 ,万人敬仰。不过即便身居高位,孙中山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日前,记者走访南京总统府,辗转很久,才找到了位于 西花园的孙中山起居室。那是一栋简陋的小木楼,家具只有铁床和木制衣柜。中山陵的研究员范方镇告诉记者,当年,卢慕贞 带着孙科、孙娫和孙婉也来到了南京总统府。由于房间不够,孙科只好住在东边勤务兵房内。卢慕贞亲自为家人整理房间、烧 饭做菜、浆洗衣物,一家五口饮食起居都很简单,两个女儿甚至诉苦说:“总统府里的饭菜还不如家里的好吃。”

  然而就在孙中山事业达到的顶峰之时,陈粹芬却选择了悄然离开。个中原因,人们有很多猜测。而陈粹芬自己则在1 942年给出了一番解释:“我跟孙中山反清建立了中华民国,救国救民的志愿已达……我自知出身贫苦,知识有限,自愿分 离,并不是中山弃我,中山待我不薄,也不负我。”

  离开孙中山之后,陈粹芬始终未嫁,孙家后人都很尊重她,称她为“孙夫人”。1960年,陈粹芬在香港病逝,享 年87岁。1986年,孙家后人将陈粹芬的遗骨葬在翠亨村孙氏家族墓地内,碑上写着:“孙陈粹芬夫人之墓”。

  作为时任大总统的兄长、为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孙眉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当时很多人都推举他为广东都督,南京总统 府接到的此类电报多达百封,其中包括教育总长蔡元培发来的,但孙中山均复电婉拒。孙眉起初很不理解,亲赴南京向孙中山 当面陈述自己的委屈。但孙中山坚持:“你是我大哥,家里的事,我可以听你的,但国家的事可不能随便。”其实他是最了解 孙眉的人,知道哥哥秉性质朴刚正,不会阿谀奉承和耍手腕,走上政治舞台难免要吃亏。孙眉接受了弟弟的忠言,回到澳门安 度晚年,不问政事,但仍然默默支持弟弟的事业。1915年,孙眉病逝于澳门,享年62岁。

  与宋庆龄相伴到老

  1912年4月1日,为了兑现之前许下的诺言,仅仅在位91天的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给了袁世 凯。但1913年,国民党要员、即将出任内阁总理的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被疑为原凶。孙中山非常愤怒,力主南方各省起 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但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一大批革命党人被迫逃亡日本,这其中就 包括与孙中山和革命党关系密切的富商宋耀如一家。那时,宋耀如的大女儿宋霭龄是孙中山的英文秘书,二女儿宋庆龄还在美 国留学。

  范方镇研究员告诉本刊记者:“孙中山和宋耀如是基督教友,关系很好。宋庆龄小时候就多次见过孙中山,对他非常 崇拜,迫切地希望跟随他参加革命。”1914年9月,宋霭龄与孔祥熙结婚,无法再任孙中山秘书。宋庆龄便主动要求承担 这份工作。爱情在两个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产生了,并一发不可收拾。1915年,他们决定结婚。49岁的孙中山比宋庆龄大 27岁,连儿子孙科都比宋庆龄大2岁。“这种巨大的年龄差距在当时的观念里是不被接受的,更不要提孙中山在家乡还有妻 儿。”范方镇说。宋家坚决反对自己的女儿成妾,甚至把宋庆龄软禁在家中。

  但二人并没有动摇。1915年9月,孙中山在众人的反对声中,向卢慕贞提出离婚。卢慕贞慨然表示:“孙先生为 革命奔走海外,到处流浪,身心为之交瘁,既然现有人照料他的生活,我愿意成全其美,与先生离婚。”这番话平息了很多质 疑的声音。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反对,执意与孙中山举行了婚礼。气急之下的宋耀如一病不起,宣布与孙中山断交 、和宋庆龄断绝父女关系。宋庆龄晚年回忆此事时依然十分内疚:“我爱父亲,也爱孙文,今天想起来还难过,心中十分沉痛 。”

  婚后,宋庆龄始终陪伴着孙中山,给予了他工作、生活、精神上的全力支持。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二人从 日本返回上海,继续领导革命。次年,孙中山南下广州出任大元帅,并开展“护法运动”,却遭到军阀和政客的排挤,愤而辞 职回到上海。1921年,孙中山再次到广州,出任非常大总统,开展第二次“护法运动”。然而,由于与当时的广东军政领 袖陈炯明政见不同,后者叛变,爆发了炮轰总统府事件。

  炮轰前,孙中山和宋庆龄接到密报,二人都坚持让对方先走,自己留下来掩护。僵持不下之时,宋庆龄的一句话让孙 中山不得不先走:“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孙中山安全逃离后,炮轰开始了。宋庆龄九死一生,终于逃脱。然而 ,当时怀有身孕的她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最终流产了。这是她一生唯一的一次怀孕。此次宋庆龄的深明大义,让国民党内一 些原来反对二人婚事的人,对她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观,她的威望也有了很大提高。

  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 ,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宋庆龄始终全力支持国共合作,面对国民党内右翼分子的强烈 反对也毫不退让。“宋庆龄是最了解孙中山思想的,也是最坚定贯彻的。”采访中,范方镇研究员始终在向记者强调这一点。

  1925年1月,孙中山被确诊为肝癌。这期间,宋庆龄始终侍奉左右。弥留之际,孙中山已神志不清,但依然对宋 庆龄说:“你不要悲哀,我之所有即你之所有。”宋庆龄哭着答道:“我一切都不爱,爱的只有你而已。”1925年3月1 2日,一代伟人驾鹤西归,享年59岁。宋庆龄遵从孙中山意愿将其葬在南京钟山,其陵墓称为“中山陵”。记者从灵堂的平 台上看下去,整个南京几乎尽收眼底。灵堂正中,中山先生的雕像正以热切的目光,俯瞰着这座曾承载其人生辉煌的城市。

  孙科爱做官也爱女人

  孙中山的长女孙娫聪慧伶俐,气质与风采与孙中山颇为相似。却因患糖尿病,加之肾功能衰竭,18岁便病亡了。次 女孙婉经历了两次婚姻,后定居澳门,1979年病逝,享年84岁。

  孙科是孙中山唯一的儿子,在孙氏家族和国民政府中占有重要地位。孙科1891年10月20日出生于翠亨村,在 檀香山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孙中山为革命奔走漂泊,但心中仍记挂着孙科的教育问题。据孙科回忆:“父亲有一次从英国 回来,途经檀香山,带给我100多本英文版的世界名著,命我勤读。我的英文修养,可说都在那时打下了根基。”

  孙眉破产后举家迁往香港,17岁的孙科独自一人留在檀香山半工半读。其间,他还作为同盟会檀香山刊物《自由新 报》、《大声周刊》的编辑,积极倡导反清革命。1912年7月,孙科在檀香山与相恋多年的表妹陈淑英结婚。孙科回国后 ,一直到1949年,在国民政府担任过多个要职。其中包括:三任广州市长、铁道部长、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长、国民党 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国民政府副主席、立法院长等。

  史料上说,孙科“喜欢做官”,也很风流。1932年,孙科在上海认识了交际花严蔼娟,两人未婚同居近四年,其 间严蔼娟还到南京充任孙科的私人秘书。但1935年,孙科又结识了交际名媛蓝妮,便抛弃了当时正身怀六甲的严蔼娟。

  而对于蓝妮,孙科则毫不避讳。两人结识后一直形影不离,十分恩爱。孙科还亲笔写下字据证明蓝妮的身份:“我只 有原配夫人陈氏与二夫人蓝氏二位太太,此外决无第三人,特此立证,交蓝巽(音同“讯”)宜(即蓝妮)二太太收执。”在 重庆主持国共合作抗日时,孙科的寓所时常接待全国的知名人士和共产党人,共商抗日大计,郭沫若等均是这里的常客。而蓝 妮作为女主人,对每个来宾都热情款待。

  但蓝妮也为孙科带来了很多麻烦。1948年,孙科与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蓝妮成了李宗仁一派攻击孙科的筹码, 最终导致了孙科落选,又回到了“行政院长”的位置上,此事动摇了二人之间的感情。后来蓝妮离开了孙科,至死也没再相见 。

  1949年1月蒋介石下台,由李宗仁任代总统。孙科以南京不稳为由,将行政院迁往广州,一度令李宗仁政府无法 运作,二人关系分外紧张。最终,“对国民政府失去信心”的孙科于3月辞职,去了香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环球人物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孙中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