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宣传片在美时报广场播放 外媒多予积极评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1日17:50  青年参考

  外媒称为华丽“软外交”手段  美时报广场亮出中国面孔

  本报特约主笔 孙力舟

   本报特约撰稿 周宇琼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有50多位中国名人也通过美国媒体“走遍美国”。这个当代中国人的豪华阵容,通过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现身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和主流电视台的节目。对中国政府这一形象公关举动,外国媒体有不少评论。

  不再强调悠久历史

  从1月17日一早开始,一则长度为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播放。在接下来4周时间内,从每天早6点至凌晨2点的20小时内,这则宣传片将每小时播放15次,总计播放将近万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播出该片,从而让该片“走遍美国”。

  这次播出的60秒宣传片为“人物篇”,接下来还有12至15分钟的“角度篇”。“角度篇”已拍摄完毕,将在中国驻美使馆播放。

  与以往外宣强调中国文明的悠久历史不同,该宣传片突出当代中国人在各个领域的成就。该片出场人物包括文艺、体育、商界、智库、模特、航天等各行各业的50多位杰出华人,既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又有舞蹈家杨丽萍、电影演员章子怡等文艺明星,展示了当代中国人“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的形象。杨利伟等中国宇航员也身穿宇航服集体出镜。

  外媒多予积极评价

  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1月14日的文章,将这部宣传片看作“中国正和平地走来”的象征,因为姚明、吴宇森、杨利伟等人满怀诚意的笑容,正在向美国人传递一种朋友间的问候。该文将中国政府在美国境内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举动,视为一次大胆的尝试,因为美国观众或许会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来审视这些广告,从而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不论宣传的结果是反响平平还是“功过相抵”,在目前情况下,对中国来说都可以视为“胜利”。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14日文章则认为,在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中国在美国播放宣传片,这是在国外“软化”中国形象的广泛努力的一部分。该文称,在国外对中国的关注增强的背景下,提升国家软实力已列入中国的五年计划。中国政府花了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来改善中国形象,例如制作大量英语影视节目在国外播放,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等。

  据彭博社网站1月18日评论,在胡主席访美期间,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也将在美国电视上播出,此举意在增加此次访问的正面影响。

  英国《卫报》网站1月17日评论称,路过纽约时报广场的人们本周可获得一些特别的体验:广场的大屏幕将把身高2.29米的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放大成更高大的影像。该评论认为,由于中美两国在去年关系出现紧张,中国确有必要改善在美国的形象。据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分析,2010年是过去20年来中美关系最紧张的一年。

  据《印度时报》网站的“经济时报”1月18日发表的评论,这段视频中出现了中国的篮球巨星姚明,钢琴家郎朗,以及航天员杨利伟。中国对这些人物的宣传是为了配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本周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是一种华丽的“软外交”手段。

  国外网友给中国外宣支招

  外国媒体也存在一些质疑之声。例如,《华尔街日报》网站即有文章称,片中出现了2003年中国第一个太空人杨利伟,他当然是中国的骄傲,但宣传片展现出中国参与全球太空竞赛的热情,恐怕无助于减轻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忧虑。

  在《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14日一篇题为《中国为主席访美播放“广告”》的文章后面,许多网友参与评论。一位匿名网友说,中国这样一部“形象片”是绝对必要的,“作为一个正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我发现美国人所了解的中国都是基于媒体的宣传。我在中国居住了5个月,现在对中国的印象已经改变了,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美国人也可以从中国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另一位网名为“Kevin R”的网友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时,他的讲演只在不重要的电视频道深夜播出,而中国却能在美国主要频道的黄金时间做广告。”

  在《华尔街日报》网站上留言的网友,也有给中国的外宣方式提建议的。例如,网友“Matt”建议中国在互联网上加强英文的旅游推介,中国的台湾地区就是个很好的榜样。“Matt”认为,如果有更多外国人被吸引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就会改变。网友“Xoresvue”则建议中国雇《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CNN等专业媒体推广中国形象。还有网友认为,在这个数字时代,宣传片可以更多地在互联网上推广,那样效果会更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