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化产业迎来高增长契机成经济增长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30日09:58  瞭望

  《瞭望》文章:文化产业高增长契机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正在走向一个文化的时代。”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韩冰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文化产业在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被寄予厚望。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正在走向一个文化的时代。”在1月8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表示。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第一次明确使用“文化产业”概念;2001年,“文化产业”被正式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计划纲要》把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加以统筹规划;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09年,中国推出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高层人士指出,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现在,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000美元,城乡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呈现高品位、高质量、个性化发展趋势。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摆脱政治上、思想上、认识上束缚的过程。”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认为,“未来10年,是历史给予中国文化、给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契机。”

  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5年8月26日,杭州少儿频道首播了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5年过去,中国多家电视台已经播出了500多集《喜羊羊与灰太狼》,最高收视率达到17.3%,成了目前中国集数最长的动画片之一。

  2009年,首度推出的剧场版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收获了8600万票房,2010年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票房达到1.28亿。第三部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已在今年1月21日上映,优扬传媒集团电影业务总监胡宗京预测,这部电影的票房“很有信心会超过1.5亿”。

  此外,《喜羊羊与灰太狼》陆续推出了玩偶、图书、舞台剧、手机游戏等相关产品。“有人评价,喜羊羊两年来拉动内需超过了100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游戏中心主任邓丽丽说。

  2007年9月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出版;2008年12月底推出《杜拉拉2:华年似水》;2009年4月话剧《杜拉拉升职记》演出;2010年,《杜拉拉升职记》的电影和电视剧相继推出;2010年4月下旬,《杜拉拉3: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出版。三部《杜拉拉升职记》总共发行400余万册。

  “目前‘杜拉拉’创造了将近4亿的产值,乐观估计,未来能够到10亿。”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勇对本刊记者说。

  2004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400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为2.5%左右。2004年到2008年,中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4%,超过货物贸易平均增速近7个百分点,2009年出口总额达109亿美元。

  来自高层的判断认为,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文化产业具有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但目前中国文化发展整体水平还不够高,活力还不够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大,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文化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

  权威人士指出,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事关冲破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决定着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部部长蔡武透露,文化部正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倍增计划》将提出五年内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

  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换

  “传统的文化资源里隐含着一种‘你杀我全家,我就要杀你全家’这样一种血腥的逻辑,这种逻辑在现代社会是不能够被延续的,我们不能用恶魔的方式去对待恶魔。”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说,“开发文化产业的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要进行现代性的转换,不能把传统文化资源照单全收。”

  贾磊磊说:“中国今天处在一个黑白交汇的历史时代,现在有为抗震救灾慷慨解囊的慈善天使,也有拜金主义的狂徒,还有把个人收藏全部捐献给国家的人。电影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引入,首先就面临如何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现代性转换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传统的文化直接变成现在电影的素材,这不仅仅是审美趣味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有价值观的选择。”

  “文化的软实力是一个被对方确认的力量,不是说我们自己有多少文化资源就有多少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实际上就是埋藏在地下的煤矿,如果我们不对这些煤矿进行开采,不对它们的能量进行转换,那么这些埋藏在地下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于今天,不能说等于零,但是并不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定要通过转换、包装、输出,最后影响别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才是文化的软实力。”

  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过:“在我的孩提时代,母亲第一次建议我阅读《战争与和平》,而且于往后数年中,她常常援引书中的章节片段,向我指出托尔斯泰文章的精巧和细致。《战争与和平》于是成为我的一种艺术学派、一种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办法阅读垃圾读物,它们给我一种强烈的嫌恶感。”

  “如果我们现在整天让青少年阅读垃圾读物,那么他们就再也不能接受经典了。”叶朗说,“文化产品不仅有娱乐、消遣的功能,还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人性的功能。一个国家物质生产上去了,物质生活富裕了,如果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前途,天长日久就会出现人心的危机,那是十分危险的。要高度重视文化的内容生产,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容和人文导向。”

  当代文化“走出去”

  “一些国际社会的朋友说,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多少知道一点,但对中国当代的文化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也就是说对于国际社会来说,中国当代的国家文化形象不清晰、不突出、不强烈。”叶朗说。

  201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求是》上发表文章,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李长春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既为我们学习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极好机遇,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更加直接、更加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

  叶朗说:“西方国家还有少数人士出高价收购和渲染某些丑化中国形象的所谓作品,造成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误解,他们的目的是损伤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也就是损伤中国的软实力,这是一个大问题。”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指出:“从以往文化‘走出去’的实践来看,对当代中国精神,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国精神、独特价值的反映与呈现相对较少,中国威胁论、文化赤字现象存在,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在‘走出去’战略中的短板问题已经影响到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在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要特别关注介绍和传播我国当代的文化经典和艺术经典。”叶朗说,“我们要运用国家的力量,同时通过学术界和文化市场向国内广大学者和国际社会推荐介绍一批又一批这种当代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以及当代的文化大家、艺术大家,这涉及我们向国际社会展示我们当代的国家文化形象的问题。”

  “我建议,以举国之力打造‘十个一’工程。”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每年在一个行业里做一件事,如每年在全世界推广一个汉字、一部电影、一首歌,一台舞台剧,一本图书等。要让全世界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如果没有内容,仅有传媒覆盖,最后的收视率很低,影响力也很小。支持文化出口‘十个一’工程,是能够让文化传播、国家的文化形象塑造每年都有进步、有数据统计的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权威人士指出,要努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按照中央要求,在继续加强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知名品牌。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发行网络,探索文化产品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渠道。

  “我盼望2020年的时候,中国有机会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一个文化大国。”台湾奥美整合营销传播集团董事长白崇亮说,“在这条路上,也许我们还在起步的阶段,当我们成为一个文化大国的时候,必定会有一种让世人都羡慕的文化和生活的内涵,这就是我对2020年中国文化走向的愿景。”□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