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我国学术不端与制度缺失有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2日06:54  北京日报

  新闻链接

  国内学术涉假大事记

  ■2006年1月17日,一举报人在网上指责中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高端DSP芯片—“汉芯一号”发明人、原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弄虚作假,将从美国进口来的芯片加上了汉芯字样的标志,骗取国家上亿元无偿拨款。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通报了调查结论与处理意见:“汉芯一号”存在造假欺骗行为;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陈进的教授职务,解除其聘用合同。

  ■2009年年底,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在其网站上公布,中国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讲师钟华、工学院讲师刘涛,两年内在该刊物发表的70篇文章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撤销,并将该校列入黑名单。随后,井冈山大学对两名当事人予以停职调查,立即撤销当事人有关学术成果,追缴已发放的相应奖励。2010年3月,该校又有39篇文章被撤销。

  ■2010年3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文艺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的长文,“汪晖抄袭事件”由此引发。在文章中,王彬彬直指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学者汪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涉嫌抄袭,称其至少抄袭了包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在内的5部中外专著。

  ■2010年7月,方舟子在其微博上质疑唐骏的学历和专利造假。他指出,唐骏曾在其自传《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中自称为“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并拥有大头贴照相机和卡拉OK打分机两项专利,但这两项表述都涉嫌造假。方舟子的证据是,在美国相关部门查不到唐骏的博士身份和专利登记。

  ■2010年8月29日下午,方舟子在回家路上遇袭。在此之前,《财经》杂志编辑方玄昌在回家途中也遭到突然袭击。经警方调查,这两件袭击案件的幕后主使同为一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肖传国。据肖供认,之所以派人袭击方舟子,是因为方在他参选院士期间连续发文,指责他存在“用会议摘要冒充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袭击方玄昌,是因为他在2009年刊发一系列文章,质疑“肖氏反射弧”的有效性。据这些文章报道,这种手术对于患者来说不仅无效还可能有害。

  在肖传国被拘役期间,有更多专家对“肖氏反射弧”手术的有效性提出质疑。

  ■2010年7月8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学者朱学勤2003年再版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剽窃。2011年1月12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公布了对朱学勤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结果认定,朱学勤博士论文相关章节,的确存在一些注释不规范之处。但朱学勤的论文在《序》中已对国内外相关的学术史作了概述。因此,被举报的部分内容,在学术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其剽窃抄袭的指控不能成立”。

  本报记者 刘欢

  专家视点

  学术不端与制度缺失有关

  作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委之一,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王渝生对这次“国奖造假”事件予以了痛斥,他说:“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古代圣贤尚且如此看重诚信,这一学术造假行为连最起码做人的道德都丧失了!”

  王渝生坦言,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分若干专业组,对各个奖项的资格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但由于这些申报国家科技奖的科研项目科技含量高、创新水平高,并非所有评委都能知晓所有奖项的具体内容,也因此难免有所疏漏。“不要说国内的科技奖项,就算是诺贝尔奖,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只是还没有严重到要取消奖项的程度而已。但不管怎样,评审会都应当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信仰、制度缺失滋生造假

  我国科学界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科技成就,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科学界也受到了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例如“一切向钱看”、信仰缺失、道德失衡等浮躁现象。个别道德品质不高的科技工作者开始坐不住冷板凳,急于求成,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学术造假行为。

  究其原因,王渝生表示,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与目前国内制度上的缺失有关。他说,目前整个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公平不够,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我个人认为,国家有关部门还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大力度。”

  过于看重学历成助推器

  此外,社会上在就业、提拔等方面过于看重学历,也成为了加速学术腐败的助推器。王渝生指出,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把学历拔得很高,就连科技场馆的讲解员也引来不少博士争相竞聘。如此一来,没有优势的本科生只好继续考研读博,而与学位、职称联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论文,是人人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但写论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少学生开始把眼光投向互联网上轻易可得的国内外学术论文资料,拼拼凑凑的抄袭行为也就出现了。“最不可容忍的是一些理工科、医科的科研人员,连实验数据都伪造,这违背了最起码的实事求是、实事实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最著名的代表就是韩国的克隆之父黄禹锡!”

  王渝生建议,今后要在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中建立科研道德和诚信教育,同时要把这些写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守则当中;作为导师,要对学生的论文质量进行把关,这包括学生写论文和做实验的全过程,对于论文,要看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此外,社会上要建立起相应的举报机制,相关部门要对举报人进行保护,对举报事件进行取证调查,及时公开,以打击不正之风。对于各种科技奖励评选项目,要加大在评审过程中的检查,如事后发现学术造假行为,要坚决取消其获奖资格和由此获得的相关荣誉。

  本报记者 刘欢

  方舟子:政府信号积极 打假不容乐观

  近年来,官方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这样明确、严厉处罚的情况并不多见。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学术不端屡屡逃脱处罚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国内学术打假的标志性人物方舟子说:“我希望这是来自官方的积极信号,但还不容乐观。”方舟子表示,这是第一个国家级的奖项因为涉及学术造假而被取消。

  为何此次学术不端事件能够得到较为圆满的处理?他分析说,六名参与举报的老教授功不可没。不少造假举报者往往举报一两次,发现没效果就放弃了,像六名老教授这样执着举报的并不多见;其次,举报人采取了实名举报方式,而中国大部分都是匿名的,举报人怕得罪人。“老教授们已经退休,本身在学校也有一定影响力,这些都促成学校最终作出对李连生解聘的决定。”另外,媒体的曝光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方舟子强调,李连生事件可能只是一个特例,不能因此对目前中国反对学术不端的形势给予过分乐观的估计。方舟子直言,虽然有关部门声称对学术不端“零容忍”,但实际上很多“还是忍了”。

  学术不端曝光后却没有得到应有惩罚,其负面作用甚至超过学术不端本身。方舟子说:“如果对学术不端不能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就无法起到警戒作用,反而让造假者更加肆无忌惮。”

  方舟子认为官本位的科研体制是学术造假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有些部门在处理学术造假的时候很不尽力,甚至包庇腐败,造成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表面上有渠道,但很难起作用。”

  “解决学术造假不是那么容易,它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单纯学术界内部的事情。”方舟子提醒。

  据《南方日报》

  遏制学术造假须尽快立法

  对于学术打假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华伦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子华表示,打假应当常态化、制度化,用更加严厉的法律法规处罚造假者。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学术造假处罚的法律,而且司法机关也很少介入学术造假的调查处理。此次对于李连生的处罚依照的是科技部的部门规章,这种缺位一方面使治理手段缺乏法律威慑力。更重要的是,处理往往局限于道德声讨、人事调整等层面,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来规范和保障,难以应对学术造假频发的挑战。同时,我国也缺乏独立而统一的专门处理学术腐败的机构,往往都是通过内部处理,导致相关部门要么袒护阻挠,要么处罚过轻。在学术体系与利益关系、行政框架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今天,遏制学术造假,不能依赖学者的道德自觉、学术自律,急需制度尤其是法治力量的到位。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也不断出现学术抄袭的情况,美国联邦政府便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下设一个监察长办公室,在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门也设立一个科研诚信办公室,每年公布抄袭者和学术不端者的处罚结果,用这种公开透明的处罚去钳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他认为,首先,国家必须尽快地立法来杜绝、惩处这些造假。不仅要开除造假者,还要让他们承担民事责任,更严重的造假者则必须承担刑事责任,使造假的成本和风险大大地提高,使造假者有所畏惧,这是从法律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中国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应该有明文的规定并达成共识:凡是对于造假者要把他驱逐出学术的殿堂。

  本报记者 刘可

  应抓住已有线索及时查办

  “取消得好!”谈到此番被拿下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不禁拍手称快。他指出,学术造假违反职业道德是不容置疑的,但国家科技进步奖里竟然出现抄袭行为,造假到这种程度,足见国内学术界、科技界的道德状况是多么令人堪忧。

  王伟说,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李连生造假事件,他不过是这一系列学术不端现象中的一个代表。事实表明,在这一造假事件中,涉及到许多部门给他开了绿灯,包括西安交大的校领导们也曾多次试图维护他,如果不是6位老教授顶住压力仗义执言,也不会这么快有结果。“要想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要对已有的学术造假线索认真对待,及时查处。”

  科技部撤销这一奖项的决定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这说明国家非常重视这一事件。王伟表示,作为一项对学术造假行为的严惩措施,此举对今后的学术界将有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

  本报记者 刘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造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