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学者解析中美关系再定位:伙伴关系是最佳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2日11:10  半月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金灿荣 戴维来

  1月18日~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为中美关系未来10年开启了新篇章。毫无疑问,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具有天然的战略意义和全局影响,其总体态势决定了21世纪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方向。(《半月谈》2011年第3期)

  同舟共济还是同舟共“挤”

  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当守成超级大国与崛起世界强国两大巨人相遇,其关系注定是极其复杂而又非常微妙的,二者之间的战略困境有可能因国际权力转移而加剧。

  回望奥巴马执政以来,中美关系几经波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密切双边关系,中国怀着极大的国家责任感,配合国际社会积极应对危机。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创造了一个纪录,即美国新政府上台后两国关系没有立刻起伏波动。然而,应对危机的“激情岁月”仍掩盖不了中美固有矛盾。2010年,伴随危机逐渐过去,两国关系出现了严重波折。美国以2010年1月5日宣布对台军售为起点,以高调“回归亚洲”为主线,围绕谷歌事件、三海(南海、东海、黄海)问题、人民币升值、贸易争端等热点问题,摆出一副“磨刀霍霍”的架势。

  在朝鲜半岛,美国加强了与韩国安保合作,特别是在延坪岛炮击后,美韩频频军演;在日本,美国重申美日安保条约,明确将钓鱼岛纳入美日安保范围;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也高调介入。

  从2009年的高开高走到2010年的急转直下,这一转变是诸多复杂原因相互交织的产物。

  一是美国对中国的过高期待没有得到满足。2009年1月,奥巴马上台后一改两国低开高走的历史周期,高姿态发展对华关系。但是,11月奥巴马的访华结果引起国内特别是保守势力的相当不满,过高的期待导致中美关系在人民币汇率、伊朗核问题、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潜在冲突在2010年全面爆发。

  二是美国国内出现集体心理不自信,不安全感迅速上升。在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中国让习惯了中国“韬光养晦”的美国颇感意外,因而对中国近来的所谓“傲慢”态度颇感不满,失落情绪转化为对中国的“愤怒”。

  三是中美关系步入战略不确定期。冷战结束后,中美一直是斗而不破。2005年,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中国向何处去”的著名演讲中呼吁,中国应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希望中国成为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的负责任一员。奥巴马上任后,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又提出“战略再保障”的概念,借此加强战略互信。当前,中国经济实力比肩日本、望背美国,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和缺乏自信的美国同时出现,新情况却无新定位,这种不确定性容易引起诸多误判和猜疑,甚至摩擦与对撞,美国因而焦虑不安,急于给新情况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找出恰当的新定位。

  四是美国经济问题的“责任外包”。2009年以来,面对经济的“无就业增长”,奥巴马政府将责任推给中国,要求开放中国市场的同时紧把美国市场,因此双方摩擦频频出现。

  还有诸如中国迅速发展的军事现代化与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等等。

  时代变迁催生中美战略再定位

  冷战后,美国战略重心一直在由西向东转移。2010年,美国与亚洲的贸易额已大大超过欧洲。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位置中急剧上升,突出表现为反恐、重返亚洲控制亚洲“命门”。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6月以来,美军与亚太盟国已举行近20场不同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令整个亚太地区感到美国军事力量无处不在。

  同时,新世纪头10年后半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的迅速崛起,中美双方实力对比变化大大抵消了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张力,引发了彼此战略定位变化。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转而振兴实业经济;中国则提升产业和技术,中美互补性经贸关系开始朝着竞争性方向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客观上在加速美元地位的下降,影响美国在世界货币领域的主导地位。

  更令美国人紧张的是,在他们眼中一向不透明的中国军事领域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美国全球权势中,军事力量是最直接、最现实、最管用的工具。中国先进战机试飞、反卫星、中段反导成功试验着实让美国紧张不已。

  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中美双方开始展现出与过去不同的行为特点。美国一改过去隔段时间就针对台湾、贸易、人权、安全、汇率等问题分别发牌的手法,2010年初在台湾、西藏、人权、贸易、军事、气候问题与核扩散问题等领域全面出击,这表明美国已不复自信。中国也在口头批评外增加了实际行动,包括贸易问题上大致相当的反制裁和军事上的相应制衡之策。新的行为特点折射出新的不确定性因素。

  一是心理环境的变化。1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一路超越,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从未如此接近的两国实力对比,美国人的不安全感上升。对于美国人来说,以往“下一代好过这一代”的美好期待开始显得苍白。

  二是第三方诱因的干扰。中国在上行、美国在停滞这一历史趋势正在演绎。第三方观望力量也在上升,他们都在想如何在中美竞合中为自己争取实际利益,如南海问题上的部分东盟国家。第三方因素对中美关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中美角力的天平上任何“砝码”都价值不菲。

  三是新老问题交错,合作与竞争孰先孰后仍未定论。除了传统的“3T”即台湾、贸易和西藏等老问题之外,新问题不断产生,比如东亚地区合作主导权之争,又如中国迅速的军事现代化与中美之间的安全互信,再如中国产业升级后对美经济竞争性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对美元主导地位的挑战等等。

  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朋友还是敌人?这一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变得更加关键而紧迫。游移不定的中美关系可能带来误判,对双方利益产生很大伤害。胡锦涛主席此次对美访问恰逢其时,恰到好处,是一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访问,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

  早在去年11月首尔G20首脑峰会上,奥巴马与胡锦涛会面时就将这次访问定位为“美中关系和美国外交的头等大事”。访问所确立的“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将重新确定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和正在崛起的中国之间的关系,这一新的定位是胡锦涛访美所取得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它体现了中美双方给予彼此身份和地位的再确认,体现了积极合作的精神、互利共赢的理念、全面深入的内涵和相互尊重的涵养。

  构建基于确认利益基础上的伙伴关系,是中美两国的最佳选择。因为当今世界重要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中美达成共识。

  同时,我们应该有一个现实期待,认清中美关系既竞争又合作的两面性,不能指望通过一次访问解决所有结构性问题。中美之间需要的是维持动态平衡,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开展功能性合作,针对日益复杂的现状稳定中美关系基本框架,冰释误会,抓住机遇,推动两国更加全面与深刻地交往互动。中美关系的再确认、寻求中美双方症结议题的再保证以及希望建构中美关系再出发的新架构将描绘中美关系一个宏伟的新蓝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