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阿里巴巴与两千大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4日19:11  南方人物周刊

  阿里巴巴与两千大盗

  阿里巴巴如此大张旗鼓宣示以往的不诚信,不可能是一场纯粹的公关秀,因为这已经牵动了背后的结构,无异伤筯动骨

  特约撰稿  叶檀

  一向以新型与纯洁面目示人的IT行业裂解,先是2010年3Q大战,后是潜伏了数年的阿里巴巴诚信危机在2011年浮出水面。

  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子公司B2B赴香港上市3年零4个月之际,公告宣布,公司的内部调查发现,过去的两年里,共有2326名阿里巴巴网站的会员——“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国际买家,近100名员工合谋。为此,CEO(首席执行官)卫哲、C00(首席运营官)李旭晖负间接领导责任,引咎辞职;集团CPO(人力资源总监)邓康明降级另用。

  阿里巴巴与两千大盗真人版上演。

  是壮士断腕还是庸人割阑尾?

  一种观点认为,阿里巴巴在转型的关键时刻壮士断腕,是极具勇气之举,为未来的健康发展埋下伏笔,同时马云的内部信件展示了中国新兴企业建立商业伦理的努力。

  马云的内部信件以短促的语句,表达内心的激情,把清除不诚信的行为称为刮骨疗毒。

  信中称:阿里巴巴从成立第一天起就从没以追逐利润为第一目标,我们决不想把公司变成一家仅仅是赚钱的机器,我们一直坚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意味着我们宁愿没有增长,也决不能做损害客户利益的事,更不用提公然的欺骗。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一家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加分享、更加责任,也更为全球化的公司。

  引述了了数语,可以得知整封信的格局。写这封信的人显然想成为百年老店的创始人,成为新兴商业伦理的启蒙者,其志不在小。通过刮骨疗毒,阿里巴巴以至于整个马云旗下的公司都会尊崇同一种诚信理念。

  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很快出台。有市场人士通过阿里巴巴近两年的市场尴尬处境,以及卫哲带领公司后不如人意的表现、阿里巴巴泰山压顶的市场整合压力,表示这不过是马云借助超强公关能力的一种公关秀,而卫哲的内部信件显示出他对阿里巴巴诚信文化的信奉,如今挥泪受斩,不过是阿里巴巴转型过程中的替罪羊。因此,马云不是壮士断腕,而是割去了早该除去的阑尾。

  阿里巴巴如此大张旗鼓宣示以往的不诚信,不可能是一场纯粹的公关秀,已经牵动了背后的结构,无异伤筯动骨。

  首先受损的是阿里巴巴的身价。从阿里巴巴2月21日宣布公司首席执行官卫哲、首席运营官李旭晖引咎辞职到2月28日,阿里巴巴的市值损失已达到10亿美元左右,是2008年过冬之后的又一次重挫;其次,阿里巴巴壮士断腕,多数分析师下调阿里评级,对于未来阿里巴巴的转型、客户维护甚至内部治理提出一系列意见,将使阿里巴巴的转型过程荆棘丛生;第三,在强手如林的电子商务市场,阿里巴巴的停顿将给对手留下足够的空间。如同3Q之争所显示的,在丛林世界中,老虎也不能打盹。

  不刮毒则伤身

  阿里巴巴事件背后是一连串的事件,正是这些事件的存在使阿里巴巴处于不刮毒则伤身的危险处境。

  这家公司一些员工被业绩所苦,走上了坑蒙拐骗之路。从2009年开始的投诉到2010年仍未断绝,显示欺诈者已经与阿里巴巴现行的赢利模式捆绑到了一起。

  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增长乏力。据媒体披露,阿里巴巴B2B的模式是电子商务1.0模式,是信息平台模式,典型的销售导向型,靠中介费提升业绩。凭借规模效应可勉强支撑于一时,但包括马云等众多人早就认识到,不转型则无发展。2009年,阿里巴巴的业务经历了大调整,斥巨资收购其他网站,但前景仍不明朗,而竞争对手则越来越多,于是其销售人员业绩压力更大。

  有媒体披露,阿里巴巴的业务员帮助甚至怂恿客户造假,是个普遍现象,因为业务员可据此获得提成。“中国供应商”的收费主要分类,新客户加入“出口通”,每年收费2.98万元(今年1月1日之前是1.98万元);老客户可以加入每年收费5万元的更高级别的服务。如果要加入搜索排名,则要另外收费,比如搜索排名第一的,每年要另收10万元。

  不难看出,以这样的商业模式运作下去,阿里巴巴将走入绝境,在国际市场上信誉尽失,在国内失去有信用的大客户,劣币驱逐良币,活跃在网络上的将是越来越多的欺诈供货商与以业绩提成为惟一目标的销售人员。信用不存,业绩无处可附。根据阿里巴巴的财报,其2/3的收入来自于国际市场,一旦进入恶性循环,阿里巴巴的国际业务将命悬一线。

  不进行整肃,欺诈行为将继续蔓延,直至不可收拾。据记者调查,除了国际市场“出口通版”服务存在客户欺诈,在中国市场上63万多名诚信通会员中问题更多。为了招募更多诚信通会员获取收入,部分阿里巴巴销售人员竭尽夸大宣传之能事,经过认证的诚信通会员的供应商忽悠自己的客户,公司同样未善尽监管之责——一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商会主办的315消费电子投诉网站,罗列了15份阿里巴巴欺诈投诉案,这些投诉最早发生在2006年12月,最近的则发生在2010年12月。总共15份详细的投诉案中有12份涉及诚信通。

  有趣的是,有次笔者在地铁上,偶遇认出笔者的阿里巴巴销售人员,他自我介绍后直截了当地表示,阿里巴巴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管理与营销不能匹配,这座火山总要爆发,只是没想到爆发得这么快。

  阿里巴巴必须刮骨疗毒,除了追究高管之责,还必须建立内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这有关信誉,更有关生存。

  公司股权争夺战

  马云是阿里巴巴的灵魂人物,但阿里巴巴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则是雅虎。

  2010年10月,经过控股权大战,雅虎胜出。这家由马云在1999年一手打造的B2B电子商务网站,正在经历易主与欺诈的双重阵痛。

  而如果在这个冬天里,马云表现不佳,他本人在董事会的地位也将进入冬天。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财务数据,马云在阿里巴巴B2B业务只占5%的股权。2007年,马云曾“杯酒释兵权”,将几个占股份较多的高层驱逐出境。如果此次阿里巴巴在寒冬中表现不佳,马云也有可能在政治斗争中丢掉他的位置。

  2005年8月11日,雅虎与阿里巴巴集团在北京联合宣布,雅虎以10亿美元加上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获得阿里巴巴集团39%的股权。此后,阿里巴巴集团一步步向着自己不愿意看到的方向迈进。

  杨致远离开雅虎而新CEO、强硬的卡罗尔·巴茨上任后,雅虎成为阿里巴巴骨鲠在喉的一根尖刺。按照条约,从2010年10月开始,持股阿里巴巴集团39%经济权益的雅虎,其投票权将从当时条款约定的35%增加至39%,而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将从35.7%降为31.7%,软银保持29.3%的经济权益及投票权不变,届时雅虎将成为阿里巴巴真正的第一大股东。从2010年10月开始,雅虎在董事会的席位将由原来的一位增加到两位,即雅虎和阿里巴巴管理层分别可以委任两位董事,软银依旧可委任一位董事。条款同时规定,马云只要持有一股,就有权在董事会指派一个董事;从10月开始,雅虎、软银及阿里巴巴3个股东当时达成的“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不会被辞退”条款到期,这意味着,阿里巴巴集团第一大股东雅虎,将有机会按照董事会或公司章程辞退CEO马云。

  这当然不是现实,却是现实的威胁。雅虎坚定地不卖股、坚定地成为阿里巴巴的第一大股东,坚定地成为盯住阿里巴巴的第三只眼,并且,只要时机成熟,可以选择高价套现,或者赶走创始股东。

  阿里巴巴内部高管已有过调整。2007年公司就有“杯酒释兵权”、高管换岗事件,市场当时认为是马云巩固自己的地位之举,而现在卫哲等人辞职,市场有些人士再次认为,马云在彰显自己在阿里巴巴的权力。

  不论如何,如果阿里巴巴业绩下降、内部散乱,对于雅虎、对于马云都是打击,而马云面临的处境显然更为困难,除了实体的经营之外,他还要为最终的股权争夺战肃清后患。

  刮骨疗毒仍然具有示范意义

  任何争议都不能否定树立诚信企业文化的价值。即便马云以肃清欺诈的招术来达成自己一石三鸟的目的,同样值得认可。

  没有一家企业会因为失信而获得长期收益,一个经济体也是如此,长期失信的结果就是中国产品全部在市场上折价,只能以低价在国际市场出售。阿里巴巴的整肃有必要成为中国市场规则的样板。中国市场失信遍地、假冒伪劣横行、权贵资本处处,此时正需要企业家与消费者、监管者达成共识,重塑中国品牌的国际信用,马云此举是个可贵的尝试。

  企业与个人曝光自己的失信,总会为此付出短期代价,但从长期来看,他们将充分享受到客户带来的收益。

  堵住溃堤之穴将进一步坚定交易者的如下信心:阿里巴巴网站以及其所属的母公司文化是以诚信为第一价值的,虽然目前阿里巴巴的客户量下降、维护成本上升,但只要内部治理到位,未来阿里巴巴的交易信用成本将更加低廉。就未来商业前景而言,作为商务网站所必需的金融诚信度因此提升,这将有助于阿里巴巴获得第三方交易等金融工具。阿里巴巴的信用会因此上升,网络交易成本将因此下降。而阿里巴巴的股价同样问题不大,既然经历了2008年的严冬,就不会惧怕目前的深秋。

  一家企业也好,一个经济体也好,要降低成本屹立于世界,必须有具体的行为表明,这是一家有明确价值观的企业,并且是一家坚定执行自己价值观的企业;这是一个有信用的经济体,并且是能够坚定执行自己的价值观的经济体。

  这点,马云现在做到了一部分;如果阿里巴巴能以内部治理杜绝业绩虚假,那么,就做到了大部分;如果50年后阿里巴巴以信用与创新著称,那么,我们不但该恭喜这家公司,还要恭喜这个国家。

(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