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特纳 中国通胀带给美国机遇
盖特纳主张对中国经济采用“闪电战”,在美国国会讨论如何制约中国时,他是嗓门最大的一个
本刊记者 李超
2009年,上任不久的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 Timothy Geithner)回到北京大学,用新身份做了一次惯例性的演讲。演讲结束后,一位学生提问:“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安全吗?”盖特纳用十分夸张的语气回答:“非常安全(very safe)。”话音刚落,作为美国最大的“债主”,台下的中国学生哄堂大笑。事后,美国媒体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继成为美国议会和午夜新闻每日必提的压轴笑料后,‘骗子’盖特纳在中国人眼中也有了‘笑点’。”
对盖特纳本人而言,中美之间微妙的经济关系或许没有丝毫喜感,截至2011年初,他所服务的政府已经欠下中国高达9000亿美元国债,上任两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与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进行着金钱博弈。不久前,盖特纳在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上再次表达自己对中国的看法,他说:“中国日益严重的通胀压力所导致的成本上升,将影响到企业和投资者的商业决策,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提高竞争力的好机会。”随后,他补充道:“我们要确保这种局面的出现。”
当选财长以来,盖特纳一直饱受质疑,上任前甚至还惹过税务官司,但在金融危机中,奥巴马最终还是选择了他。重建国家金融体系、恢复信贷市场和汽车工业、税制改革、保护主义、应对金融外交事务,盖特纳上任伊始就帮助前者扛起一大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位学习过汉语的“亚洲通”在中国问题面前,也从来没有含糊过。
“危机”财长“亚洲通”
盖特纳擅于解决危机,也擅于制造危机。
2008年11月24日,盖特纳被奥巴马正式任命为美国财政部长,次年1月便曝出“乌龙”,美国一家媒体披露新财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时漏交3.4万美元税款。盖特纳没有否认漏税事实,但他坚称自己事先并不知情,奥巴马也迅速出面力挺自己一手提拔的财政大臣,他说:“我不会改变任何任命决定。“
当选财长后,盖特纳处理的第一件棘手工作是AIG(美国国际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破产危机。刚刚接手,AIG就因接受政府补助却仍然股东分红曝出丑闻,盖特纳站在舆论浪尖,险些成为最“短命”的美国财政部长,这回,奥巴马还是力挺了他。《时代》杂志将盖特纳接手金融危机留下的烂摊子形容为“泥足深陷”。当时,盖特纳大学时的密友曾询问他睡眠质量还能否保证,他淡定地回答:“你应该明白,我靠处理危机为生。”
的确,盖特纳有着应对金融危机的丰富经验。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他就是处理1997年和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主力军,参与制定了对墨西哥、印尼、韩国、巴西以及泰国的金融救援计划。1988年担任美国驻日使馆随员时,盖特纳曾亲眼目睹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熟悉盖特纳的人说,他喜欢向困局发起挑战,金融危机就是其中之一,有人称他为“金融危机先生”。
盖特纳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受雇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私人公司“基辛格同仁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 Inc),当选财长之前,他已经在美国财政部服务过三届政府和5任财长。2001年,盖特纳离开财政部,就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出任纽约联储主席。长期混迹于美国政府金融机构,帮助盖特纳结识了大批幕僚。担任纽约联储主席时,他就已经因为积极帮助中央银行抵制金融危机和信贷滑落,同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建立起了十分亲密的合作关系。高盛董事总经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总裁杰拉德·克里根、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以及前任财长亨利·鲍尔森都同盖特纳保持着紧密联系。尽管人们听到盖特纳当选时满头雾水,但借助这些,道琼斯指数在那天仍然暴涨了近500点。
在美国政界,许多人都认为盖特纳和奥巴马拥有相同的“大心脏”,这也是两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质疑声中一直可以坚持到现在的原因。议会内,盖特纳还是出了名的“脸皮薄”,批评家说他常常把政见上的不同化作私人恩怨,他的第一任老板基辛格这样评价:“盖特纳从不把反对者轰走,他喜欢彻底征服对方。”
与奥巴马一样,盖特纳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国外度过,他跟随父亲皮特·盖特纳定居过印度、泰国和津巴布韦。老盖特纳形容自己的儿子对于居住地的迁徙有着超强的适应力,他说,或许是童年不断的搬家让盖特纳适应了在飞机上生活,也适应了应对不同局势。正是这位为福特基金会工作了28年的“亚洲专家”将自己的儿子打造成另外一个“亚洲通”。
上任两年,美国经济开始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留下的阴影,相比之下,对盖特纳的褒奖声并没有增加多少。一位俄勒冈州参议员曾公开表示,为了降低失业率,恳请盖特纳辞职。另外一位众议院参议员更是直言不讳,他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上对盖特纳说:“平心而论,你的工作失败了。”接二连三的民意调查显示出,美国民众对盖特纳掌控经济的能力也已经逐渐丧失信心。这位参议员最后询问盖特纳:“为了其他人不至于丢掉工作,你是否会考虑功成身退呢?”盖特纳回应:“你们估计错误了形势,也低估了我的表现。”
敌人与朋友
1月底,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有人问盖特纳中美之间是否会发生贸易战,盖特纳回答:“我认为可能性很小,完全能够避免。”但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也不是没有一点可能。”他解释了自己的理由:“战争应该避免,战争威胁却有不错的效果。”上任两年来,盖特纳一直都是奥巴马处理与中国经济关系时的首要专家,在中国问题上,他最重要的工作是为总统安抚因中国崛起而焦躁不安的选民。
80年代初,还在达特茅斯大学上学的盖特纳曾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美国留学生到北京学习过,他回忆对中国的最初印象时说:“我们住在单独的留学生公寓,当时住在那里的只有来自朝鲜、东欧和西非的社会学者,房间里没有冰箱,菜里也很少能找到肉食。”
那段时间,盖特纳在北京大学进修了基本的中文,尽管后来在同中方进行重要会议时,他仍然需要翻译,但是,盖特纳总是试图拉近关系,让他的中国对手相信,自己其实并不依赖这些。语言并不是盖特纳在中国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时代》杂志说:“盖特纳用在中国学到的‘循序渐进’来应对中美关系,最开始,他试图让中国在货币价值、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开放上屈从于美国,这些目的实现后,再试图达到新的目的。
尽管在国际场合,盖特纳在中国问题上更多表现出的是温和与友善,但在美国国内,他却一直公开主张用美国式的“闪电战”制约中国。去年美国中期选举时,盖特纳借中国在劳动力和茶叶上的垄断倾销批评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够公平”。美国国会里,没有人在批评中国时比盖特纳的嗓门更大。美国媒体认为,盖特纳始终坚信中国政府会任由人民币凌驾于美元之上随意波动,这是他的一块心病,也是他赢得民众支持的一种武器。
在鼓动美国加剧中国通货膨胀的同时,盖特纳还预测,中国政府为了避免通胀将无可奈何地选择人民币升值,因为如果不那样做,更大的通胀就会发生,甚至有重蹈美国金融危机覆辙的危险。除了通货膨胀,盖特纳也应该十分愿意看到人民币升值,在去年9月美国国会就人民币汇率议题举行的听证会上,他就表示过人民币升值“步伐太缓慢,幅度太有限”,并呼吁中国允许人民币在一段时间内“明显地、持续地升值”,甚至表达出自己正在考虑新的更加强硬的贸易措施。
对盖特纳本人来说,中国或许并非那样充满敌意,实际上,他很享受曾经在中国的生活时光。离开中国6年后,盖特纳的父亲代表福特基金会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办事处,他通过这个机会结识了现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去年那场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听证会上,盖特纳也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复苏同样至关重要。他说:“中国使千百万人脱贫,现在正在加速推动中产阶层人口增长,鼓励扩大内需,这将给美国商品和服务带来更大需求。”
正如中美之间存在竞争而又双赢的微妙的经济关系一样,盖特纳对中国的个人情感也很难与其对华政策等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