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处于难破解的局面。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和党派提案,建议通过创新施行全国统筹的“教育券”制度,改变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两头不到岸”的现状。
教育经费“两头不到岸”
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11亿,其主体是从农村流向城镇的人群,而2008年全国妇联的统计数字表明,农民工子女的总数已超过8000万,其中流动人员约2000万。截至2010年1月,仅北京市流动儿童人数就达42万,其中28万在公立学校就读,其他分布在不同层次的自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对此,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表示,在目前教育体制下,教育部门的资金和服务主要针对公立学校,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惠及,大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硬件和师资,长期处于“低投入、低收费、低薪酬、低质量”的恶性循环中。
分配方法需要改革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全国政协委员王正福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使农民工子女既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两头不到岸”。
为此,王正福在今年两会上提案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实行教育券制度,他的想法在许多党派和委员中引起共鸣。
王正福表示,所谓“教育券”,其实是改革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政府将用于教育的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学生,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向政府兑取券值相等的资金流入。钱随人走,转移支付,学生可凭“教育券”到任一地区的学校就读。
王正福认为,要做好这件事,必须把义务教育投入责任界定为国家宏观调控,以中央投入为主,同时强化手段,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平台,让流入和流出地都清楚本区域内人员的来龙去脉,便于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间责任协调,配置资源。此外,还应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
本报记者 潘高峰 江跃中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