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医疗暴力维权背后:折射转型社会患病症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7日09:26  瞭望

  《瞭望》文章:医疗暴力维权的背后

  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的两场小组讨论中,委员们频频引述近年发生的多起医疗纠纷血案,强力谴责医疗维权走向暴力的现况,其热度甚至超过临近“中考”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目下,患者医疗维权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其一是“私了”,即患者借助私人力量和医院达成解决协议;其二是“官了”,即在卫生行政部门的主导下,按照正常程序达成解决协议;第三则是“司了”,即通过司法的介入等达成解决协议。

  全国政协委员林野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的情况是,患方往往不愿意走后两种途径,就是想通过“闹”达成“私了”,放眼全国,从闹事到停尸、从打人到杀人,医闹甚至已经成为一门职业,医患冲突日趋升级。

  的确,在医闹兴风作浪的暴力事件中,救死扶伤的医生落得个非死即伤的下场,这不但令国内医疗界心绪难平,甚至引起“友邦惊诧”——2010年,国际知名医学刊物《柳叶刀》就曾发表述评文章“ChineseDoctorsAreUnderThreat”(《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

  但倘若放下胸中彼此的成见,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在医疗纠纷暴力维权的背后,是机制患病的事实,也是社会染病的投射。

  从患方角度看,其往往认为医生和医院对自己痛下“黑手”——“大处方”、“大检查”令医疗费用数额惊人,特别是在红包、回扣成为行业潜规则的情况下,他们会责备医生缺乏医德,以治病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特别是在自己花了大钱还没能治好病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感觉自己“被宰”、医生和医院“图财害命”,希望通过“闹”来避免“人财两失”。

  而在医方看来,医学本就是一门充满局限性和风险性的学科,远未达到包治百病的程度,对大多数疾病来说,医生只能是缓解、拖延,而不能治愈。因此,他们认为患方要求治愈近乎苛刻。至于态度生硬冷漠,那是工作繁忙所致;红包回扣,则更是对这个岗位“高风险、低收入”的补偿。

  医患各执一词,与中国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密不可分。目前,中国公立医院能够得到的政府投入非常微薄,其运营主要依靠药品收入和检查收入。于是,医院制定相关政策,把医生收入与病人缴纳的费用挂钩,医生也就被推上了“卖药、卖检查”的战车。

  可以想见,在此种情况下,一旦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发出质疑,特别是纠纷缺少可供信任的第三方去仲裁,医生就容易代体制和机制受过,成为无辜的牺牲者。

  而缺乏信任,则是转型社会患病的症状之一。在这样的时刻,旧房已拆,新房待建,人们往往缺少安全感,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这在医患纠纷的尖峰时刻表现得就更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冲破医疗维权的暴力化,无疑困难重重。□

(编辑:SN01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