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荣兰祥:职业教育要把工厂搬进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1日14:13  《小康》杂志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蓝翔技校校长荣兰祥:

  职业教育要把工厂搬进学校                   

  中国小康网3月10日电(记者 苏枫)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温总理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蓝翔技校校长荣兰祥在两会驻地中国职工之家接受《小康》专访时表示,新形势下,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上下功夫,这是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荣兰祥认为,要实施把“工厂”搬进学校的教学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阶段,职业教育大多采取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只学习理论,实习安排到企业。因目前企业都是实行经营责任制,学生到企业实习带来了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加重了企业负担,企业难以安排学生实习生产经营的过程。许多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往往不去实习,实习期结束,企业给盖个章就算实习了。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即使进入企业就业,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

  荣兰祥认为,要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必须把“工厂”的生产经营过程搬进学校,使理论和实习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掌握必需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从而达到就业素质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符合。

  目前,一些教材质量不高,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的内容与市场就业需求相脱节;有的内容滞后,落后于当代科技发展的水平,与企业生产设备、工艺现状不对接;学生所学非所用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以实际解决问题为重点,针对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特别是要注重把案例编入教材,以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要删除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把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有关内容编入教材,使之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荣兰祥说。

(编辑:SN031)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1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两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