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焦点面对面)日本核泄漏会不会对我国公众健康造成影响——权威人士解答百姓关切事项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受地震和海啸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作为日本邻国,中国特别是沿海一些省区市是否会受到核辐射污染?我国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空气、食物、饮水还是安全的吗?百姓到底要不要采取防护措施……带着这些问题,“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相关主管部门和多位权威专家。权威人士明确指出:
——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不会对我国造成不良影响。
——某些论坛和电子邮件中散布的“辐射范围图”完全没有科学和事实依据。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密切监测,实时更新数据,一旦出现异常,会及时向社会公布。
——公众需要加强对辐射防护知识的学习掌握,但根本无须恐慌。
“网上流传的核辐射示意图根本没有依据”
记者: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幅日本核辐射扩散示意图,在这张图上,日本核电站核泄漏辐射范围包括了我国东南沿海大部地区,这是否可信?核泄漏放射性污染物会不会对我国产生影响?
陈竹舟(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这张示意图完全是没有依据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日本核泄漏对我国没有产生影响。我国已经启动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结果没有任何异常。
记者:导致放射性污染物远程扩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孙军(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国家核应急协调委专家咨询组专家):影响核物质扩散的因素有很多,气象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涉及指标主要是风和降雨。
风可以影响到核物质扩散的速度和方向。如果大气比较稳定,风速较缓慢,核物质的扩散就会很慢,局限在原地附近。反之,如果风速较大,污染物出来后,将随着风向下游扩散。
降雨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污染物将和水混合在一起,沉降下来,从而减少远程扩散。
放射性污染物不会“飘”到我国
记者:从天气实况看,放射性污染物会不会影响我国?
孙军:根据最新气象资料,预计到本月21日,中低层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或西南风为主,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气流为主。22日至24日中低层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或西北风为主,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气流为主。总之,未来十余天,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向东或东北方向扩散。
我国位于日本国西面,中间有日本海、朝鲜半岛、黄海、东海相隔。所以从扩散途径看,日本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沉降物扩散区域距离我国较远,而且会随着风向进一步远离我国。
洋流方面,根据洋流气候特征,福岛外海为偏东至东北流向;根据风浪预报,福岛外海以偏北至西北的浪向为主,间或有短时的西到西南的浪向。综合分析,核扩散物将随洋流及风浪向东至东北方向移动,未来十天对我国沿海也无影响。
记者:未来一段时间,如果随着季节更替,风向改变,污染物是否会扩散到我国?
孙军: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之后,大气环流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污染物一到大气中,就会逐渐稀释,浓度将会大大降低。因此,现在无需产生疑虑。
“切尔诺贝利事件可以作为参照”
记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确定为最严重的7级。与之相比,日本福岛核电站这次核泄漏的程度如何?
柴国旱(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这次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目前日本官方确定的事故等级为4级,远低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7级。即便现在一些国际组织正在重新评估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等级,但从目前情况看,此次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绝对不会发展成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严重事件。
切尔诺贝利事件,是整个反应堆堆芯碎裂,造成大量核物质外泄。而福岛核电站在地震发生时就已经停堆。日本已经采取了包括注水在内的很多措施,虽然形势还没有完全稳定,核事件等级可能会达到5级,但绝对不会发展成为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件。
夏益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当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其控制范围也主要在30公里左右。当时我国只在空气中检测到少量“蛛丝马迹”,没有对我国产生影响。核泄漏事故受到公众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度恐慌没有必要。从影响健康的意义上讲,这次核泄漏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
“要让公众及时了解情况”
记者: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如何保证公众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
陈晓秋(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自3月12日起,环境保护部已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对这一事故进行密切跟踪,监测结果在环境保护部网站上公布。我们还将通过模拟软件对大气环流等进行计算,评估对我国的影响,及时有效做好应对工作。
郑国光(中国气象局局长):设立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的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将滚动制作及发布预报产品、进一步提高预报服务准确性,加强天气会商研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孙军:我们将24小时连续密切监视核危险区域的发展状况,启动核应急预报系统,分析扩散趋势,为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最及时、最精确的核应急预报产品。一旦发现异常,将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布。
“尚无必要采取专门防护措施”
记者:假如发生最坏情况,放射性污染物影响到我国,该如何应对?
陈竹舟:当前,加强监测最为重要,如果事故继续恶化,我们预计,在一些地区监测到的数据可能会比该地区本底水平略高,但对公众的健康也不会产生影响。
记者:从科普角度,能否介绍一下对放射性物质的飘散有什么防护措施?
苏旭(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研究员):如果处在放射性烟羽下风向的范围,可以通过关闭门窗,尽量避免室外活动、避免吸入放射性物质,必须外出时,戴上口罩,并做到勤洗手、勤洗澡。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受到各种辐射。当辐射剂量低于100毫西弗时,医学上观察不到对人体的确定性效应,即明显的组织损伤。就现在的状况而言,没有必要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大家可以正常生活,也没有任何必要服食碘片。由于碘片的服用有许多禁忌症,如果没有在专家的指导下服用,很可能有害无益。
“对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不必过于紧张”
记者:辐射污染物会不会通过人员流动、货物运输携带传播?
苏旭:对于从核辐射较严重的区域撤离的人员,相信在他们登机前会接受相应的放射性污染检测,并采取洗消等措施,消除体表污染。根据日本目前情况,在东京等一过性烟羽范围内城市的中国公民,即使有轻微污染,也不足以产生明显的健康影响。
夏益华:撤回人员没有去过事故区域的,一般不需要检测和隔离措施,飞机也是这样。
记者:从日本进口的农产品会不会受到污染?
夏益华:日本已经对污染地区的产品采取了控制和隔离措施,所以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来讲从日本进口商品不会带有污染物质。
陈竹舟:对事故发生区来的一些农产品,如牛肉等有无污染要加强监测。公众则不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
李元平(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鉴于目前福岛核电站事故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质检总局已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放射性物质入境的风险分析,切实做好口岸核与辐射物质监测工作。
记者:如果乘坐飞机经过日本上空,会不会受辐射影响?
苏旭:机舱是一个密闭良好的整体,连空气都无法进入,辐射尘埃不会影响乘客身体健康。(记者霍小光、吴晶晶、张辛欣、罗沙、胡浩、朱立毅、董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