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做好人民的政府
“国之命,在人心”,铁打的人民流水的官,民心、民意、民权才是最可靠的“约束性指标”
文/汤耀国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也是躁动的季节,这个春天尤其如此。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然确定,在面面俱到之中,突出了民生优先原则。开启民富时代、提升幸福程度,俱系这一纸蓝图。对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干部来说,如何让蓝图落地,考验着他们的本事,亦即政绩。而五年“总路线”实施前半程,恰是换届交班之时。“十二五”开局的今年,地方集中换届,明后年中枢也预期交班。各级领导干部,会如何忙将开去?
大凡任期与规划皆是五年制,但是不同步。理论上,都是人民的政府,都是人民的事业;事实上,规划有规划的逻辑,任期有任期的“道理”,一个要看得远,一个要想得近。政绩饥渴并非坏事,“冲动”则可能变成“魔鬼”。若是见效快、易做、赚钱的事自己先抢了,见效慢、难做、花钱的事留给后面,势将后患无穷。是故,民生规划的实施,政事实为一大需提前因应的变量。
过去有教训。查阅“十一五”规划答卷,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三项指标没有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去年下半年不少地方强行拉闸限电,临时抱佛脚才涉险过关。教育经费投入,十几年里也是迟迟不达标,一再在不同规划中予以延期。
现在仍有苗头。从近期各地陆续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来看,仅有少数省份弱化经济增长指标,大部分仍锁定“加快发展”,GDP增速目标普遍高于国家水平。
GDP只是手段,民众福祉才是目的,亦即中央一再宣示的“发展为了人民”。但过去多年,在可视化的政绩导向下,几有本末倒置之势,酿成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终致民众的幸福与尊严堪忧。国家“十二五”规划此番主动调低经济增速,重心向教育、医疗、社保、收入分配等与民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领域倾斜,厘清本末之意,跃然纸上。
但仅仅有承诺是靠不住的,当承诺者与执行者并不完全一致时,就更不易实现。而最难料的,莫过于执行者易人。
达成政策目标,在公权力系统内,最直接的办法自然是祭起考核指挥棒。考核分数影响仕途,一票否决之严厉方式更是常有立竿见影之效。以往政绩的取得,多拜这一传统法宝所赐。
考核的效果,既取决于中枢政策的正确性,也取决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2003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考核亦作相应调整,GDP不再一美遮百丑,民生指标后来居上。这一过程仍未完结,温家宝总理日前即表示,落实“十二五”规划,需彻底转变唯GDP的观念,彻底改变对干部政绩的考核。
规划与任期时间不同步,一定程度上亦可由考核的灵活性予以弥补。常规考核为年度考核,另有日常考核、任前考核、离岗考核等。此次国家“十二五”的各项目标,按例会分解到各地方、各部门,同时也需注意各时间段的进度。如已确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程一样,五年共3600万套,前两年各建1000万套,差可避免任期的掣肘。
不过,考核魔力再大,终归有其局限。目前的主流话语往往使人产生一个印象,即中央对人民负责,地方对中央负责。这一链条虽也自成体系,但在地广人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下,最高庙堂与江湖百姓客观上离得较远,央地之间则层级较多,其间信息传递容易失真,监督成本所费巨大,上下其手的漏洞亦不难找出。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症结俱在相对封闭的权力金字塔内。
“国之命,在人心”,铁打的人民流水的官,民心、民意、民权才是最可靠的“约束性指标”。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乃至通过民意遴选政务型官员,何愁其不重视民生。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已然证明,受托、受制于人民的权力方能真正为人民服务。中国过去改革的成就,关键一点是还权于民,在经济上迅速做大增量。此番大规模启动民生事业,做大增量的同时还得调整存量,也就需要伴以一场更深刻的公民权利扩展运动。一如总理所言,“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
对当政者而言,改革成功与否,还涉及自身地位。诚然,“中国不是中东”,但总书记近年一再警示,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总理日前坦承,要“消除人民的怨气”。可见,近年执政党方略与国家发展方向的校正,既是对原初意识形态的回归,亦属当下形势使然。高层忧患如是,全党全国情将如何?
置于历史长河,五年犹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接下来的五年是为改革的重要时间窗口,发展瓶颈已现但战略机遇犹在,社会矛盾凸显而未至失控边缘。虽说形势比人强,制度重建总要靠人来推动,上下合力无疑是最优化的路径。摆在政治家面前的正是这样一个可致功德无量的机会:顺应民心所向和潮流所趋,以五年规划和上下换届为契机,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突破对原有路径的依赖,破除既得利益的阻碍,做好人民的政府,提升民众的福利,永续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