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邓亚君发自北京 3月16日中午,匆匆吃了点方便面后,尹光辉和队员们带上装备又出发了,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进入日本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的第四天。当地的能见度并不太好:刚刚下了场大雪,天色阴沉。
有队员挪开一块挡住视线的木板,透过昏暗的光线朝废墟内喊了喊,还是无人应答。
按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的判断,在这场先地震后海啸造成的复合型灾害中,预计日本最终的遇难人数可能上万。“生还几率比较小。”他摇摇头。这次没参加救援行动的他,在北京时刻和大船渡市的队友们保持联系。
用高尔夫球杆搜索生还者
曲国胜之所以这样讲,源于大船渡市位于谷底,两面依山。当海啸绕过矮山,直接冲上海岸后,速度更快、力量更大,几乎将大船渡连底冲洗了一番。
不过救援队队员们仍然抱持希望。领队尹光辉透过海事卫星电话告诉曲国胜和其他同事:“现场风雪交加,非常寒冷,但队员们坚持不放弃。”
作为最早到达日本重灾区的国际救援队,中国队员们配备了先进装备,包括声波探测仪、光学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等。然而经过海水浸泡过的废墟给搜索工作带来极大难度,不光要借助装备,队员们更多的是通过喊话、通过经验寻找生命迹象。
“现场能闻到一些异味,队员们表情都很严肃。”一位在救援现场的记者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在特殊的地形和灾难现场,有队员借助起了其他工具。
“哗啦”一声,副队长周敏举起高尔夫球杆重重一摔,打碎了一辆被海啸冲翻在地的蓝色切诺基吉普车侧窗,然后蹲下身,探头寻找车中发出臭味的原因——大船渡散布着大量遭海啸掀翻的汽车,这时车里的高尔夫球杆成为搜寻车内幸存者的好工具。
每搜索完成一处,中国队员们便在墙上注明标记,以提醒其他国际救援队。在中国国际救援队之后,陆续到达重灾区的还有美国、英国等国际救援队。
没敢告诉父母来救灾
3月15日上午7时,在一所破损的房子里,队员们发现了一位老年长者的遗体。面对逝者,大家一起低头默哀。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海啸到来时,刚好抓住了某个物体或者顶梁柱,身体则有一部分被泥沙困住。”曲国胜描述了遇难者最有可能生还的场景。
但他同时介绍道,有别于地震救援中的黄金72小时,海啸留给人们的黄金救援时间不过是预警后的10分钟而已。
“预警不是预报。”他强调,“预警都只能在地震发生后进行。在日本岛国的环境下,从震中传达上岸的地震波会产生一个时间差,大概10秒,这是地震预警时间;而再到海啸上岸,又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差,人们才得以从地势低洼处逃生到地势较高处。”
而日本此次受灾后的另一个特殊性便是次生灾害发展日益扩大。3月15日,当福岛核电站再一次传出爆炸声,重灾区内余震不断时,随救援队提供外联服务的中国驻日使馆外交官石泽毅感慨道:自己来大船渡救灾,连父母都不敢告诉,怕他们担忧。
商店不收中国队员的钱
生命与时间赛跑下,救援队总结了两个搜索优先原则:“当地人介绍有失踪和死亡人员的地区,我们优先搜索;海啸时海水最高处以上的房屋残部,优先搜索。”以确保能第一时间搜索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废墟。
由于供水短缺,救援队员在抵达大船渡后只能“三不洗”:没洗过脸,没洗过脚,也没刷过牙。而除了完成正常救援任务外,队员们还帮助当地民众搭建帐篷、搬运物资、疏导交通。
“有当地民众看到我们时都主动打招呼,还行鞠躬礼。很多人用很不流利的汉语跟我们讲‘你好’,‘谢谢’。”队员徐志忠和北京后方通报情况时有感而发,曲国胜听到后则说,这是他接连几日来最感到欣慰的消息。
人们的感动还有:当中国救援队队员想要进入一家限制购物人数的便利店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时,热情的店内工作人不但分文不收,而且还免费赠送给队员们其他许多食品和必需品。临别时,大家相互握手感谢。“这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暖烘烘的。”队员们说。
“我们会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小组办公室对救援工作的协调来决定在日本的救援时间。”曲国胜说,当初派遣救援队时诸多同事请愿,而未来“如果日本方面有需要”,他和同事们将随时准备驰援。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