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中国国家形象广告,朱幼光呈现出来的是毋庸置疑的自信,高峻则是有些谨慎。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提起中国国家形象片,绝大多数人能想到的就是由章子怡、周迅等“中国五美”领衔的《人物篇》。除了广告业内人士,鲜有人知,这并非中国的首部国家形象片。早在两年多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以下简称国新办)就已经策划出一部30 秒的国家形象片《幸福篇》在CNN、BBC等海外主流媒体播出。
贴钱做事
高峻,上海梅高创意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高广告)董事长,正是中国第一支“国家形象片”的创作者。
2008年3月下旬的一天,高峻的老熟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系主任陈刚告诉他,国新办准备组织一些顶级的广告公司竞标,拍摄一个在国外主流媒体播出的国家形象广告片。当时,北京奥运火炬在世界各地的传递正在遭遇阻力。
最终,高峻带领的梅高广告——一家彻头彻尾的本土广告公司,在12家竞标者中脱颖而出。花了四个月制作出来的片子最终于2008年8月6日起在BBC等媒体的黄金时段播出,伴随着整个北京奥运会,播了差不多两个月。
很多人认为,为国家制作广告形象篇,一定大赚一笔。高峻说,梅高广告制作第一支国家形象广告片,贴了不少钱,以至于当国新办第二次向他摇橄榄枝的时候,他不再敢碰。
赔的钱中,一部分来自中标前的样片制作费用。这笔费用,全由公司自己承担。
高峻制作了五个样片,影像素材主要来自资料库,按照创意进行重新编排制作。其中,版权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高峻曾希望国新办能在版权问题上给予帮助,但最终还得靠自己解决。
另一笔费用是发生在中标后的创意策划阶段,梅高广告请了多名广告业内的顶尖级策划人才,一道帮忙出谋划策。智威汤逊、麦肯、奥美等顶级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都参与其中。
正是出自对经费的考虑,高峻不想再贴第二次。
而2010年播出的国家形象广告,也让策划的广告公司——上海灵狮广告公司赔钱了。
总策划朱幼光告诉《中国周刊》记者,这个60秒的广告给出的经费就只是平时拍同等时长广告费用的一半而已,还是那种没有名人代言的。
总导演高小龙甚至自曝,从2009年年底开始全身心投身拍摄这个广告,整整一年多的时间,他都只是拿着普通白领的工资水平的收入,还是中下水平而已。
而据朱幼光了解,广告在时报广场的播出,耗资也极低。“如果不是考虑到今后巨大的市场,估计时报广场是不会如此轻易同意的。”
媒体事件
和第一支国家形象广告在国内默默无闻相比,第二支广告甚至在拍摄的时候,就人尽皆知。《人物篇》在美国甫一推出,它的三个版本(一个60秒完整版,两个30秒版本)的视频就在国内曝光,连同15分钟的《角度篇》也在人们的热追下,提前在网络上播出,的确算得上“万众瞩目”。
所有关于片子的争议:人物的选择、片子表现形式,播出地点的选择以及国内外的反应,朱幼光说,一切都在创作团队的考虑之中,甚至,也是他们期待的。
“严格说起来,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广告片,而是一个策划的颇为成功的媒体公关事件。”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所长、广告学教授何辉对《中国周刊》记者说。他和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系主任陈刚都是国家形象片广告的顾问专家。
在第二支广告创意策划阶段,何辉和陈刚就希望片子有突破,有争议。这样才能引起话题,进而引起媒体关注,媒体关注后,传播效果又呈几何级数地增加。这正中广告制作者的下怀。
不过,高峻在制作第一支形象片的时候,就没有这么洒脱了。他给自己定调是在做铺垫性的工作,尽量直白,保证方方面面满意,不要去追求开放和创意。
最终,他在片子里呈现的是“幸福的中国”,30秒里讲了三条线:一条是中国悠久迷人的文化;一条是中国不同的人;一条是中国红;片尾是一个小女孩划亮一根火柴,结合汶川大地震,表达中国的爱心和希望。整个片子力求让外国人感觉舒服、好玩、喜欢。
这部广告片当时播出之后,的确没有引发什么争议,反响甚至有些平淡。
高峻看到第二支形象片之后,感触最大的就是,和第一支相比,这支透出明显的自信。无论是片子的呈现形式,还是片子中人物的神情动作,包括片子播出平台的选择,都彰显出毋庸置疑的果决,是一种强势的主动出击,不再像第一支那么小心翼翼了。
新的形象广告篇不再能容忍平淡。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教授何辉说,灵狮公司在制作第二支广告的时候,最早的构想是要阐述中国文化与哲学理念,儒家文化、和谐与多元共存什么的。样片做出来之后,专家们都觉得太平淡。
之后,朱幼光才转换思路,拿出《人物篇》,这是和过去所有策划都不同的创意,尽管有争议,何辉还是很看好这个策划。
在15分钟《角度篇》里,朱幼光撰写的文案中,提到了自由、民主、多元化问题。这1700字的文案,他写了1 个月,出乎意料的是,稿子送审的时候,几乎没有修改什么。
“第一次的确是一次试水,虽然外国也有制作形象片的先例,但他们多为制作旅游形象片,或者招商引资的宣传片,并不像我们这样要做一个反映整体国家的片子,我们只能一步步试探。第二次有经验了,胆子就大些了,对效果的期待也更大些。”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系主任陈刚说。
“最大的广告”
尽管是做铺垫,而且尽量收敛,第一支形象片修改的次数多得高峻已经记不清楚,其中的难,他甚至“无法用言语表达”。
高峻制作国家形象广告时,因为西藏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风波,中国显得很被动。
决定参加竞标之后,高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集那段时间胡锦涛、温家宝在国外的各种演讲,做深入研究。
“在中国做这件事,难的不是创意本身,难的是要从国家领导角度,找准这个时代的点,符合他们基本思想和理念。 ”高峻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告诫自己,把握政治细节要放在首要位置。
朱幼光其实也参加了第一支形象广告的竞标。从那之后,他一直做这方面的研究,他找来能找到的所有外国人拍摄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来看。做第二支广告片的时候,倒是不用再像高峻那样去揣摩“上意”,因为国新办在发标的时候,已经很明显地告知,这次的思路就是:当代中国当代精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这个命题作文并不好做。朱幼光认为,《人物篇》能够通过,是种明显的进步。
做“国家最大的广告”,也并非一路绿灯,相反,很多情况下,朱幼光他们需要不停地请求国新办的各级领导帮忙,而他们甚至动用私人关系帮助解决困难。“不是他们的帮忙,不是他们有效率的工作,这版广告片恐怕出不来。”
“这件事做得非常难!”朱幼光感叹,不过,虽然赔钱,能制作这个“最大的广告”,仍然对一个广告人充满了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