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1日10:45  南风窗

  文|王永中|

  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和核电泄漏事故,在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目前,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处置虽有所进展,但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核辐射污染物仍在继续扩散。作为中国的主要邻国,日本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贸联系,日本大地震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日本地震的财产损失

  日本本次大地震的重灾区东北地区是日本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规模占日本GDP的8%左右,分布了汽车、核电、石化、半导体等一些重要产业。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岩手、宫城、福岛三县占日本GDP的4%,与当年阪神地震时神户地区的经济比重基本相当。同时,东北地区还承担着向日本经济中心关东地区供电的任务,而关东地区占日本GDP的40%。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东北电力公司在本次地震和海啸中损失严重,导致关东地区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对日本的打击是全方位的,如民众生命安全、环境质量、产品品质和国民消费信心等。

  鉴于目前日本核电危机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及东北重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尚未启动,现阶段不可能对此次大地震的损失作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不过,几乎所有观点均认为,此次东北大地震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将远大于阪神地震。根据日本官方的初步估计,东北大地震的损失空间为15万亿~25万亿日元,约占日本2010年GDP的3%~5%,而世界银行的预测相对较为乐观,损失规模约为1220亿~2350亿美元,约占GDP的2.5%~4%。综合上述两者的预测,本次大地震的财产损失区间约为1220亿~3125亿美元。

  阪神大地震造成了1000亿美元损失,明显小于本次东北大地震。在阪神地震的损失中,政府、企业和家庭部门几乎承担所有的损失。其中,政府承担了380亿美元的损失,占38%。而私人保险公司仅承担了7.83亿美元,占0.78%。这与当时地震保险投保率低密切相关。例如,震区兵库县仅有3%的居民投保地震险。随着日本居民投保地震险的意识提高,私人保险公司承担本次大地震损失的份额将显著提高至11.5%~14%,达140亿~440亿美元。若政府继续承担38%的损失,除目前预算120亿美元外,日本政府需要在2011~2012的两个财年追加灾后重建预算350亿~1100亿美元。这意味着,在2011~2012财政年度,灾后重建将导致日本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平均上升0.35~1.13个百分点。考虑到目前地震灾情的严重性,日本财政赤字上升1个百分点是完全可能的。

  显然,日本灾后重建将导致日本政府债务问题继续恶化。2010年,日本政府负债总额占GDP比例已达200%。据IMF的预测,日本公共债务占GDP比率在2012年、2016年将分别升至232%、277%,从而日本将成为发达国家历史上财政状况最差的国家。不过,日本政府债务问题并非迫在眉睫,不会发展演化为主权债务危机。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日本政府债务的95%由本国居民持有,外国投资者仅持有5%;二是日本政府债务利率水平极低,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速度可控;三是日本持有大量外汇储备,日本可通过抛售一部分美国国债来满足国内灾后重建的资金需求。

  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

  目前,东北大地震引起的基础设施破坏、电力供应短缺和核辐射扩散,已经对日本实体经济、日元汇率和金融体系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日本今年GDP实现正增长的难度在不断上升。

  在本次大地震中,日本的主要制造企业虽未受到严重破坏,但电力供应短缺和交通设施损毁导致许多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关门停业。而且,交通道路损坏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原料供应,而且导致产成品难以运至机场或港口。同时,日本低库存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加剧了日本产品的供给短缺。日本企业在半导体材料、芯片设计及制造、光学器材、机床和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例如,日本的硅片产量占全球60%,芯片业占世界市场的20%,日立公司的空气流量传感器占世界总供给的60%。大地震造成的日本零部件供应的临时性中断,导致一些关键零部件的供货紧张和价格上涨,影响产业链下游的欧美、亚洲生产商的正常生产。

  但日本企业在制造业供应链中的优势并不是绝对的。若日本零配件供应短缺维持的时间较长,全球各行业的生产商将会争相寻找替代性的零部件和供应商,日本企业在世界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将会遭遇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例如,韩国、台湾的电子企业将争相抢占日本让出的市场空间。又如,欧美、韩国的汽车企业已经夺走了日本汽车企业的一部分市场份额。同时,核泄漏危机对日本产品的美誉度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目前,世界各国在禁止进口遭受核辐射的农产品的同时,加强了对日本产品的检测。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对日本产品的心理态度将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很可能由震前的趋之若鹜转为避而远之。

  而且,许多国家的商船因惧怕核辐射,已经不再停靠东京港,这将对日本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为规避地震频发的风险,一些日本企业将会调整其现行国际生产格局,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出日本,这将加剧日本产业的空心化问题。若核危机仍迟迟未能控制,日本将很可能由一个繁忙的世界工商业中心而沦落为一个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经济“孤岛”。

  地震给日本金融系统的运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股票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日本股票市场对东北大地震做出了恐慌性反应。震后第二天,日经股票价格指数下探至8605点,共下跌了18%。目前,日经指数在9200点的水平维持震荡行情。股票价格大幅下降将导致银行、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的股票资产价值缩水,而这将恶化日本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二是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将使得日本的保险公司面临着巨额赔付,为支付即将到来的保险赔付资金要求,日本的保险公司就必须变卖金融资产,这些金融资产散布于日本、欧美的金融市场,这将不仅导致日本市场证券资产价格下跌,而且易引发日本海外资产回流和日元大幅升值。三是大地震导致许多企业损失惨重甚至关门停产,这将导致银行出现不良资产问题。

  本次地震后,日元汇率的反应非常迅速。地震当天,日元升值1.5%。3月17日,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升至76.25,为战后历史最高点,升值了8.9%。在G7国家的联合干预下,日元兑美元汇率回落至81。关于日元大幅升值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日本海外资金回流,日本政府、保险公司和企业需要赎回美国流动性资产,用于国内的灾后重建。例如,在发生阪神地震的1995年第一季度,日本海外资产回流的规模为79.3亿美元。二是基于阪神地震后日元大幅升值的经验,投资者因预期海外资产回流和日元升值而大举做多日元,从而推高了日元汇率。三是日元与澳元、美元的套利交易,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很多日本民间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套利交易,将日元兑换成美元、澳元和欧元等货币,以获得比国内更高的收益。

  但日元升值是短期现象,日本财政经济基本面、海外资金回流规模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均不支持日元长期走强。

  本次地震对日本经济影响的程度和长度将远远超出阪神地震,而且灾后重建的难度更大,速度更慢。主要原因有:一是阪神地震的震央虽处于日本核心工业地带,但仅局限于地震一种自然灾害,日本政府可驾轻就熟,从容处置,而东北地震是地震、海啸和核电泄漏三大事故的叠加,史无前例,对日本政府和社会的灾害应对能力形成严峻挑战。

  二是核电危机迟迟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核辐射污染物随大气流动在日本东部地区不断扩散,对日本的空气、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对日本的自然环境、农渔产业、旅游业、物流业和对外经贸活动形成严重的冲击。

  三是相对于港口、交通设施,电力供应恢复的周期长,在核电供应大幅下降后,日本只能利用火电来弥补核电的不足,而新建火电站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在短期内,日本只能通过提高现有火电站产能的方式,来增加电力供应,从而日本电力供应的恢复时间至少需要2~3个月的时间。根据历史经验,2011年上半年日本GDP将出现负增长。当日本灾后重建工作大面积展开后,日本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将触底反弹。2011年全年日本GDP将很可能是一个微弱的正增长。日本灾后重建所创造的巨大需求效应,将可能持续4~5年的时间。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日本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日本东北大地震主要通过供应链和贸易途径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2010年,中国从日本进口1768亿美元,向日本出口1212亿美元,分别占中国进、出口额的12.7%、7.7%。2010年,在中日贸易中,日本在机电产品顺差最大,达375亿美元,而中国在纺织品方面的贸易顺差较大,达182亿美元。

  从总体上看,中日之间的贸易呈现出互补性特征,贸易领域主要集中在机电设备、电子产品、车辆、光学设备和纺织品等行业。日本制造企业控制着关键技术和品牌,在价值链中居支配地位,而中国企业从事加工组装,在价值链中处于从属地位。中日之间贸易基本呈现如下格局: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向中国转移技术含量较低的产能,本土保留核心元器件的生产,将关键零配件出口至中国工厂进行组装,产成品一部分返销日本,大部分出口欧美市场,而中国向日本提供纺织品、煤炭、石油、矿产品和农产品等。

  日本大地震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一是日本企业停产将导致下游的中国加工企业面临关键零部件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的问题,对中国加工企业的生产和出口供货能力形成负面冲击,并助推中国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二是日本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日本经济萎缩将降低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三是日本核电危机导致全球核电产业受挫,全球对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发电需求势必上升,从而导致化石资源价格上涨,加剧了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四是日本保险商和投资商抛售美元证券资产,将引发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上升和价格下跌,从而影响中国持有1.6万亿美元证券资产的价值。

  日本大地震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有:一是核泄漏和大地震给日本农业、食品工业造成巨大破坏,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食品出口将会增加。二是日本灾后重建将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特别是建材产品。三是日本经济萎缩将导致矿石资源和贱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短期下跌,有利于缓解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四是日本地震灾害频发将促使日本制造企业加快全球生产布局调整,扩大向海外转移一些关键零配件的产能,这将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为应对日本东北大地震的冲击,中国应采取如下对策:一是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降低外部需求下降的冲击;二是实行适度紧缩性货币政策,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三是调整现行能源政策,审视核电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构,增加能源定价话语权;四是引导国内加工企业构建分散化的零配件采购渠道,防范供应链中断风险;五是加强食品行业监管力度,引导和鼓励国内食品企业开拓日本市场;六是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日本企业将部分先进零配件和机电设备的产能转移至中国。

(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