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财富报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 I 北京报道
1911年的中国,羸弱,孤独。那一年的2月,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里,“清华学堂”的牌匾被悄悄挂起。 当47名留着长辫子的中国少年走进学堂,他们肯定想不到,自己将作为历史的开创者,被载入史册。
100年不算遥远,但足够震撼。
一个世纪以来,清华大学几经沉浮,数易其辙;兴办于国耻赔款,如今以财富傲人。回顾和梳理清华大学与财富有关的人和事,我们发现,这艘中国高教航母,在培养科学家与社会精英的同时,也在构筑着自己的财富王国。
“学堂”清华
览中国名校,大多数跨越了满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1895年,王文韶在天津创办的“中西学堂”,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是现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1902年,张之洞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是南京大学的前身。
清华学堂创办于1911年,从“年龄”上讲,属于上述学校的“小弟”,但这位“小弟”刚一出世,便引来“大哥们”的羡慕和嫉妒。之所以被人艳羡,是因为这位小弟的“不差钱”。
1901年9月7日,因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清朝政府与英、美、俄、德、日、法、意、西、奥、荷、比共11个外国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00年(庚子年),故此款被称作“庚子赔款”。
美国是《辛丑条约》的签约方之一,1901年,各国代表在天津商议“庚子赔款”时,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令驻华公使康格及《辛丑条约》全权代表罗克希尔于会议中提出两点主张:为免中国财政不胜负荷,全部赔款不得超过15000万美元;美国应分得全部赔款的1/6即2500万美元。
“庚子赔款”的谈判结果是:中国赔款总数为30000.3万美元(合银45000万两),美国分到2444万美元(合银3200万两),占全部赔款的7.4%。
后来,美国政府自认为赔款“原属过多”,主动打算退回一部分庚款。但美国人又不愿意支付现银,他们想出一个一举两得之策:用应退赔款来培养留美中国学生。
有分析认为,之所以说美国此举是一举两得:一是可“弘扬”西方文化;二是甲午战后中国留日学生大增,美国要和日本等国竞争在中国的影响力。美国人认为,要想征服一个国家,单靠武力是不行的。
当然,此论断无从考证。但不管怎样,美国退还“庚款”,导致了清华的诞生,也开创了中国人去西方留学的先河。
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1909—1911年,游美学务处选送三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包括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与金榜正,著名的化学家张子高、生物学家秉志、胡适、张彭春、赵元任等。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是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从此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
诞生在中华民族深重的内外忧患中的清华学堂,也注定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而起落发展。后来,清华大学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一直到今天。
“国立清华”
作为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尽管校中“一切均仿照美国学堂”,但清华称不上是一座完整的大学。“五四运动”后,在民主、科学、爱国、进步等新思潮的推动下,清华师生掀起了“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改良清华”的纷争,历数“清华一切均仿照美国学堂”的危害,陈述改办大学的必要与可能。
1925年5月,清华学校大学部正式成立,“清华大学”终于问世。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清华,清华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北平沦陷,清华大学被迫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这一年的年底,南京沦陷,长沙告急,长沙临时大学又被迫迁往昆明,并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始艰苦卓绝的联大八年。
这是日子最苦的8年。国难当头,南京政府没有多余的资金,更没有精力眷顾教育。西南联大很清楚他们的处境,三所大学把各自的家底敛在一起,把各项预算降到最低,以其能用有限的资金,熬过战事。
2011年3月17日, 广东珠海。在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纪念馆落成仪式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见到了已86岁高龄、至今仍活跃在教育战线上的清华学子张子云老先生。
1937年,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张子云见证了西南联大艰苦卓绝的南迁之旅。“我们转移到云南时,条件非常艰苦,闻一多和华罗庚,两个人拖儿带女地就住在一间屋子里,屋子只有一间,两家人在房子中间拉个被单,就算各自有了自己的家了。”提起那时岁月,张老先生唏嘘不已,他回忆说,当时有一位老师,每天骑马来学校上课,几十里的山路,他从未迟到过,“清晨,每当操场的课钟响起,你总是会看到他(老师)的身影,他靠在树干上叫同学们起床,身边拴着他的白马。”
这位骑马上课的教授,就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后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周培源先生。
据张子云回忆,西南联大时期,条件非常艰苦。“学生的伙食很差,大家都吃不饱,很多教材都是老师自己编写,然后拿去油印的。我们的演算纸和练习册,都是正面反面写满字的。老师们没有工资,只有不定期的、少得可怜的生活费。”
据史料,那个时期,闻一多每天在豆油灯光下工作至深夜,拿着四易其稿的《天问疏正》给学生逐句讲解。朱自清开的《文辞研究》虽然只有一个人选课,也按时上堂讲课,从不缺席。地质气象系把校舍附近的碉堡改做气象台……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是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却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华罗庚的堆垒素数的研究,陈省身在微分几何中高斯-波内公式的研究和拓扑学方面的研究,周培源关于广义相对论与湍流论的研究,吴大猷等人关于原子、分子结构与光谱的研究,王竹溪等人关于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研究,张文裕等人的核物理研究,吴有训关于X射线研究,余瑞璜等人关于晶体结构研究,任之恭与孟昭英等人关于电子学研究,汤佩松等人生物物理研究,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
那个时期,很多联大学生后来成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6位“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82位中科院院士、13位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政治家和众多科技工作者。还有不少联大学生投笔从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民族解放而战,甚至献出生命。
张子云老先生目前是澳门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教授,他告诉记者,他现在教书不要工资,属于义务劳动,“只要我身体还行,我就会一直教下去,课堂就是我的生命。”
造富清华
回到当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清华园已不仅限于培养官员、学者和工程师,更成为诸多创业家的摇篮。
“我能在两分钟内辨别对面的男生来自清华还是北大。”4月10日,一位北京高校的女生向记者炫耀她的“慧眼识人”,“如果这个男生能言善辩,谈话内容又是关于时政或者人生理想,那他一定是‘北大男’;如果他总是缄默不语,甚至和女生一说话就会脸红,那他一定是‘清华男’。”
这只是个玩笑。但认真分析清华学生的言行特点,却会发现:清华人的创业行为,多半带着明显的清华烙印——低调、务实,更容易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3月6日,记者见到了清科集团创始人、总裁倪正东。1998年,倪正东就读清华大学硕士期间,参与组建清华大学创业投资协会,并模仿麻省理工在清华举行了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1998年前后,清华大学掀起一股创投(VC)热潮,也正是那个时期,很多清华学子选择自主创业,并涌现了一大批创业精英。”倪正东认为, 1998年的“创业大赛”更像一个分水岭,“以前,很多人认为清华是培养科学家、学者、高新技术人才的地方,从1998年开始,人们发现,原来,清华大学的学生也能闯市场、做生意。”
在权威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清华在“产业收入”一项得分颇高,这不无道理。因为,清华不仅是一所大学,它还是注册商标,还是企业的名称。清华紫光、清华同方等企业耳熟能详。
实际上,早在2003年10月,清华大学就已在清华企业集团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清华控股。清华大学由校办产业的经营者变成投资者,其名下资产将全部无偿划拨给清华控股。
登录该公司网站,你会发现,这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庞大的集团公司,产业涉及信息技术、能源环保、生命科技、科技服务与知识产业等广泛领域。
目前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拥有清华同方(600100.SH)、清华紫光(000938.SZ)、诚志股份(000990.SZ)等数家直接或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和清华阳光、科技园建设、博奥生物、清华创投等28家控、参股企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2008年,清华控股总资产达353.24亿元,经营总收入达260.38亿元。
近年来,清华控股及所投资企业积极推动与清华大学之间的科研互动,2003年至2008年6年间,清华控股及所投资企业与清华大学签订横向科研合同总计已达93026.58万元。
可以说,时隔百年,清华的财力,再次成为中国高校们艳羡和追赶的目标。
清华的“最大财富”
在百年历史中,清华学子中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赵元任、陈岱孙、闻一多、曹禺、梁实秋、钱钟书、杨绛、季羡林、吴晗、费孝通等文学巨匠、史学大家、经济学者,开创并发扬了清华的人文传统;竺可桢、高士其、叶企孙、周培源、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梁思成、钱伟长、周光召、华罗庚、吴有训以及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等科学大师为清华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600多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名校友当选美国国家院士;400多名毕业生就任国内院校校长、党委书记。
半个世纪来, 清华校友中,共有32人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政治局常委、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35人担任部省正职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