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招工困难制约上海服装业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3日12:19  央视《新闻调查》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4月30日播出《从上海到枞阳》,以下是节目实录:

  同期: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出现了久违的用工荒,一些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工人。

  同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要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解说:这里是启用不到一年的上海虹桥车站。据说,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客运中心,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事实,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捷而又先进。

  从安徽方向开来的高速列车准点达到,这位看起来有些疲倦的乘客叫葛斌,刚刚结束的旅程是为了他和妻子共同努力的一份事业,一家服装公司。

  记者:为什么要考虑要进入到纺织服装业?

  葛斌(齐达上海纺织品公司 总经理):这个一方面有家庭的原因,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从小也,我本身就喜欢,就是说衣服吧;第二我也想打造一个自己属于自己的品牌。

  解说:“做品牌”似乎早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的常用词汇。但是,究竟该如何踏上品牌之路却是个难以简单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有专家称,中国的经济发展遭遇“刘易斯拐点”。这意味着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逐渐减少。那么,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到底如何由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是否真的已经到来?而刚刚创办公司的葛斌又将面临怎样的现实呢?

  记者:之前你没有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吗?

  葛斌:我就认为仅仅是只要是给他(工人),给比较高的工资,然后再把企业的文化建立好,这个应该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这个确实出乎我的所料。

  解说:这里是距离上海市中心,只有20多公里的周浦镇工业园。最初,葛斌曾经想把服装加工厂就设在这里。

  记者:你为什么还要有这样的一个考虑呢?

  葛斌:国外的客商、买家在中国采购,可能第一站就来到上海,这是中国的强势所在我认为。

  解说:工业园的租金对于葛斌来说并不是问题,但是……

  记者:那你是看到了什么让你觉得出乎你的意料?

  葛斌:像江浙我们现在有20家供应商,在给我们做订单,他们工人流失是非常非常严重的。

  解说:2010年的11月,就是在这幢楼里,葛斌找到了理想的厂房。

  记者:像这样一个大小可以容纳多少的工人和设备?

  葛斌:因为它上面将近1500平方(米),大概光车缝,就可以放200台机器。也就是说,最少可以容纳200个人。

  解说:面积、租金、周边的交通等条件都很符合葛斌的要求。但是,他最终却不得不放弃在这里设厂的想法。

  记者:那当时后来为什么没有在这落户?

  葛斌:我有一个好朋友,他也是做纺织这一块的,他说你千万别租了,你招不上人的,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我觉得不会吧,因为我说这个周边有很多这种服装工厂,他说你现在去看看,听完他的话之后,我才做了一个详细地了解。

  记者:你了解的情况是什么状况呢?

  葛斌:当时就说是上海的工人非常难招,尤其是纺织工人,尤其是服装厂的工人是非常非常难招。

  解说:当时葛斌四下打听才发现,在偌大的工业园区里竟然没有一家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葛斌的遭遇恰好印证了中国沿海地区服装产业的困境 “用工荒”,那么,葛斌又该何去何从呢?

  在上海,关于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还有着更为深厚的背景。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座城市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地产业调整和转移。那么,经历了那个时代产业大变局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在今天,他们是否已经如愿以偿开始了产业调整之后的升级之路呢?

  这里是上海杨浦区,我们见到了曾经在上海纺织服装行业工作多年的侯文峥。

  记者:这个地方是你原来工作的?

  侯文峥(尚街时尚生活园区 总经理):对,这里就是原来上海第五毛纺织厂。

  记者:这个多久了?

  侯文峥:这个是大概是1900年左右的时间的房子,砖墙。

  记者:那你的那个办公室呢?

  侯文峥:我的办公室现在也已经被拆掉。

  解说:侯文峥曾经是上海第五毛纺织厂的财务科长,他工作过的这家工厂曾经是上个世纪初期外资在上海开办的最早的工厂。在上个世纪中期又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上海地区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记者:在这个厂辉煌的时候,这个厂曾经有多少人?

  侯文峥:最多的时候将近5000人,远东第一大厂。

  解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纺织行业曾经风光无限,就连现在的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这一带都曾是纺织厂的仓库。但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纺织服装行业不得不面临全面调整的痛苦抉择。

  记者:最后到关停并转,还剩了多少人?

  侯文峥:20来人。

  记者:会有一些失落吗?

  侯文峥:有。

  解说:市场的选择、经济的规律,侯文峥无力逆转。就在毛纺厂被关停并转的几年中,就在他留守在巨大而古老的厂房里的几年中,上海在飞速发展。当这座城市变成中国乃至未来亚洲的金融、贸易、服务业中心。上海的纺织服装制造产业出路何在?侯文峥和那些承载了中国百年毛纺行业历史的建筑物又该何去何从呢?请继续收看《新闻调查》。

  解说:这里是安徽省中南部的枞阳县距离上海大约500多公里,随着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浪潮,这里和上海正发生着不同于以往的联系。过去枞阳县的经济曾以渔耕为主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枞阳县着眼于发展工业,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数由2005年72家增加到2010年的217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

  这里是枞阳县一个普通的乡镇,记者初来乍到,所见所闻令人有些惊讶。

  同期:你好,老板在哪呢?

  同期:在楼下。

  同期:楼下啊。

  同期:地下室。

  记者:我们刚才在街上看你门口正在招聘,所以想进来问问,是怎么想到到枞阳来呢?

  某工厂老板:沿海很多厂都现在开不了工吧?应该是这样的。

  记者:是今年吗?

  某工厂老板:今年。

  记者:像今年(工人)大概少了多少?招不到的。

  某工厂老板:按照我们同行(的情况)少了将近三分之二吧。

  记者:三分之二啊?

  某工厂老板:有的厂你比如说有一百人,可能现在只有二三十个人,有的二三十个人,现在只有七八个人。

  解说:沿海地区的工厂在春节后出现普遍的招工困难,而与此同时在枞阳县各个乡镇里却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类似这样的小型加工厂。

  记者:像这个主要是用作干嘛的?

  某工厂老板:小孩子穿鞋的那个后跟上穿着亮的。

  记者:来了以后状况怎么样?

  某工厂老板:现在人倒是挺多的,太乱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用工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