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日防卫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不怕中国航母怕潜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5日14:27  国际先驱导报

       4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预备役军服换装仪式在北京举行。本报记者 李刚/摄

  “拥有航母的中国需做更多解释”

  中国拥有航母后,国际社会会有诸多反应,“中国威胁论”会更多出现。在外交层面,中国是否能向国际社会有个很好的解释和交待?不光嘴上要解释,还要通过具体的军事行动来展现,这对中国来说有点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发自北京2011年4月7日,日本防卫研究所发表了首份《中国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对中国军力发展及战略意图的整体评估,可以说大致反映了近年来日本对华的军事观。其中有些看法不免偏颇,不过,我们倒也不妨听听东瀛邻国的解释。

  为此,本报独家专访了该研究所参与此次报告策划及撰写的核心专家、防卫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增田雅之,请他解读这份报告出台的前前后后,并与他探讨了中日军事外交的困境和出路。

  希望中国了解日本到底怎么想

  《国际先驱导报》:防卫研究所进行这次中国军力调研的目的是?何时决定的?

  增田雅之:开始策划这个报告,大概是在两年前。因日本国内及各国对中国军事越来越关注,我们研究所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研究。报告主要目的有两个。首先,作为日本防卫省的研究机构和智囊团体,我们想向国内外发布对中国军事实力和安全保障的看法。第二,我们认为如果中方由此了解日方对中国军事动向的兴趣点,可能有助于两国强化军事对话和交流。

  Q:两年前,是在一个什么背景下,各国开始关注中国军力呢?

  A:其一,2008、2009年,中国军队的军事活动渐趋活跃。例如中国海军等在日本周边海域及南海附近的活动在增加。其二,2007年中国国防部长访日期间,双方达成强化军事交流的协议。在以上两方面因素影响下,我们不仅想同中国军方展开交流,而且希望让对方了解我们到底怎么看中国军事。

  Q:你们认为,中方所说的和你们所想的之间,有没有矛盾?

  A:报告中也曾提到,中国军力增强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但在实力增强的同时,中国打算如何运用自己的实力,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还不清楚。去年4月,中国海军直升机在东海附近对日方海上自卫队的船只抵近飞行,最近也发生了类似事件。在中方看来,这可能是安全的。但从日方来看,这种抵近飞行的方式蕴含着危险。在军队运用的具体方法及对安全的标准上,中日之间可能不同。

  中国军费如何使用应有交待

  Q:4月7日,在发表这份报告的同一天,防卫研究所还发表了《东亚战略概观2011》。那份报告描绘中国军事动向使用的词汇是“从协调到强硬”,而《中国安全战略报告》却用了“从协调到竞争”。为什么同一天发表的两份报告,对中国军事做出了不同解读?

  A:《东亚战略概观2011》分析的对象不仅包括解放军,还包括中央决策层、外交当局等,但仅限于对2010年一年的回顾,重点在2010年发生了什么。而中国军事报告则不仅包括去年发生的事情,而且包含对长期趋势的判断。仅就去年来看,的确如《东亚战略概观2011》所说,中国的军事更加“强硬”,或者说更加强调自己的主张。但如果从长远角度来看,不能仅仅说中国的军事表现朝着强硬的方向发展。

  Q:你认为中国军事变得更加“强硬”了吗?

  A:这个很难回答。过去,中国军方高层较少面向国际社会发表看法。而中国最高领导人及外交当局的讲话,因为是“外交辞令”,发言比较温和。但最近中国一些军方人士的发言逐渐增加,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新现象。当然,无论是日本、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军方人士发言都比较犀利。这些人所说的是不是就能代表中国政府?我们还不确定。但仅从军方人士所发表的公开讲话来看,确实比以前中央领导人和外交当局的话要犀利。

  Q:你认为中国还在坚持韬光养晦吗?

  A:我认为韬光养晦作为一个大方针还是在坚持的,但对这个词的解释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说要韬光养晦,也就是说不希望国际社会将矛头指向中国。现在中国国力在增强,到底要做什么?哪些事情不得不做?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正在重新思考“韬光养晦”。

  此外,不是还有一句“有所作为”吗?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有所作为的范围也会增加。所以,我觉得中国是否在坚持“韬光养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中国到底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方法也很重要。

  Q:实际上,中国军费的绝对数值和占GDP的比例都低于日本,为什么日本总觉得中国的军费高呢?

  A:我们倒不是一定要说中国军费高,而是这些军费到底如何使用,我们看不到。中国的军费透明度是在不断提高,2008年版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对于军费具体如何使用多少有些涉及。但人民解放军作为亚洲最大的军队,国防费用到底买了什么?制造了什么?这个从国防白皮书中看不到,因此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社会会感到不安。

  日本不怕中国航母怕潜艇

  Q:对于中国发展航母,日方如何看待?

  A:我个人认为,中国拥有航母后,会比较麻烦。一是航母只有一艘基本没什么意义,一般来看,至少要有3到4艘航母。这需要庞大的资金、时间和资源。所以从拥有航母上来看,日本倒没有觉得怎么样受威慑。但如果将更多精力用于重点增加潜舰,这在日本看来将是一大威胁。

  中国拥有航母后,国际社会会有诸多反应,“中国威胁论”会更多出现。在外交层面,中国是否能向国际社会有个很好的解释和交待?不光嘴上要解释,还要通过具体的军事行动来展现,这对中国来说有点难。

  Q:日本一直维持着庞大的常规潜艇舰队,近年也大力发展“准航母”,日本发展这些军备的意图是什么?

  A:日本的潜水部队不像中国人想像的那么庞大,但从能力上讲确实很强。日本从历史上就拥有海军,对于资源稀少的岛国日本来说,为了确保资源稳定供给,就一定要保护海上生命线。日本不光要借助美军的力量,也要拥有一支能够配合美军行动的海军。

  中日军队需要一套“见面规则”

  Q:报告中提到,日方认为,中方将构筑政治信任优先于防卫交流。在你看来,难道即使两国政治信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也应当促进防卫交流吗?为什么?

  A:我的确这样认为。同时,这也是我们这份报告要传递给中国的一个强烈信息。过去,中国海军只是在近海活动,没有太多和日本自卫队打照面的机会。但随着中国军力特别是空军、海军实力的增强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和自卫队“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多,发生冲突的几率也不断增大。为防止发生意外事故,维护稳定的空中和海上秩序,在保持良好政治关系的同时,两国军方之间制定一套规则十分重要。危机管理应成为中日两国军方优先考虑的课题。

  Q:报告中提到要建立不受政治关系左右的、持续的、以危机管理为目的的军方联络机制。机制的具体内容是?

  A:目前两国正在讨论。有许多方案,其中一个是日方与中国国防部外办之间建立联络机制。与中方主管部门的联络当然十分重要,但日方考虑的危机管理机制,主要是指部队与部队之间、直接下达命令的部队干部之间能否建立直接联络,即广义上的联络机制。例如,双方海军和空军行动的安全标准是什么,中日两国存在不同认识,这也应该成为今后危机管理机制讨论的内容。讨论不该只限于两国政府,两国军方,比如解放军和防卫省相关负责人也要多开展交流。正因此,我们在这份报告中使用了“对于运用部队的安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共享”的提法。

  不会出现最坏的局面

  Q:中日两国建立这种机制,还面临哪些困难?

  A:一是两国对于防卫交流、军事外交的看法不同。二是两国制定国防政策的决策过程不同。拿日美来说,虽然决策过程不完全一样,但两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对方的决策机制。反观中日之间,这种机制本来就不同,双方之间又互不了解,所以很容易造成误解。

  Q:中日间军事层面上最坏的局面是?

  A:我其实不认为会发生最坏的局面。在报告中,我们使用了“发生不测事态”这样的说法。这种不测主要指偶发事件,因为两国的安全标准不同,所以易发事故。这种事故不同于发生战争,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是双方都无法否定的。而且,两国还没有建立足够的信任关系,发生事故后两国国内舆论可能会迅速恶化。

  Q:为防止出现最糟糕的事态,从现在起必须做什么?

  A:除了加紧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外,为了逐渐构筑两国军方的信任关系,有必要进行持续的防务交流和军事外交。特别是军方年轻人之间、实务层面之间的交流,应该在尽量不受政治关系的影响下展开。

  【链接】《中国安全战略报告》要点

  2011年4月7日,日本防卫研究所发表《中国安全战略报告》。

  该报告核心结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具有多面性,对国际及地区安全局势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日本、美国及欧洲各国不可或缺的伙伴;中国宣称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和谐世界”,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共同打击海盗等领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国近年处理与周边国家利益冲突时姿态更为强硬,军力迅速现代化引起地区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关心甚至担忧,已成为影响东亚地区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

  报告认为,从能力上看,中国军费连续21年增长10%以上,过去10年军费增加了3.7倍,已超过日本跃居东亚各国之首。以充裕的国防经费为后盾,中国不断更新旧式装备,加速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各军种特别是海军、空军及第二炮兵作战能力明显提高,远程力量投送及精确打击能力明显增强。

  报告强调指出,如果拥有航母,中国将能把活动范围扩大到可得到空中支援的任何海域。特别是海军长期在东海、南海等周边海域进行大规模远洋训练及开展歼击机空中加油训练等活动,引起本地区各国新的担忧。

  报告认为,从意图上看,中国具有改革现有国际秩序的诉求,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导致局部冲突频发和南北差距扩大等诸多问题。为此,中国主张增加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推进“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中国积极推动“军事外交”的深层原因。同时,中国认为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国家安全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很大变化,已经由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扩展到海洋、外太空和电磁空间。

  报告认为,中国对日军事外交仍处于培养政治互信的阶段,有必要与日方进一步探讨如何避免政治关系影响防务交流,以及如何设置以危机管理为目的的联络机制。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