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京官下沉”重塑地方政治生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9日11:48  《小康》杂志

  “下沉”到地方任实职的干部对当地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格局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他们政策性强,理论水平高,对破除官场裙带关系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困境

  文|《小康》记者 李秀江

  “任职”与“挂职”,仅一字之差,而前者对于地方的影响却更为微妙。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央机关和地方司局级干部交流任职,被认为是干部培养机制的一种创新,与之前的“交流挂职”相比,“交流任职”能让中央机关干部更深入基层,锻炼基层工作能力,积累基层经验。

  京官“空降”

  中央机关官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统计,目前中央部委局级干部中三分之二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多数都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政府。

  “地方干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政策理论水平和视野相对来说欠缺,缺乏全局意识,上升的空间相对狭窄。”北京市委一位处级官员认为,上下交流,央地互补,无论对地方发展还是对干部素质培养都是一个机会。

  但一位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透露,在去年的中央与地方干部交流中,很多实权部门的官员并不积极。“就像当初挂职一样,很多人并不是真心下基层工作,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漂亮一些,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以后的升迁非常重要。但下去任职,可能会失去在中央部委的升迁机会,调回来后很难说还有没有位置。” 北京市委的这位官员分析说。

  不过,“央地干部”交流任职与之前有所不同,依照干部培养规划,具备基层工作经验,将成为重要领导干部选拔的基础指标,因此,下基层任职事关他们未来的升迁大计。

  根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规定,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中央机关司局级官员和省级机关处级官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到2020年没有基层经验的领导干部原则上不能再提拔。

  “今年的干部交流就与去年不同,很多人争着报名。”上述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说,因为从去年的交流任职中可以看出,到地方任实职已经成为明确趋势,那么,中央部委官员如果上升空间并不明确,去地方任职,将是一次机遇。

  “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交流任职,应该成为常态化的制度。”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挂职与任职都是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但挂职往往是虚职,不能真正融入地方,也很难做出成绩,对干部的基层实践作用有限。而任职则不同,赋予实权,就要做出实事,不付出努力,做不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可能就断送了前途。

  “水土不服”之困

  “央地干部交流,从总体上来讲是平衡的,总的职位没有增加或减少,不过,个别人的升迁路线可能被切断了。”河北的一位官员表示。

  2010年,有66位中央部委干部到各省交流任职,同样,也有66位地方干部交流到中央部委任职,这次交流任职到地方的官员有相当比例出任地方实职,如: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晓东任河北张家口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国务院办公厅正局级秘书吕传俊,任福建省漳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商务部财务司司长徐加爱,任金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今年3月,中组部启动正司级干部与地方干部交流任职,并明确中央到地方交流任职的干部将担任实职,据悉,今后中央部委来地方任职的人数,每年不会少于120名,45岁以下的局级干部几乎都要轮一遍。

  不过,个别地方官员对这种刚刚开始的干部交流制度,还是颇有微词。

  “一个萝卜一个坑,进来几个,出去几个,看上去谁也没抢谁的位置,但是,有的人本来有机会升为(副)市长或(副)书记,中央交流来的干部任实职,占了这位置,地方干部就没机会了,他表面上不说,心里情绪还是挺大的。”这位河北官员说,“有的人还占了两个位置,既是副市长又兼县委书记。”

  除“央地干部”交流之外,目前很多省份试行省内干部上下交流,即省委机关干部与县市干部的平级交流,与“央地干部”交流一样,省委机关干部对基层工作缺乏经验,到基层任职后,工作中容易与基层干部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引发一些其他矛盾。

  知情人透露,某省一位省委机关干部交流到地方任职后,因对地方工作不熟悉,又与基层干部关系不融洽,导致很多人对他有意见,工作无人响应,甚至有人在他的住房问题上设置陷阱,让他差点栽在这件事上。之后,这位干部不再那么高调,在工作上也没有了当初的激情。

  “中央下来的干部也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是与当地官员打成一片,还是特立独行,这是一个问题。”这位河北官员说,如果与当地官员交往过密,不利于打开新的局面。如果特立特行,可能会与当地官员上下脱节,工作得不到支持,反而会引来一身麻烦,令其无心工作。

  “央地干部”交流制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央开创了下派干部到地方挂职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打破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诸侯经济”与“诸侯政治”。但这种制度在实践也中出现了一系列弊端。“挂职干部大多没有实权,很难融入基层领导圈子,容易被排挤,不能够安下心来做事,对地方的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上述北京市委官员认为,此次“京官”任地方实职,是为地方领导班子注入新鲜血液,也有助于破除当地官场派系。

  “‘京官’政策性强,理论水平高,在地方工作中会比当地提拔的干部更讲政策,不会乱来。”上述河北官员说,“但他们人不熟,地不熟,情况更不熟,容易被忽悠。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好官,也要得到下属的支持才能把工作做好。对他们来说,如何把握尺度是个考验。”

  让“京官”沉下去

  中央机关部委司局级干部,多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缺少基层工作实践,难免导致政策的制定脱离实际,因此,干部“上下交流”,让“京官”沉下去,积累基层经验,也就成为国家培养选拔干部的一个长期规划。

  “中央干部去地方任职,派出的全是司局级干部,未来这部分官员可能处于国家决策层,积累基层工作经验,无疑会推动决策更切实际。”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

  在采访中,有地方官员担心,中央下来任职的干部,要想再调回中央部委,就必须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否则,在地方如果无法胜任,更没上升的可能,就有可能造成“京官”为了政绩,做一些不切地方实际的形象工程。

  还需要警惕的是,“中央任职地方干部,由于来自中央部委机关,往往被人认为有背景、有后台,只能一味奉承,当地群众和干部对其不敢监督,使其独断专行,一旦腐败更加可怕。“央地干部”交流制度早已有之,其中不乏中央任职地方官员日益腐化的先例。

  总的来说,“干部交流任职是国家培养选拔干部的战略考虑,对于地方而言,‘京官’能为当地政府带去新的思路,拓展视野,打开局面;对于‘京官’来说,有利于他们积累基层经验,提高自身决策力,也是对自身经历的完善。”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表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