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多省市遭遇干旱专题 > 正文
本报记者 唐婷
就“三峡水库调节库容即将耗尽,或将无水可补”的话题,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长江中下游抗旱不应对三峡期望过高。
“三峡水库调节库容即将耗尽,或将无水可补”“洪湖湿地恢复至少需10年”……近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遭遇的严峻旱情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5月27日就当前抗旱相关问题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专访。
对于“三峡水库调节库容即将耗尽,或将无水可补”的观点,程晓陶表示并不认同。他指出,三峡水库目前按日均出库10000多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为下游补水,下泄流量远超过入库流量,一旦调节库容消耗完毕后,不可能再像目前这样超大流量往下游泄水,但这不等于不泄水,而是上游来多少水就给下游放多少水。“并不是断流,只是下泄流量小了。”
“长江中下游抗旱不应对三峡水库抱过高期望,中下游旱情主要得靠当地汛期降雨来缓解。”程晓陶也指出,正常年份,长江流量在这个季节只有几千立方米每秒,目前依靠三峡水库泄水,长江上游进入中下游的流量已大于常年同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4、5月就进入雨季,降雨的增加正好可满足早稻、中稻插秧的用水需求,有时5月甚至还会发生洪水,即长江流域的“下大洪水”。
在程晓陶看来,雨季的推迟是造成当前旱情的主要原因,但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个汛期不降雨的可能性不大。相比较去年西南大旱发生时离雨季来临还有好几个月而言,已经进入汛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应该不久就会迎来降雨。
令程晓陶担心的是,一旦“下大洪水”推迟,和长江上游的“上大洪水”遭遇,会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长江‘下大洪水’多发生在5、6月,‘上大洪水’多发生在7、8月,二者一般不会重合,一旦前者推迟或后者提前,就会给防汛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当前还需警惕旱涝急转的可能性。”
针对可能出现的旱涝急转的情况,程晓陶表示,即使在抗大旱的时候,也不能松懈防汛前期准备的各项工作。比如,堤防、水库隐患的排查与除险加固应利用现在低水位的有利时机抓紧进行;城市的排水系统也应及早做好疏通迎汛的准备。
程晓陶还指出,在当前发生数十年不遇严重旱情的地区,如果确实属于无水可用的情况,不宜过于追求“抗大旱、保丰收”。可考虑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种低耗水的作物或播种期可以再晚一点的作物。在遭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国际上现在甚至采用鼓励农民休耕的方式,由政府给农民发放一定的休耕补贴。“这样做,既可以使土地得以修生养息,恢复地力,又避免因人过度挤占生态系统用水,导致对大自然的严重伤害。”
(本报北京5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