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专家称南方富水地区出现干旱常态化迹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4日01:13  瞭望

  《瞭望》文章:水乡干渴之谜

  南方旱情常态化的新现实下,除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以外,更需反思中国的治江、调水之策和工业布局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辉林艳兴

  “在水位站工作30多年,在永修生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看到今年这么旱。要知道,往年这个时候我们正在防汛抗洪呢,而现在不但没洪可抗,还要抗旱。”在吴城水位站,一位74岁的监测员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吴城水位站位于江西永修县吴城镇,地处江西五大水系交汇处的鄱阳湖西麓,赣江、修河、饶河穿境而过,自汉晋以来,一直是中原南北官道的重要水运码头,沿内河直达全省各地,经鄱阳入长江,可抵皖、浙、苏、沪、鄂、湘、川、渝等省市,享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誉。

  5月25日,本刊记者从永修县城经三角乡前往吴城镇,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鄱阳湖保护区的核心区大湖池,往年同期烟波浩渺的湖区景光已经不再,代替它的是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从三角乡到吴城镇,往年这个时候要走水路乘船,但现在仍然可像冬天一样走陆路。

  尽管吴城刚刚下过小雨,当天修河水位仍仅为12.67米,虽然由于刚刚略降小雨,比今年最低水位11.05米高了1米多,但比去年同期的18.14米仍然低了5米多;当天12.81米的赣江水位,亦远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8.20米。

  这是当前长江中下游旱情的一个缩影。国家防总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指出,今年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已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在此背景下,权威专家向本刊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南方频现的旱情绝非偶然,切勿等闲视之。在他看来,根植于“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水文观念之上的治江、调水之策,乃至中国的工业经济布局,亟需重新审视,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作长远谋划。

  南方旱情已呈常态化

  “我从没见过鄱阳湖这么干旱过。”在吴城镇,43岁的渔民刘桂英说,该镇下辖一个渔业捕捞大队,全队5个村小组1300人口没有一亩耕地,全靠捕鱼为生。持续干旱之下,鱼类繁殖困难,生长缓慢,产量锐减。今年以来,刘桂英家只捕了几百斤鱼,吃饭钱都赚不到。往年的这个时候,她们一般一天就能捕100多斤。

  永修县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王柏勇拉出单子告诉本刊记者,今年1~5月份,当地降雨只有常年平均降雨量的30%。全县作物受旱30万亩,重旱22万亩,33万亩水田缺水,15万亩旱地缺墒,1000多座大小机井出水不足。由于4月份早稻栽种正需要水的时候没有水,全县计划栽种的17万亩早稻有6万亩因无法解决灌溉问题而未栽插。他表示,全县早稻将减产40%~60%。

  目光放至整个长江流域,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巡视员王井泉向本刊记者介绍,2010年11月至今年5月,长江流域降水明显比往年偏少。其中,去年12月至今年4月,长江上游比常年平均降水偏少了30%左右,下游少了40%左右;5月份上游降水少了40%,中下游少了60%。

  受访专家认为,长江流域此番旱情,应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认识。长期关注三江源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告诉本刊记者,在全球变暖趋势之下,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冰川、雪山也在逐年萎缩。仅在1999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位于长江源头的岗加曲巴冰川就退缩了2110米。果洛州玛多县,曾有湖泊4077个,一度只剩下300多个。因年平均气温上升0.4℃,当地年蒸发量达1320.3~1400.6毫米。

  “主要是气象灾害造成,人类剧增的生产生活用水则加码了水力不足的现实。”具体到此次干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吕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最近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特别快,用水需求不断增加,“以往,在人较少的情况下,生产生活用水较少,即使长期不下雨,湖泊河道里的积水也够用,不会像现在这样反应强烈。现在,在用水量越来越大,对水的需求无止境,一直在超负荷地使用,计划不足。在此情况下,地表存的水不够用,再加上气象因素叠加,旱情就显得尤其重。”

  北京大学教授彭真怀对本刊记者说,南方旱情发展为旱灾,固然有不可抗力的全球气候变化因素,流域上兴建的大型水库、发电站,一次次的截流,对下游农业灌溉也产生了影响,“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建设过程中没考虑过的问题。”

  当前,长江流域现已建成水库4.6万多座,总库容达到1745亿立方米。随着近几年上游干支流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陆续建成,三峡及上游干支流水库的调节总库容将达到550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认为,这些控制性工程在充分发挥水资源多种功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逐步改变河流原有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旦遭遇特枯水情,容易产生上中游水库蓄水与下游城市供水、水生态环境需水之间的矛盾。”对此,5月18日讨论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亦坦承,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峡为普旱现实受过

  不过,受访专家大多认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此番旱情影响有限,用王井泉的话说,“微乎甚乎”。

  “首先,三峡坝高只有185米,和当地一两千甚至三四千米的山体相比,相差甚远。从气象学上来看,三峡不足以把气流割断。”王井泉具体分析说,“如果从教科书上来看,建水库会改变库区小范围的气候。库区原来不是水面的变成水面了,蒸发较多,从而会小范围增加降雨,不会有大范围的降雨,更不会有大范围的干旱。”

  另外,根据三峡初步设计,每年的10月1日开始蓄水,蓄水时间一般为一个月至45天时间。蓄水期那段时间,上游来流量本来也比较小,蓄水一般是四五千米每秒的流量,对中下游的水力有一定影响。而且干流水力下降,使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体下降得比较快。

  王井泉接着说,2008年,国务院要求当年10月份三峡蓄水,正好碰到2008年~2009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地方反映强烈。接到反映以后,2009年蓄水就考虑适当提前。国务院批准的三峡优化调度方案,也明确写出可以提前到9月15日,视情况蓄水。2010年三峡蓄水提前更早,8月底就开始了。

  如此一来,蓄水进程减少了。不像原来一下子四五千米每秒,现在只要一两千,对下游影响非常小。而且,9月份,洞庭湖、鄱阳湖上游流量比较大,上游一般有接近2万立方米每秒,减少一两千影响很小。同时,提前蓄水又能保证三峡水库蓄水蓄满的概率。

  因此,在他看来,责难三峡工程很是牵强。受访专家认为,目前存在的“三峡诱发干旱”的观点,是各界对长江流域过度开发现象不满的集中折射。本刊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的过度开发活动,已引发了湖泊湿地萎缩、少数支流部分河段脱流干涸。

  “中国干旱的格局已经改变。以前说干旱一般都在北方,现在不分南北方了,东、南、西、北均有旱情出现。而且,这几年旱的主要都是南方了,北方虽然也旱,但是北方旱情反而没有南方突出了。”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吕娟认为,南方富水地区已现干旱常态化的迹象,“如果用水需求量不遏制,不对水资源利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再遇到干旱,抗旱能力将非常脆弱。”

  她分析,历史上南方降雨少的情况也很多见,在2000年以后的11年里,基本上年年有旱。比如,2000年全国大旱,2003年浙江、福建一带大旱,2005年海南、云南干旱,2006年重庆大旱,2007年东北三省大旱,2009年北方冬麦区春旱,2010年西南大旱,2011年是北方冬麦区大旱和南方大旱。至于长江中下游会不会经常遇到大旱?王井泉认为,目前气象研究还不成熟,下一步需要加大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防洪抗旱左右为难

  罕见旱情之下,南方抗旱情能力遭受拷问。权威专家指出,由于长江流域降水较多,长期以来,当地存在着重防汛轻抗旱的现象。王井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在湖北长江沿线上,分布着55座紧靠长江的大型排涝泵站,但是,大型抗旱泵站则仅有一座。

  目前,长江沿线灌溉区,主要通过涵闸从长江引水自流。目前的问题在于,长江水位特别低,水无法自流进去。另外,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山丘地区,则由于引水太远,抗旱成本过高。

  吕娟直言,长期以来,南方对抗旱的重视不够,“这些地方以前有水,没有北方抗旱能力强。南方抗旱大部分依赖降雨来缓解旱情,在工程措施上相对薄弱一点,一来旱情马上就承受不了。但是,宁夏、河北有多种应对手段和抵抗能力,抗旱能力反而高。”

  在她看来,作为抗旱能力的主要方面,工程抗旱主要是“蓄、引、提、调”,以及一些常规的用于其他目的的工程,这些工程在抗旱时也可能用上,但是,如果配套设施跟不上,也派不上用场。她指出,当前,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是,在一些经济条件欠佳的地方,抗旱工程的布局和设施配套也大多不足。

  “能力和经济性是挂在一起的。能力定得很高,长时间用不上,这个能力就不高了。”谈及长江流域抗旱能力,王井泉表示,“比如长江这次遇到的是六七十年一遇的大旱,如果都按照这个标准把工程建起来,这个工程要五六十年才用得上,但是灌溉机械的工程寿命也就三五十年。如五六十年用一次,到用的时候(灌溉机械)可能已经没用了。”他认为,长江流域的抗旱能力并不低,“国家投入大量财力用于长江流域水库的建设,而这些水库很大一部分有抗旱功能。”

  抗旱能力不足的问题非独南方。从技术层面来看,长期以来,做干旱研究的主要是国家气象局和农业部。其中,国家气象局偏重气象干旱研究,农业部偏重农业干旱研究,直接接触地面水文的研究则起步较晚。以吕娟所在的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为例,2005年之前,该所的名字中并没有“抗旱”二字。

  这就造成抗旱预警能力的不足,使抗旱工作常显被动。吕娟介绍道,现在的旱情监测预警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希望将来可以建立中长期预报,“比如,能预测十天至十五天,如果一至三个月更好,这样就可以在农业安排、产业结构、节水限水上作出相应调整,旱情来的时候就不至于手忙脚乱。现在的问题是,不知道旱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旱到哪一天,只能‘等’、‘靠’,心里没个底儿。”

  另外,旱灾本身的复杂性,也加剧了抗旱工作压力。吕娟认为,不同的地区,土壤类型不一样、地形地貌不同,降雨不一样,旱灾的具体表现形式也随之体现极大的差异性,“但是,由于以前的积累比较薄弱,我国抗旱的资料基础还不足以支撑把这些事情都研究明白。更何况,长期以来,中国从事防洪的水利专家较多,但是研究抗旱的则较少。”

  事实上,若以年为单位来看,长江流域降雨总量比较稳定,但80%为汛期雨洪。王井泉认为,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再加上南方旱情会否常态化仍无定论,目前来看,重新思考抗旱布局的条件仍不具备,“但是,工作中要经常绷紧弦:南方长江中下游也会出现干旱。上游水库放水的时候也要有所考虑,不要总想着中下游不会旱,不能只考虑防洪。”

  具体而言,他表示,在长江中下游山丘区,应建立一种抗旱的长效机制,加强工程管理和水资源调配;而对于中下游沿江平原区,如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还是以应急为主,这样才经济合理。

  如何管理长江水?

  彭真怀认为,此次南方旱情,反映了当前中国水资源管理、经济布局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当前,应以此为契机,谋求更合理、更可持续、更具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他举例说,1999年以后,沿江沿河地方为了发展之需,修建了大量的水电站,以便获得中央资金投入。

  在永修县的上游,本刊记者看到一座库容79亿立方米的国家大一型水库——柘林湖水库,其大坝在永修县境内。王柏勇说,今年旱情刚露头时,永修县就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柘林湖放水抗旱,但水库方面却迟迟不放水,后经多次交涉,才放了一点点,“它只要放出10%的水量来,全永修的旱情就告缓解了。”

  同样对中下游水力构成压力的,还有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之中的长江中下游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其中,南水北调东线(近期年均调水87亿立方米)、中线工程(近期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将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实现向北方供水。同时,本刊记者从长江水利委员会了解到,引汉济渭、引江入淮、江苏沿海引江、太湖扩大引江也正在规划研究和实施之中。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北方却存在着大量的耗水工业。彭真怀认为,在工业布局上一定要进行全国的大布局,既然北方缺水了,那些耗水工业就不要继续在北方布局。否则,北方的工业价格成本和南方水资源的优势成本同时被扭曲了。

  “如果北方的耗水工业仍然不解决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北方用水压力仍会越来越大,长江也将逐渐枯竭。”彭真怀说,“我们必须从战略上考虑如何搞水利资源布局,如果在战略上失误,很有可能使中华民族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近十年来,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大批高耗水的能源重化工项目向水资源和水环境容量相对丰富的长江中上游流域布局和转移。据2008年调查,长江流域沿江沿湖共建有大型重化工企业470余家,危险化学品码头140余处;全国规划的13座内陆核电站,有10座将布局在长江流域。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军表示,由于各梯级蓄水工程主要在汛末相对集中蓄水,形成了竞争性蓄水的局面,导致蓄水期间下游河道水位急剧下降,河湖关系发生显著变化。

  “从下游到上游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布局,使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阶段。”权威专家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开放示范区;批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游地区成为推动中部崛起的核心区域;批准了成渝经济区及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央又提出“推进滇中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长江上游成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

  陈晓军指出,如果这些区域规划不在水资源节约问题上作出扎实的部署,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势必会长期性地改变长江的天然水文情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长江流域管理所面临的流域外调水与流域内用水的矛盾、流域内上下游间的蓄泄矛盾、不同区域和部门间竞争性用水的矛盾,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日益复杂纠结。”

  受上述因素影响,如无有效应对之策,如果再遇旱情,长江流域将面临更被动的局面。吕娟最后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其中就包括用水量的限制,“目前,具体政策正逐渐出台。将来会对水资源严格管理,在一定范围内用,同时还要留出点余量,以备旱时之用。而且,以后会在统筹规划下去调水,不能随便调。”□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7)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干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