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今日观察》专题 > 正文
央视《今日观察》2011年6月13日播出“颐养天年?为养老而痛!”,以下是节目实录:
最近,一段养老院里的视频引起了大家对养老院的关注。在这段视频里,河南省郑州市一家叫做畅乐院的养老院,深夜经常传出老人的惨叫声。当记者潜入调查后发现,这些声音的来源竟然是养老院里的护工在殴打、辱骂老人。应该为老人颐养天年的养老院,怎么成了虐老院?在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怎样才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张鸿共同评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颐养天年的老人院为什么成了殴打辱骂的虐老院?
这几天,一个“冷血护工”的电视报道引起网友的大量跟帖。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接到报料后,蹲守6夜,录下了护工郑焕明凌晨三四点叫醒被护理老人时令人发指的言行。
5月19日凌晨4点左右,记者悄悄来到老年公寓后边1楼的窗户下面,架起摄像机,只见一名护工走进房间叫老人起床,老人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不想起床。
老人:哎呀,哎呀,哎呀……
护工:哎呀,疼了吧?
老人:哎呀,哎呀,哎呀。你别打了,中不中?
护工一阵污言秽语,在老人的痛苦呻吟中,护工将老人带出房间。
5月21日凌晨4点。
护工:喝水不喝,喝点水吧。
老人:渴。
护工:你渴不渴啊?
老人:你喝点吧。
护工:起来。
解说:记者发现老人房间里不仅拉上了窗帘,玻璃窗也关得死死的,记者只好在窗边架起摄像机遥控拍摄,窗帘忽然透出一丝缝隙,透过缝隙记者发现,老人在睡觉的时候还被绑着双手,身体也被绑在床上。此后,记者扮作想让父母入住的人去咨询,看到院长办公室墙上挂满锦旗,院长说,“这个养老院服务非常好,老人的入住率很高。”记者看到有的老人被绑在床上,问院长“为何把老人绑在床上?”院长回答,“因为他的脾气不好才绑的,这对老人不会有什么影响。”
张鸿:没有相关部门关注过养老院的管理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个事最可怕的不是我们觉得很震惊、很愤怒,这种行为令人发指,而是经过一系列报道以后,相关人等,包括这个护工对它的漠然和习以为常。这个护工已经62岁了,按说他也是一个需要照料的老人了,但是他几乎每天凌晨三四点都要起来把他照顾的老人打一顿。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觉得不正常的事,在他看来很正常,因为这个事已经被举报过,家属举报过,然后还在发生。后续的报道里,记者走访了很多家养老院,有一个养老院就说,“我们好,我们坏,哪个部门管过我们?”
马光远:目前相关部门包括养老院应承担何种责任仍无定论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这个事本身不是一个个案,两年前,我们栏目就报道过长春的养老院里虐待老人的事。2010年,《中国之声》对济南市的一家养老院虐待老人也做过报道。现在,河南郑州的虐待老人的护工被刑拘了,按照法律,他现在最起码已经构成了伤害罪,也有可能涉嫌其他的一些罪名,那么别的一些部门,包括民政部门、养老院本身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到现在依然没有说。
此前,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但养老护理人员不论是规模还是专业水平都不能适应这种严峻的现实,目前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1.69亿,养老床位250万张,仅占老年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中国1000名老人中只有15人拥有养老床位,而发达国家是70人。
今年2月,在宁波市社会福利中心,为了能在这找一个床位,83岁的陆庆康老人来过多次了,这天他又来询问有没有空出来的床位。
陆庆康(浙江宁波市民):我登记5年了。
记者:因为一直没有床位,是吗?
陆庆康:嗯。
记者:你有在别的地方问过吗?
陆庆康:别的敬老院我去过了,都没有。
老人再次失望的离开,这家公办的养老机构有300多张床位,记者发现很多都是数年以前就已经预约登记了,最早的已经排队等了10年。
丁怡(宁波市社会福利中心):我们现在入住的老人是300个,可现在登记的有将近1200个,那可能有4倍。
记者:我看刚才都还有人咨询,是不是经常有人打电话或者是走到这里来咨询?
丁怡:蛮多的,一年比一年多。
目前,招工难也困扰着养老院,青岛心怡敬老院营业9年了,共有近40名老人入主,今年春节后,由于缺少护工,敬老院无奈的做出了关门的决定,老人们则被安排到其他养老院。
老人:照顾得很好,我舍不得走,
倪晓平(青岛心怡敬老院院长):现在工资长到1600了,管吃管住。
记者:这个价位在同行业算什么水平?
倪晓平:算高的。
记者:还是找不到人?
倪晓平:还是找不到人。
张鸿:公立养老院入院难 民营养老院生存困难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养老院和入托难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首先是公办的少,比如,现在郑州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0万,但它只有40家养老院,床位是5000张左右,这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且这40家里只有3家是公办的。公办的相对来说规模会大一点,也便宜一些,而且条件符合要求,医生、护士以及相关的配套人员的培训也都能到位。
民营的养老院为什么会生存困难?第一,它门槛高,这样就导致大量的民营养老院处在灰色地带,因为他没法拿到那个资质证明,按照床位数、人均居住的平米数以及人员相关硬件的门槛,如果投资,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在社区一级的地带里,他就不能拿到相应的补贴,因为补贴也是按照规模来的。比如50张以上床位,才能够一个床位一年拿到3000块钱的补贴,而且这个补贴更多的也都是在公立养老院里才能拿到,所以相对来说,优势的资源都集中在公立,但是公立的少,所以大多数的只能去忍受。包括我们看到的这个老人,他家属原来就知道有虐待,但查了好多家,也发现普遍存在这种问题,所以只能上这个养老院。
马光远:现在面临的就是公共服务的短缺问题
(《今日观察》评论员)
整个的社会化养老呈现出三个短缺:第一,是相关法律短缺,比如现在出了这个事以后,这个养老机构有什么责任?监管机构有什么责任?我们现在回到法律里都找不到什么法律依据,我仅仅找到一个就是,1999年民政部出台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但是我按照这个《办法》去追究这些人的责任,根本找不到一点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对办养老院应该承担的责任、标准、用人素质等等都没有相关的规定;第二,2009年,民政部表示,目前全国的养老床位短缺。在发达国家,床位跟老人的比例是5%到7%,我们是1.5%左右;第三是护理人员非常少。按照老龄化程度,目前我们最少需要护理人员1000万,但是真正的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员只有22万,在这22万里,真正持证上岗的只有2万人,这个缺口比例是相当大的。那么在人员缺失、法律缺失、机构缺失的情况下,这些老人目前受到的一个情况,也就是即使知道老人受了虐待,即使知道这个养老院不太好,也没有别的选择。整个来讲,我们在告别了物质短缺的时代以后,现在面临的就是公共服务的短缺问题。
姚远:兴办养老院的入门标准太低 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够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民办养老机构从建立之初,基础就不是特别牢靠,养老院入门的标准太低,或者说在入门时的执行力度不够,有很多资质、条件、管理水平都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就进入了养老行业。养老机构在运行的时候,由于经费的紧张,由于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够,造成了它们低成本的运行,所以本来应该达到一个较高的服务水平,结果现在因为经费的问题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养老院就达不到这个标准。最后就是对已有的一些规章制度落实补足。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哪种方式更好?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如何更好实现?
“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据预测,2014年全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每7个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让老人安然养老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托老所”让居家养老更方便。在苏州二郎巷社区就有这样的老年日托,老人们白天在这里休闲聚会,享受丰盛的午餐,晚上再回到各自家里,可谓是乐在其中。
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今年,我们还要把居家养老的发展争取全市全覆盖。
上海松江的朱良才老人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了一家非盈利性的专业护理养老机构,有床位380张。
朱良才(上海亲清老年护理院养老院院长):我们开养老院给社会减轻负担,给国家减轻负担。
“虚拟养老院”备受老年人欢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的虚拟养老院通过接待中心、呼叫指挥中心和管理服务中心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务系统,城关区的张效鹂老人儿女不在身边,老伴又有病,他们老两口的生活主要是靠虚拟养老院照料。
马光远:养老的社会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今日观察》评论员)
按照专家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真正进入到所谓的重度老龄化的阶段,到这个阶段以后,中国的老龄人口是4个多亿,这在全球人口里排第三位了,而且基本上3个人里有1个是老人。到这个阶段以后,如果单纯依靠家庭来养老,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么养老的社会化是一个大趋势,而且是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
我们一定要严格界定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区别,现在来看,郑州40个养老院里,只有三家是公办的,这说明我们在整个养老的福利事业里,政府投入太少。在现在政府投入不足,整个社会力量投入有很多困难的情况下,有些人选择以房养老,但有房子的人毕竟有限,所以我们在探索这个方向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一方面我们通过政策的鼓励,让社会力量觉得有钱可赚。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如果政府不投入,那么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尴尬局面。
张鸿:居家养老可以用财政拨款来撬动 建议在社区建立相关的养老配套设施
(《今日观察》评论员)
我身边就有很多年轻的朋友,他们担心有一天在外地的父母老了,怎么办?那就得在北京买房,因为孩子的事业在北京,现在房价又那么高,那就不得不选择集中养老,就是养老院。很多老年人的观念也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但是这却是他们一个不得不选择、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公办的挤不进去;盈利的又太贵,那就只能居家养老,所以政府要提供的不仅仅是养老院这种集中养老方式。居家养老也可以用财政拨款来撬动。比如我租一个房子给父母,在我上班以后,老人能有餐桌,社区有专人服务,就是在社区建立相关的养老配套设施,这样年轻人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周孝正:集中养老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 家庭养老仍是主要养老形式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集中养老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主张家庭养老,仍是我国主要养老形式,一定要注重亲情,我们绝对不能把老人都推到养老院,因为养老院的发展有个过程。养老院是把老人凑在一块,它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老人就不可能有天伦之乐,作为它的补充社区养老,也就是一个小区有几十栋楼,一般来讲,老人应该居家,社区应该配上一些医疗的办法。比如社区有一个医疗站,如果老人需要抢救了,他一按铃,就可以进去,还应该把老人组织起来,这就是政府的责任了,因为老人的家可能是空巢家庭,他的孩子不在,那么别的老人的孩子可能没有走,让他们调剂,这是基层社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张鸿:我们需要有遍地开花的社区养老院 要用更多的投入来撬动周边配套的养老服务 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考虑到养老的需求
(《今日观察》评论员)
当我们看到这种现象之后,我们除了愤怒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隐隐的担忧就是,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怎么办?我们不仅是个人要考虑,政府更要考虑。第一,我们需要明白,养老其实是一个家门口的需求,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老人都不大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哪怕和孩子不在一室,但是能住得很近都很好。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更多的遍地开花的社区边的养老院,我们要用更多的投入来撬动周边的配套的养老的服务,让更多的社会的资金包括一些开发商在建房子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养老的需求。
马光远:让老人有尊严的活着是发展经济和社会存在的最根本目的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我觉得让人有尊严的活着,特别是让老人有尊严的活着,是我们发展经济和社会存在的一个最根本的目的。联合国有一个专门的老年人的基本原则,其中有两个基本原则非常重要,第一个是照顾原则;第二就是尊严原则。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