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胜利油田“海外军团”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9日12:20  瞭望

  《瞭望》文章:胜利油田“海外军团”故事

  胜利油田墨西哥项目的当地职工也都以“红龙”来称呼自己,以和“红龙”合作自豪;他们中很多人还把“红龙”的字母和图案喷涂在自家的汽车上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士龙罗博

  今年是中石化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

  半个世纪以来,这座中国第二大油田已产油10亿吨,约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五分之一。引人注目的是,从1996年到2010年,连续15年原油年产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站在新起点上,胜利油田正计划推进实施“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愿景目标,全力打造中国重要能源基地。

  为此,胜利油田积极巩固本土市场、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新格局。其中海外工程将成为支撑油田长足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胜利油田在海外市场主要以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为主,形成了中东、中亚、北非、美洲、东南亚五大目标市场,物探、钻井、测录井、井下作业、地面建设、油田综合服务等六大石油工程业务市场。2010年海外市场实现产值23.5亿元、利润2.56亿元。

  “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坚持‘走出去’的结果。”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孙焕泉说。

  坦皮科的“红龙”

  坦皮科是墨西哥中东部的一个小城,中国石化国际工程公司墨西哥子公司和胜利油田海外工程管理中心墨西哥项目部驻地均在此处。这里既是胜利油田在墨西哥的大本营,也是胜利油田进军美洲市场的前线指挥部。

  墨西哥是世界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墨政府高度重视石油生产,在勘探和开发领域投入巨资,每年工程发包额都近200亿美元。墨西哥邻国巴西、委内瑞拉等也富油,显然,在墨西哥市场打响品牌,也就为开拓美洲市场创造了条件。

  墨西哥石油工程市场之前一直被美国和加拿大公司垄断。同时,墨政府在石油工程上对环境保护、设备方面要求很高,部分要求还不同于国际惯例。

  在充分调研后,胜利油田依托当地合作伙伴很快就确定了突破口。墨西哥有1万多口井是废弃井,如何使这些躺井复活也是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工作重点之一。而胜利在修井、作业方面恰好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施工经验,在生产成本控制上优势也很突出。

  2008年春节前,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墨西哥项目部经理张勇等作为首批项目人员抵达墨西哥,但刚到就面临着令人窒息的压力——由于多种原因,甲方不同意胜利油田的作业机在墨西哥施工。

  “当时一听头就大了。设备已经到了,就这么回去,怎么交代?”张勇来不及倒时差,就立即组织人员通过制作幻灯片等方式,向甲方推介自己的优势,积极寻找市场空间。经过十几天的推介公关,最终得到了甲方的同意,签发了工作许可证。胜利作业队伍也成为第一家进入墨西哥修井市场的国外队伍。

  但与工作许可证接踵而至的是甲方要求改装设备的通知单。“墨西哥市场对石油工程设备的要求非常高,我们的设备在很多方面都不配套。比如循环管,胜利作业队伍的电路都是走内路,但在墨西哥却要求全部走外路。一开始甲方要求也不明确,今天让改这个,明天让改那个。”张勇带人严格按照甲方要求,克服资金紧张、后勤保障缺乏等困难,先后完成了累计64项整改任务,赢得了甲方信任。在2009年3月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组织的设备检查中,胜利设备名列北方局第一名。

  地质录井公司墨西哥项目部经理黎赵红介绍,由于设备不同,甲方对初来乍到的胜利录井队伍一度心存疑虑。对此,项目部坚持在应用中向甲方推介。他们把每口井施工工序细分为28个质量控制点,坚持每天上报实时资料分析报告,及时提供施工动态、油气显示、综合录井参数等数据。一年来他们完成14口井的录井服务,准确预测井漏15次,井涌3次,数据及预测无一差错,多次受到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好评。从不了解、不信任到半信半疑,再到真诚佩服,他们的设备也越来越得到甲方认可。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还主动要求地质录井提供三台综合录井仪为其服务。

  由于胜利作业队伍的设备和服装都是红色的,而龙又被认为是中国的象征,出于尊重和佩服,他们亲切地称胜利作业队伍为“红龙”。坦皮科“红龙”,这一由胜利井下作业队伍创出的荣誉,目前已成为整个胜利施工作业队伍的代名词。

  提及坦皮科“红龙”,墨西哥项目部钻井公司甲方监督埃克多感慨良多:“我已经当了13年安全监督了,接触过陆地和海上平台的很多队伍,中石化的队伍是最棒的。他们让我惊讶!”有趣的是,胜利油田墨西哥项目的当地职工也都以“红龙”来称呼自己,以和“红龙”合作自豪。他们中很多人还把“红龙”的字母和图案喷涂在自家的汽车上展示。

  特殊的“绿卡”

  胜利油田土库曼斯坦“军团”根据地位于卡拉库姆沙漠腹地的库图尔哲别油田,距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约500公里。

  井下作业公司副经理邓歆介绍,自1997年进入土库曼斯坦市场以来,他们已经成为土库曼斯坦原油生产的重要力量。

  目前胜利队伍的施工区域已经从当初的库图尔哲别油田部分区块,扩展到了巴尔萨油田、共青团油田、阿克利姆油田、大不列那巴特气田、萨满哲别气田等土库曼斯坦所有主力油气田,东西跨度达1500多公里。

  库图尔哲别油田444井是胜利队伍在土库曼斯坦施工的第一口井,之前有外国公司曾经多次施工,均未达到标准。土库曼斯坦有意把这口井作为检验胜利队伍的“试金石”。凭借过硬的PS防砂技术,胜利队伍初战告捷,并由此打开了进入土方市场的大门。

  土库曼沙特雷克气田是世界第四大、土库曼第一大气田,先后有多家外国知名公司在该气田进行修井实验施工,但均因封隔器打捞难度过大和地层漏失严重而失败,气井修复成了一个世界级难题。2003年,胜利队伍依靠独特的技术优势一举攻克了这一难题,得到了100多口井的作业合同。

  2009年6月24日,土库曼斯坦总统正式签署第10493号总统令,批准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与国家康采恩签订不少于340口油井的大修、侧钻、防砂服务合同,合同额约4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胜利油田海外市场最大的项目。

  胜利油田土库曼斯坦项目部共有714名当地员工,占职工总数的4/5。如何在工作上管理、在生活上融合,建立和谐的中外团队,是项目部能否在土库曼斯坦扎根、成长的重要课题。

  项目部为此专门成立了当地员工工会,遇到项目部需要和当地员工协商的问题,先请工会代表一起商量确定。这样就避免了由于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不同产生的不必要的矛盾,也使当地员工权益得到充分保护。遇有古尔邦节、土库曼斯坦独立日等重大节日,项目部都尊重当地员工的风俗习惯,安排聚会,加强沟通。

  为了让当地员工尽快掌握技术、熟悉生产,项目部在技术上坚持开展传帮带,初到的新员工由胜利的职工带,成为熟练工后上岗;然后再由熟练工带新来的员工。在人员配备上,每个班都对中方和当地员工进行合理搭配,做到老中青相结合,优化了人力资源。日子久了,油田职工和当地员工也形成了默契,工作中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要干什么,不需要翻译。

  项目部还把石油行业评先树优的传统做法嫁接到对当地员工的管理中,每年都组织当地员工召开总结大会,评选先进。当地员工一旦获评先进,就等于拥有了在土库曼斯坦胜利各项目部优先录用的“绿卡”。由于在项目部的收入远高于当地水平,当地员工十分看重这一荣誉,都把证书挂在家中非常醒目的地方。

  项目部每年还组织部分工作多年、贡献突出的当地员工到中国学习和旅游。2007年4月,井下作业公司气井项目部地质工程师阿拉兹他与其他几位当地员工一道,在北京、上海和胜利油田度过了难忘的10天。回国后,阿拉兹专门杀了几只羊,请亲朋好友来做客,向他们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瞭望》文章:薪火相传“胜利精神”

  文/刘彦国

  距离渤海海岸7公里,有一座没有绿色的人工岛。几件橘红色的“工装”和一面印着“铿锵玫瑰,从零绽放”字样的红旗,在凛冽的海风和呼啸的海浪中,成为这片海中“孤岛”上跳动的“音符”和最美丽的风景。

  这就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垦东12”海油陆采平台的零号岛。让人难以置信,海中的“弹丸之地”每年竟能产油4万多吨,更让人难以置信,与大海相伴的竟然是16个年轻的姑娘。

  她们都是胜利人的后代,全部是80后、独生子女。大学毕业后,就在这个岛上,不畏艰苦,战胜寂寞,勇斗海冰海潮,一心为原油生产尽职尽责。

  从这些“铿锵玫瑰”的身上透露出,胜利油田50年艰苦创业,收获的不仅是产油10亿吨的伟大成就,更有一笔巨大的精神和文化财富,这就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胜利精神。

  50年前,华八井喷出黑色的金子,中国地图上开始有了胜利油田的方位和坐标;50年来,一代又一代胜利人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气概,在这个荒凉得连“鸟也不搭窝的地方”,在这个“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的艰苦环境中,开拓不息、创新不止,找到了77个油气田,为国家贡献了10亿吨原油;50年中,与10亿吨原油一起喷涌的,是胜利人用激情用汗水用热血甚至用生命炼就的“胜利精神”。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艰苦奋斗,科学求是,团结协作,开拓奉献”,到上世纪90年代的“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以油为重的主人翁意识,以苦为荣的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再到新时期的“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50年间,内因和外因不断变化,“胜利精神”的内涵却在一代代胜利人的薪火相传中日渐丰富、愈加深刻。这一发展轨迹,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可圈可点、可歌可叹、可颂可抒。

  胜利油田的发展史,既是一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教科书,又是一部大气磅礴、催人奋进的精神史诗。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采一吨就少一吨,终究会有枯竭的一天。然而,“以国为重,无私奉献”的胜利精神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宝藏,戮力同心,历久弥坚。

  风雨中历练出的“胜利精神”,如今正放射着新的时代光辉,为胜利油田的可持续发展输入不竭动力,也将给力现代中国工业继续破浪前行。□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