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洋人在上海的圈地拆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12:0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直到1936年,上海《新闻报》还提及这场发生于1863年的圈地风波,并刊出两张未交兑的田单

  1843年上海开埠,外国商人陆续多起来,他们需大批土地建造适合他们生活习惯的住宅及作为经商设厂、仓库而用。

  当时上海除老城厢及沿黄浦江的小东门大街、十六铺和大东门街码头一带,因水陆运输频繁,而商铺林立、街市繁忙外,其余地区还都是一片农田。事实上直到上世纪初,今天已为上海钻石地段的静安寺愚园路一带,还是一片山村野趣,是西侨郊游策骑的地方。

  洋人在上海语言不通环境不熟,他们买地皮,即现今说的进行地产交易,当时没有地产公司,便通过通事(翻译)找到图书(非书本,而是上海县衙指派在各地区专司土地买卖抵典及过户的专职人员)再通过地保(相当今天的居委干部),地保对土地持有人背景及土地位子品质可谓知根知底,由地保找来土地产权人,经多次洽谈,事成之后,钱款再通过环环瓜分,真正到土地产权人手中,只剩四五成之多!

  中国人向来视土地为命根子,他们也世世代代在此耕作生息,一旦失去土地,非但生机断了,连带中国人最重视的宗族之根也给硬生生地拔掉了!但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对洋人所求百依百顺,遭殃的是百姓。

  以1863年英国人要建造第三跑马厅为例。 英国人酷爱骑术,到上海后,把老家的马术文化也带来了,他们先后在上海圈了大片土地,已造了两个跑马场,后又以原有的马场不合规格为名,向清政府提出要土地造第三个跑马场。

  当时跑马总会负责人霍格提出要造一所周长为十英里、宽六十英尺的跑马道,约需51亩土地。请上海道台协助全盘处理。上海道台不到十天便向地产持有人和地保发出“正确议价,以便过让”的命令。霍格等人拿到此文件,即开始策马圈地。他们骑马从泥城桥起,往西再拐南经芦花荡(今黄陂北路),到周泾浜、洋泾浜交叉点(今市工人文化宫),再沿浜回到出发点,所经之处,都竖起木桩上绳子圈出地皮,然后拆掉民居筑起篱笆,不经任何面议,以30两银子一亩地、30两银子一间房、1两银子一座坟的代价收购,这样的价格还不到当时平均地价的七分之一!

  至于圈在跑道内的约四百多亩农地,则以一亩一块银元的代价,令土地持有人不得在内自盖房屋,并不得出租给跑马公司以外的任何人。这明显是个阴谋,这被一圈马道圈起来的耕田,连出入都难,哪里还谈得上耕种居住?经村民们反抗,马会当局让步以每亩150两银收购,但先只付50两,余款待日后造了新楼后再补。

  欲哭无泪的业主明知土地保不了,有的息事宁人拿了银两交出地契,另谋生路,但仍有三分之一人拒交地契,但沪道台还是不顾百姓反抗,于1863年11月28日一意孤行,将430亩地的地契发给跑马公司,拱手将上海百姓利益让给外人。

  中国业主当然不罢休,几次三番要求补地价,以致英国不得不再让步。再拨出5000两银限在一个月内要求地产权人交出地契,作买断处理。但仍有不少农民拒交。直到1936年,上海《新闻报》还提及这场发生于1863年的圈地风波,并刊出两张未交兑的田单。

  据说还有一百多张田单未收回,可见争气不争财的村民还有不少!不知这些刚烈的誓死保卫家园的上海人后来命运如何?

  当年跑马厅内有不少坟墓,中国人视祖坟为家族图腾,所以不畏洋人的诱迫所动。跑马总会只好将此作为租地陆续付给费用,据载最后一笔为600大洋,记载为1935年。从1863年到1935年呀!可见当年中国人对洋人拆迁的抗争,有多激烈!

  今上海展览馆原为哈同花园,犹太地产大王哈同,也是借助于上海地方势力购进静安寺路大批农田起造大宅哈同花园。偏偏有一户张姓人家(即海上名医人称张聋彭)就是不肯迁走祖坟,每年春秋两季还要入园来烧纸拜祭,悲悲切切的,想来是有意做给外国人看;这是阿拉中国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哪容得你们外国人如此神气活现,对此,哈同也只好自认倒霉。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