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将竖起半山高的毛泽东像,达到全国最高。在旁边,将建设一个供游客乘坐的摩天轮。一个全新的延安正在显现出巨大模糊的轮廓,并且正在慢慢变得清晰、有力量,最终将成为一座崭新的城市,矗立于黄土高原
文|《小康》记者 苏枫 延安报道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
19世纪,德国旅行家巴隆行至此地,迅速被这片梦幻般的黄色世界所迷惑:“一切都是黄色的。山丘、道路、田野、河流是黄色的,房子是黄土造成的,植物上覆盖着黄色尘土,空气里充满着黄色朦雾。”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一切,偏居茫茫黄土高原一隅的延安,在巨大的中国版图上,只能延续着自己沉默的历史。但之后数十年的发展中,红色染过的延安无不刻下时代的印痕。
西北角崛起的延安
“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早饭后从桥儿沟(当时的鲁迅艺术学院所在地)动身,走了一个多钟头,就到了杨家岭。会议室里摆着一张铺白布的长方形桌子。参加会议的中央领导同志,有朱总司令等,他们坐在一头。多数参加会议的文艺工作者都坐在另外三面的椅子和凳子上……不久,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迈着雄健的稳重的步伐从会议室的门口走进来。” 何其芳的《毛泽东之歌》,记录了1942年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情景。
文章中所描述的会议场面,至今完好保留在今日延安的杨家岭旧址。新时期党的三大干部学院之一——延安干部学院,每来一批干部“新生”,也必会把这些官员们带到此地,要求他们坐在低矮的木头板凳上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并安排老师授课。
正逢建党九十周年,杨家岭每天人满为患,年轻漂亮的讲解员们拿着喇叭,都喊哑了嗓子。
“1946年,有一位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这里采访过主席,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却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25岁的讲解员罗静是延安本地人,在西安某著名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延安工作,每天在杨家岭毛泽东住过的窑洞里对游客们说起这段话,她都充满了感情。有一次,听完她的讲解,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这个窑洞里痛哭失声。这让罗静觉得自豪和满足。
“只要一个人会落泪,红色旅游就有搞头!”延安市旅游局宣教科科长高鹃对延安的红色旅游产业充满信心,但她同时坦承延安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种种弊端:条块分割、体制不顺,限制了延安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今日延安的所有声望,都要追溯到1935年。长途跋涉的红军抵达延安,一切迅速改变:延安的名声越过国界,传到了莫斯科和华盛顿。在之后的十年里,这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与当时的政治中心——重庆,分庭抗礼的另一权力中心。
上世纪30年代末,延安以“赤都”名扬天下,引发了青年知识分子潮水般涌来“投奔光明”的壮阔景象。几年下来,延安在政治上、文化上都成为了全国的心脏,由偏远的西北小城成为了世界瞩目之地。1941年6月,《解放日报》在社论里向广大知识分子展示着开放的姿态:“在延安,不拘一切客观条件的困难与限制,各种文化活动在蓬蓬勃勃地发展,科学与艺术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延安,被作为中国政治上结束混乱、恢复大一统的象征期待着,也在精神上被寄予了同样的渴望。
1947年,毛泽东离开延安,东渡黄河,大业初成。一生再没有回来。
延安这座城市却留了下来,城市的精神气质则已改变。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年间,中共领袖精英草创了这座城市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政治管理体系,日后则扩展到全国各地。
30年间膨胀了十倍的城市
随着毛泽东的离开,中共中央北上建政,大规模中央机构的迁离、部队的转移,这座城市人去楼空,不再拥挤不堪。整座城市陷入了巨大的失落。
“陕北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只有无穷无尽的断山孤丘,连绵不断,好像詹姆斯·乔伊斯的长句,甚至更加乏味。然而其效果又像毕加索作品一样触目,随着阳光的转移,到黄昏时分,紫色山巅连成一片海洋,天鹅绒般的褶层从上而下,一直到看下去深不及底的沟壑中。”
直到改革开放前,延安仍继续着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描述的“无穷无尽的断山孤丘”状态。
先天的地理条件,加之能源、资源、交通等所有城市发展条件的限制,使延安的发展并不顺畅。但却使延安在1949年之后回归了本位,这是一座普通的西北小城,这里的人们依然靠天吃饭。引领这个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是东北三省、北京、上海。曾铸造一个时代奇迹的延安,则隐入这个国家的大历史中,如尘土落地不再张扬。
直到1978年,延安方始有了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在每个城市把中心转向经济的时候,延安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之旅。迄今完成的四版城市总规划中,延安在不断的生长、变化。
1979年第一版总规划诞生之时,延安城里只有5万人,现在,则是50万人。这仍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城市,抵不过南方发达的小县城。但对处于狭窄谷地中的延安来说,人口规模的膨大已经开始挑战这座城市有限的发展空间。
延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的总规划师宋卫东,是延安的第一位城市规划师,也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他见证了延安的点滴改变。宋卫东说,延安城真正突飞猛进的改变,是在2000年之后。当时一位老干部给中央领导写信,认为延安城市面貌亟需转变,要处理好旧址保护与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关系。然而,已经来不及了。与任何一个急速发展的中国小城一样,延安在拆与建之中辗转纠结,高楼大厦已经矗立在了毛泽东住过的窑洞旁边。
城市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迅速凸显了出来,随之而来的是种种城市病: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形态结构不合理、交通拥堵、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低……在《做美延安: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发展面临的八大难题。
根据这一规划,延安将在今后五年内“东备、南调、西控、北进、中疏”,内挖外拓,进沟上山,立体发展,尽全力为自己争取发展空间。
此前10年,一项工程的实施已经为这一蓝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退耕还林方面,延安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首批试点市,吴起县被称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1999年,延安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到2010年底,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896.76万亩,占全国的2.5%、全省的27%。退耕还林使延安林地面积增加了9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了25个百分点。
由黄转绿的延安,除了思考自己的发展空间外,也在重新定位自己的城市风格。
铸造城市“新名片”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这曾是大多数中国人对延安最直接的印象。
宝塔、清凉、凤凰三山对峙,延河、南川河绕城东去,“三山两河”地处城市的中心区域。但由于种种原因,“山是和尚头、臭水沟里流”成为延安“三山两河”多年来的真实写照:宝塔山山体滑坡严重,清凉山杂草丛生,凤凰山则成了乱坟岗。
山不清,水不秀。“这里是延安吗?这里与其他中国城市没有区别。”许多带着朝拜心情慕名而来的游客,却带着失望而归。国家旅游局今年发布的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延安在50个样本城市中连续五个季度排名倒数第一。
“三山两河”的环境面貌问题,已成为制约延安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三山”山体以上有居民近4万人,约占城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一区域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滞后。同时,“三山两河”又是延安城市重要的景观符号,环境质量差严重影响了延安的风貌和品位。
延安的执政者们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三山两河”治理工程于2007年正式启动,2008年全面铺开。政府谋划了13个重点建设项目,概算投资12亿元,力争五年变面貌,十年大变样,目标是把延安打造成一个“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宜居城市。
据《小康》了解,延安目前已启动实施了宝塔山治理、清凉山革命旧址维修保护、凤凰山上山步道、延河南川河疏浚绿化等重点工程,“三山两河”治理初见成效。
“三山两河”的治理,只是延安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开始。除了旅游硬件环境亟待改善,城市特色不够鲜明,也一直令主政者挠头不已。
“民族圣地,红色延安”,是延安近年来向外界推销时候使用的口号。除了这个口号,延安还用过“革命圣地,人文延安”、“诗意圣地、情怀延安”等等。但延安仍觉得未能找到符合城市定位的名片,延安市主管旅游的副市长张西林对《小康》记者说,延安正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旅游规划高手,争取尽早给延安一个明确的城市名片。“神秘、神圣、神奇,我们要把延安打造成为红色旅游的首选地,陕西省内除西安外第二旅游目的地。”
在《延安市红色旅游十年发展纲要》中提出了五个具体措施:规划牵动、促销拉动、品牌带动、项目拉动、政策驱动。张西林认为,延安的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要把资源转化为项目和生产力,需要上面的“五动”来配合。2011年来延安市的游客出现了井喷式增长,这让张西林又喜又忧。喜的是连续几年不遗余力地推销延安终于有了效果,忧的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有限,延安城里,一床难求。
张西林说,以前有人狭义地把红色旅游理解为文革旅游,把红色旅游庸俗化,这是延安要坚决抵制的做法。“延安发展红色旅游,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播与继承。我个人理解的延安精神,是冼星海在《黄河大合唱》里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在任何时候都勇于与命运抗争、敢于成功、敢于胜利,勇往直前,永不服输。”
1937年1月,毛泽东来到延安,与贺子珍一起住在凤凰山的窑洞里,这里是他在延安的第一个居所。张西林说,凤凰山将竖起半山高的毛泽东像,达到全国最高。在旁边,将建设一个供游客乘坐的摩天轮,每天早晨,一边悠悠转起,一边唱起“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个全新的延安正在显现出巨大模糊的轮廓,并且正在慢慢变得清晰、有力量,最终将成为一座崭新的城市,矗立于黄土高原。
延安的“红色”必须不断强化
——专访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薛占海
新延安,有传承,有变化,与中西部其他城市相比较,延安发展并不算太快,但是延安的执政者相信自己能传承延安精神,并立志要打造“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
文|《小康》记者 苏枫
延安的“红”与众不同
《小康》:最近一周我在延安的大街小巷采访,看到到处都有唱红歌、学党章的活动,非常热闹。这在延安是一个习惯性动作,还是一个规定性动作?
薛占海:建党九十年是一个契机,是一个让我们老一代与年轻一代沟通的契机。我的儿子是“80后”,在思想上跟我有代沟,起初他对唱红歌的活动不太理解。但我认为,唱红歌对我们和年轻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令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当我在唱《歌唱祖国》的时候,想到祖国的繁荣富强,我是真的很激动的。
《小康》:十二五期间,延安提出要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请问延安的城市性质和特色是否将转变?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延安干部,你认为一下红色延安这座城市的灵魂是什么?
薛占海:毫无疑问,延安的“红色”定位必须不断强化。红色延安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她表达的是一种精神品质。红旗、红军、红五星以及血与火的光泽构成了中国革命红色的历史。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红都”地位使得延安被罩上了一层璀璨耀眼的红色光环。延安又被尊称为“圣地”,因为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地、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共和国的预演地、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地、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和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地。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这一时期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党中央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我党的指导地位,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13年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旧居、旧址和珍贵文物。目前,延安有革命纪念地445处,珍藏文物近7万件。这些旧址和文物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真实写照,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建国后,延安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党中央还把全国三所干部学院其中之一放在了延安。胡锦涛总书记把安塞县作为联系点,先后两次亲临视察指导。
延安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我们的传家宝。
保护旧址 也要发展新城
《小康》: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延安在50个样本城市中连续五个季度排名倒数第一。原因是什么?
薛占海:延安的红色旅游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但目前明显发挥不够。游客的不满意我是知道的。比如今年,游客到延安来,一房难求乃至一床难求,很多游客甚至要到县里去住宿;交通拥堵;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等等。排名倒数第一对我们压力很大,所以我们要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建星级酒店,搞人工湖、橡胶坝;要加快解决各种问题。另外,必须承认的是,这个“倒数第一”的排名,表象里有特殊,拿延安这个西部城市跟很多沿海城市去比,本身就没什么可比性。
《小康》:延安市城区的发展空间不足一直是制约延安发展的难题。现在延安老城区是否将进行大规模改造?
薛占海: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延安的老城区没有完全保持住三十年代的历史风貌,建了一些高楼。如果当时能够把延安老城保护下来,另辟新地建新城当然是很理想的,但我们必须要面对现实。我们现在坚持的是:旧址保护是第一位的,尽量保持老城历史风貌。现在要拆除高楼很难,我们可以保证的是,拆了就绝不再建。
《小康》:近年来延安经济社会发展与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
薛占海:“十一五”时期,延安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二是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形成了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以苹果、棚栽、畜牧为主的现代农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三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十一五”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0多亿元,是“十五”的4倍。包茂高速、青兰高速延安段全线贯通,建成高速公路422公里,全市形成南北、东西两个高速大通道,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市到县2小时通达。建成了包西铁路复线和火车新站,开通了直达北京、上海、西安、呼和浩特等地的旅客列车。每天都有往返西安、北京的航班,新机场试验段顺利完工。四是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三山两河”治理成效明显,城市新区加快建设,道路内外环线加快连通,城市框架不断拉开,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25平方公里增加到36平方公里,人口由36万增加到48.9万,城镇化率由35%提高到45%。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品位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陕西省卫生城市”、“陕西省园林城市”称号。五是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小康》:延安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和瓶颈?请谈一谈延安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前景?
薛占海:尽管近年来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很快,但延安总体上仍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当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转型期和过渡期,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对能源依赖还很强,实现调整和转型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二是市场化程度低,市场配置和调动资源的能力差,金融资源总量小、服务能力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强。三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基础薄弱,非公有制经济弱小,消费需求不足,城乡、区域之间在基础条件、社会事业、群众收入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四是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能源化工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较大,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五是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还要下更大力气。
“十二五”是延安市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延安市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统揽工作全局,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支撑,把城镇体系建设作为有效载体,把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延安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我们坚信,通过全市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延安经济社会发展一定会取得新的成就,城乡面貌一定会发生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一定会得到新的提高,一个城乡统筹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延安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圣地延安一定会在新的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